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炳的音樂絕唱:永遠的《二泉映月》

作者:蒼狼的歌謠
阿炳的音樂絕唱:永遠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國著名民間二胡演奏家阿炳創作的二胡曲。該曲問世以來,不僅以二胡獨奏的形式廣泛傳播,而且還被改編成各種各樣的器樂曲,以它那優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樂内涵蜚聲國内外。

阿炳,原名華彥鈞,幼年做過道士,青年當過吹鼓手,中年患眼疾無錢醫治而失明,從此流落街頭,靠賣藝糊口。由于迫于生計和對音樂的酷愛,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廣取民間音樂的精華,緻使吹拉彈唱無所不精,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現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二泉映月》是阿炳創作的音樂作品中最好和流傳最廣的一個。此曲的題名來源于江蘇無錫惠山泉,該泉因經唐朝“茶神”陸羽煮茶品嘗,被評為“天下第二泉”。阿炳失明前後,常來這裡流連,心中充滿對于自然山水的喜愛,但又覺得月兒凄冷,泉水怆涼。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傾訴辛酸,遂取名為《二泉映月》。

《阿炳曲集》這樣介紹阿炳和他的作品:“他在雙目失明之後……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象中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但當時感到的卻是周圍漆黑的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宛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感傷凄涼的情調來”。

應該說《阿炳曲集》的介紹還算準确,但是我覺得他們隻是說準了一半,還有一半沒有能夠說出來,那就是《二泉映月》中所蘊含的對于社會現實的無比憤懑和對于黑惡勢力毫不妥協的淩然正氣!

試想在黑暗和艱難困苦中掙紮煎熬了幾十年,嘗盡了人世間的辛酸苦辣。他雖然在饑寒交迫中度日如年,但卻人窮志不窮,面對惡勢力的欺淩,他從不卑躬奴膝,總是和被欺壓的群衆一起,堅決與之抗争。

賀綠汀曾經這樣評價這首名曲:“《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沖突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也許如上兩點,就是《二泉映月》能夠廣為流傳的原因和感人至深的魅力所在吧!

阿炳的音樂絕唱:永遠的《二泉映月》

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時候,已經雙目失明了。我們可想而知,一個雙目失明生活無着的盲人,其迫于生計,不得不走街串巷沿街演奏賣唱的艱難程度……

阿炳每天上午都得去茶館搜集各種社會新聞,回來構思創作成曲詞和樂曲,下午再到茶館門前進行演唱;夜間還要走上街頭,邊走邊演奏音樂曲子,以吸引聽衆,博取度日的錢币……

也許正是這種艱難困苦造成的不停息的創作和演奏,催就了阿炳琴藝的迅猛提高。據說阿炳當時的琴藝無人能比,可将琵琶放在頭頂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歎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

試想有如此高超的琴藝,再加他對美好事物的無限向往和欲求而不得的憤懑與苦悶,還有他對社會醜惡現象的無聲憤恨與抗争,阿炳能夠創作出《二泉映月》這樣舉世無雙的樂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經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像鵝毛似地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

隻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牽着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着,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袅袅之音。”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等時時伴随阿炳的難以忍受的苦難,他能夠創作出這般“凄涼哀怨”、“凄厲欲絕的袅袅之音”嗎?

阿炳的《二泉映月》,嚴格講是一首傳統的音樂作品,但卻将中國傳統音樂的優點,發揮到了淋漓盡緻的地步。

音樂初始,短短的引子之後,旋律即迅速下行,猶如一聲百感交集的歎息,把人帶進一個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題音樂仿佛使人看到一個拄着竹棍的盲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不由生出無限的傷感與凄涼。全曲就是在上述音調的多次變奏下逐漸展開的,經由這些變奏,使音樂意蘊層層深化,使阿炳自己平時壓抑着的情感,在此一遍又一遍地向人們訴說。

樂曲的後半部分,那種壓抑逐漸解禁了,長久積聚起來情感的洪水,決堤一般迸發出來,将樂曲猛地推向高潮,此時的韻律強烈而激憤,充分展示了阿炳特有的藝術氣質和魄力。

這是阿炳對社會的無聲控訴啊!它表達了對黑暗勢力毫不妥協的倔強與剛毅。整個樂曲層次分明又渾然一體,旋律動聽而又質樸蒼勁,是中國二胡音樂中不可多得的傳世傑作。

每次聆聽阿炳的《二泉映月》,我似乎覺得那曲調像一把鋒鋼的利刃,在我的心頭不停地旋攪,那利刃一下一下地割攪着我的五髒,讓人心頭悸顫疼痛難忍鮮血淋淋漓漓地四處撒流……

我似乎感覺那曲調像一縷細而長的麻線,在深而緊地勒刻拽扯我的心肺,那麻線一下一下地拽扯着我,讓人柔腸寸斷百感交集,不由自主地冷噤抽搐……

阿炳的音樂絕唱:永遠的《二泉映月》

聽着阿炳的琴曲,我仿佛看見阿炳戴着一副盲人眼鏡和一頂破氈帽,形容枯槁,滿面滄桑,渾身的衣褲更新檔連綴,棉絮飄露,腰上挂着他那把灰迹斑斑的二胡,在揮動雙臂如癡如醉地演奏着……

聽着他的《二泉映月》,我清晰地看見阿炳——這個雷尊殿道士華清和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3歲喪母,8歲跟随其父去當小道士,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18歲成為道觀裡拜忏、誦經活動的演奏能手……

直到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然而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惡習。34歲時由于梅毒的侵害,緻使他先後雙目失明,失去對于道觀的控制。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族人安排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兩人同居并相依為命,開始了街頭賣藝、四處流浪的漂泊生涯……

偉大藝術作品的産生,往往伴随着令人難以想象的人生痛苦。

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讓我想到了貝多芬和他的《命運交響曲》,想到了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想到了普魯斯特和他的《追憶似水年華》……

阿炳是在他雙目失明、生活陷入絕境之後,才創作出二胡絕響《二泉映月》的;貝多芬也是在他雙耳失聰、陷入感覺的絕境之後,才創作出音樂絕響《命運交響曲》的;曹雪芹是在其家道敗落、榮華富貴變為過眼煙雲、瞬間的落差使其墜落到絕望的境地之後,在吃糠咽菜、睡土坯草席的艱難狀态下寫出的《紅樓夢》;普魯斯特是在其健康狀況極度惡化,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為了防止感冒四門都不敢出去、整日躺在床上的情況下,寫出他的《追憶四書年華》……

據說日本著名音樂指揮家小澤征二,在他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時竟然潸然落淚了。他流着眼淚告訴别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這一個“跪”字,勝過多少廉價的褒揚之辭啊?

這一個“跪”字,我想不僅僅是一種褒揚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音樂名家,對于一位已故的音樂大師所發出的由衷贊佩!

阿炳的音樂絕唱:永遠的《二泉映月》

著名的民間音樂演奏家阿炳,于1950年12月病殁。死後葬于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中。1979年5月墓遭破壞,又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于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

阿炳的墓地,占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演奏台。舊墓碑現藏于無錫市博物館。阿炳将和他創作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一起長存于中國音樂的煌煌史冊!

阿炳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二泉映月》卻永遠回響于寰宇之中。

這首名曲,是阿炳飽嘗人間辛酸的情感凝聚。作品展示的獨特演奏技巧與風格,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

該曲榮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這項殊榮,對于一生飄泊不定、始終生活在風霜雨雪中的阿炳,應該是對他在天之靈的無比溫馨的安慰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