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作者:解金成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事件:高密作協田野考察。時間:2021年11月14日中午、下午。地标:膠河公婆廟東風橋下遊段。考察隊員:煙驿,李子紅,毛曉玲,曾蘭芳。撰文/攝影:阿龍。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公婆廟村東南一公裡一座過水橋,叫東風橋,十二孔,水泥澆築,長百餘米,寬四米,兩側置一米半鐵管欄杆,栅欄狀,已生鏽。橋東右岸350米,左岸1800米即為膠河高密境的終點,與膠州接壤。高密域内的膠河全長62.5公裡,起點在王吳水庫南岸一線,也就是考察隊10月17日走過的一段路。那時還秋天,現在初冬了,考察隊員穿上了棉衣。

膠河景物處在秋天向冬天的過度階段。比起金秋的多姿多彩,眼下的膠河略顯荒涼。但比寒冬春節前後的膠河,此刻依然多姿多彩。何為荒涼,何為繁盛,取決于怎麼看,來自眼睛和心靈。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東風橋西的河道比橋東闊,水面平展開,如鏡如玉。橋下兩側水不深,如鏡的河面上一根根由綠而黃的蘆葦,也如玉。從橋上探頭垂向河面看,一根根或高或矮的蘆葦破鏡般插入水中,水面卻平平靜靜,紋理被蘆葦吸走。一根一根蘆葦的說法來自橋下的蘆葦與遠處河道和兩岸的蘆葦密集度不同。橋下的稀疏,這根和那根之間有意無意總保持一種距離,不像他處的簇成團,交叉着,密不透風。至于稀疏的樣子好看,還是稠密的樣子好看,見仁見智。也許都好看,養眼養神,是皓茫時空的點綴。

這個景象呈現兩幅色調不同的畫面,一幅居橋西,一幅落橋東,用垂直的方式欣賞視差明顯。考察隊員到東風橋的時候,太陽稍微偏西,是以往橋東看側順光,是暖陽,往橋西看側逆光,是冷陽。暖陽下的蘆葦金黃,仿佛正在秋天,河水碧藍,是翠玉。冷陽下的蘆葦飄搖白穗,莖稈略灰,似乎進了冬天,水面上鋪了一層透明的膜,似潤玉。假如把東風橋看作一個人的話,它的一隻腳停在秋天,一隻腳則伸去了冬天,身子騎上高高的門檻,手抵門框左右着望光景。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考察隊員順着光走,目标膠河高密的終點,膠州的起點。走上一些時候,這個點在腦子裡就模糊了。隊員們的腳步跨越了地界的限制。

這段的水道不如東風橋西邊平闊,河水漸小,沿大河中間較深的溝槽流淌,寂寞而平靜,有的段落貌似無水,讓蘆葦遮住了,葦杆歪倒溝槽中,開始萎靡。考察隊員不敢冒失走下去,因為看不清,反而更多神秘感。此段膠河便呈現下面的地貌:溝槽流着弱水,是河床最低的一層,大概十米左右的樣子。溝槽兩側是比槽子高一截的河床,北側足有四、五十米寬,有的段植喬木,如法桐、白楊。有的段植果木,比如桃樹,因為欠修剪,長得怒發沖冠,枝梢高聳又十分密實。有的段整平了,種了莊稼,冬季自然是發芽不久的小麥,在土疙瘩中蔥綠着。有的段荒蕪,被幹枯的野草覆寫,主要是馬唐、牛筋和龍須草。考察隊員大多時間在河床上走,尋找自己中意的植物。迎面遇桃林和荒草地時,為了安全,便爬上更高一層大堤。土堤比河床高近三米,梯形,是膠河最外圍的築牆,頂沿窄窄的,寬處兩米,窄處不足一米,野生小灌木和蒿子等高杆植物,也栽植白楊,尚小,夏天走可能邁不動腿。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忽略人工栽植的樹木和開荒播種的莊稼,此段膠河接近原生狀态,或不妨叫它原生态河段,不知應不應該視為珍貴的一段。它給考察隊員送來接近過自然核心的體驗。這份深入自然的感覺是寶貴的,飽含沖擊心靈的力量,紮根城市生活的難得親曆一次。荒野看似距離城市、鄉村或者人類生活較遠,其實從共生共存的角度衡量,那種遠的現狀其實很近,甚至呼吸相聞。

也許空氣純淨、環境幽寂的原因,河床上繼續生長的植物葉子鑽出腐質物和今年剛落地的樹葉,炸開一種青。在植物身上,青色不易辨識,較難與綠分别,或稱之綠色植物時而往往忽略其青。在這裡,青成為泥胡菜、苦苣菜等植物突出的顔色,無法找到準确的語言形容,恐怕再高明的畫家也調不出它的色澤,而在成像的畫面中又幾乎隐而不現。它的神秘足以讓大家懂得互相注視下眼光的寶貴。青就在那裡,隻能凝視,沒辦法帶走,正如帶不走夢中人的一個夢。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讓考察隊員多待上一會兒的,除了挖野蒜,觀察野生大豆,為一棵肆意生長于崖壁的花椒樹拍照,還有一個夢。

夢生水邊,在一棵葉子還綠着的白榆東面,榆葉枝杈間兩隻翠綠的鳥,小鳥不願飛走,也凝視這個夢。夢的形狀是立體的,完全不像一個夢,像能觸摸的實體,十多米長,折疊幾個彎。夢的底層,從地面向上大概半米,茜草的果披挂上面,大小如綠豆,太多了,不可能數清,紅色的即将成熟,黑色的已經成熟,色澤飽滿,亮亮的,是夢的眼睛。夢的主體兩米多高,甚至超過三米,是刺棘,大家習慣稱呼它們野酸棗樹。棘葉已落,枝頭留下比豌豆粒大不多少的棗。野棗紅了,果肉失去了水分,有的幹癟,皺皺的紅皮包裹大大的棗核。棗核堅硬,圓圓的,一粒粒收了來,串個手串,或者項鍊,戴在身上,就帶走了這個夢。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高密作協田野考察記(四)樂者電商釋出

棗樹粗細不等,粗的如手腕,細的如拇指,排成折彎的牆,厚足一米,隔開人和水,不過隔不開探尋的目光。一群小鳥,是雲雀吧,十幾隻,在牆内,貼着水上的蘆葦來回飛巡,來回鳴叫,像發出警告,又似乎為喚醒一個夢。

最邊上的一棵,比其他棗樹高一頭,守着棗牆的邊緣。它的冠頂,五十粒紅棗壓彎了它的腰,逼它探去河道。水面離它三四米遠,但流水這面明鏡還是讓它望見了自己,不光大紅的果,還有春天開過的花。一架飛機掠過高空,閃耀白光,比酸棗粒大,比垂挂棗樹上的蘿藦果小。

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