大家知道,詞是一種中國文學載體,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鼎盛于兩宋。今天我們賞析這首南唐末代君主李煜的優秀詞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虞美人》是李煜脍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作也是他絕命之詞。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當時李煜被囚禁在汴京已近三年。相傳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當晚,在居所和歌妓作樂吟唱此詞,宋太宗趙光義聞知後命人賜毒酒将其毒死,年僅四十一歲。
李煜通過對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沖突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也是作者絕筆之作,這首詞在藝術上有其獨到之處,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作者簡介
李煜(937—973),南唐末代君主,字重光,号鐘隐,又号蓮峰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
李煜雖在政治上庸驽無能,但卻多才多藝,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被譽為“千古詞帝”,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現存詞可确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
他的詞以亡國為分界,前期多描寫宮廷享樂和男歡女愛,詞風绮豔;後期多抒寫亡國之痛和追念往昔帝王生活,格調哀婉凄楚。在藝術手法上,他善于運用白描,直抒胸臆,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在題材和意境方面,他突破了花間詞的拘囿和狹隘,擴充了詞表現生活和抒情言志的功能。是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二、譯文:
春花年年開放,秋月年年明亮,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舊日金陵城裡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都還在吧,隻不過裡面住的人已經換了,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大概就像那滾滾東流的春江之水無窮無盡、沒有盡頭。
三、注釋:
虞美人:為詞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何時了:什麼時候才能夠完結。了:了結,完結。
又東風:又刮起了東風。意謂春天又到了。
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不堪回首:不忍回顧。
雕欄玉砌:雕花的欄杆和漢白玉砌的台階。此處借指南唐皇宮的建築。闌,一作“欄”。砌,台階。
應猶在:應該依舊存在吧?應猶,“依然”。
朱顔改:紅潤的容顔變得憔悴了。此處借指南唐宮女變得衰老憔悴了。
問君:作者設問,實則自問之詞。
幾多:多少。
四、賞析:
此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運用比喻、比拟、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緻地表達了作者的真情實感。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詞起句突兀發問:“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借自然界之周而複始,綿延不絕,感歎人生之短暫無常,命運多舛。春回秋來,花開花謝,月圖月缺,循環不息。而花謝尚有花開時,月缺還有月圓日,可逝去的往事——南唐的輝煌和作帝王時的生活,“一旦歸為臣虜”,卻再也不會重制了。其意堪惜,其情可悲。“小咋夜又東風”,表面看是交待現實時空節候的一句景語,實則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感情内容。景中關情,感慨極深,慘痛之情溢于言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明月依舊,江山易主,今非昔比,豈不觸景生感?至此感情之波濤決堤裂岸,奔湧而出,直将詞人悲痛之情渲洩無餘。詞人對“故國”說是“不堪回首”,實則處處“回首”,時時“回首”,也不可能不“回首”。這也就是欲揚先抑的筆法。唐圭璋先生說“小”句“縮筆吞咽”,“故國”句“放筆呼号”,的确如是。“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上承“故國”句而來。回首往事,詞人發出物是人非的悲怆感歎。“朱顔改”既可了解為詞人自傷成了趙宋“臣虜”,“雕欄玉砌”依舊,唯自己日漸衰老而無力複國;也可了解為昔日和自已斯守相樂的宮城嫔妃如今已神韻風采不複當年。但這都是字面意思而已,詞人實際要說的是江山改易,隻因不敢直言,故而借說。在前六句中,作者采用三度對比,隔句相承的章法,反複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之短暫無常,極富哲理性。頭二句以自然界之“春花秋月”與人世間之多少“往事”相對比;第三句“小昨夜又東風”與第四句“故國不堪回首”相對比,“又東春”三宇翻回與首句“春花”“何時了”相呼應;第四句“不堪回首”又與第二句“往事知多少”相呼應;第五句“雕欄玉砌應猶在”與第六句“朱顔改”相對比。如此往複回環,一唱三歎,将詞人失國之痛和悲憤之情凝聚一起,至結句“沛然從肺腑中流出”,轟然直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千古卓絕的喻愁名句,運用極度誇張而貼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有色有聲,可感可觸,并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了一個“愁”字,進而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了前呼後應,流走自然的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删稿》中評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此詞在結構方面自不必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已成為呤誦千古的喻愁名句;至于在謀篇布局方面,看似未經刻意安排,但卻與自然中見章法,流動中顯層次,賦起賦結,筆勢暢達,顯示出詞人高超的藝術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