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華社推介|洞庭湖畔“新農人”:逐夢田野 守護鄉村

作者:常德釋出
新華社推介|洞庭湖畔“新農人”:逐夢田野 守護鄉村

“加強大棚!實在不行,就把塑膜扯掉!”5月1日,風雨中,湖南宏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組組長何愛春穿着雨衣雨靴,騎着電動車,穿梭于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千山紅鎮的稻田中,一旦發現育秧大棚在狂風中出現安全隐患,便組織從業人員加強除險。確定大棚安全無虞後,她又發現一些新栽插的秧苗被風吹倒。顧不上休息,她端起秧盤,和同僚赤腳下田,将秧苗補好。忙到中午12點多,回到辦公室,她才發現自己渾身都濕透了,衣服上有許多泥印子。

新華社推介|洞庭湖畔“新農人”:逐夢田野 守護鄉村

圖為何愛春(左一)在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作業前調試裝置。新華社記者陳振海 攝

大通湖區位于洞庭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沃野千裡,是大陸有名的“魚米之鄉”,包括嶽陽、益陽、常德等農業大市,農耕生産曆史悠久。不過,随着老一輩種田人逐漸老去,“誰來種田”曾經困擾這片土地。近年來,何愛春等一批愛農村、愛農民、愛家鄉的年輕人返鄉,紮根沃土,找尋答案。2015年,32歲的何愛春與大通湖區7位種糧大戶成立了大通湖區宏碩生态農業農機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後,她白天學習拌種、填秧盤、起壟覆膜等農活,晚上搜集整理相關資料,鑽研現代農業生産的多項技能。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益陽市2018年“現代農民工六項全能大賽”中,這位“農田巾帼”斬獲一等獎。經過多年示範帶動,目前已有733戶收入偏低的種植戶加入宏碩生态農業農機合作社,一起發展機械化、綠色化種植。幫鄉親們增收,為鄉村帶來活力,何愛春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正在和華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合作,加快推進智慧農業建設,繼續提升種植效益。”1994年出生的陳帥宇,大學畢業後放棄不錯的就業機會,選擇傳回家鄉常德市鼎城區種糧。他有自己的想法:“别人覺得種田苦,但我看好農業的廣闊前景。”他拿出自己大學時期的創業收入,邊開農資店,邊跟鄉鄰學習水稻育種、稻田機械作業等,并在第二年試着流轉了300畝田。

新華社推介|洞庭湖畔“新農人”:逐夢田野 守護鄉村

圖為陳帥宇在工廠中的房間抽查生産過程中大米的品質。新華社記者陳思汗 攝

創業之初,他經常加班,有時候一天隻能睡3小時,也曾在“雙搶”時被曬得中暑。“剛開始鄉親們不相信我,覺得我隻是回來玩。”陳帥宇說,經過不斷的“折騰”,他家的優質稻畝産量從1000斤增至1400多斤,還賣出了好價格。年輕人的才華得到鄉親們認可,目前已有周邊600餘戶種糧戶加入他牽頭成立的億澤水稻專業合作社,訂單生産高檔優質稻,實作了持續增收。嶽陽市華容縣操軍鎮的裴文傑今年種了1400多畝水稻。盡管面積比他10年前返鄉種田時增加了10倍多,但他反而覺得比過去更輕松了,“這些年我一直在推進機械化,現在從耕地、插秧、田間管理、收割到烘幹,各個環節都有農業機械,不用費太多人力。”

新華社推介|洞庭湖畔“新農人”:逐夢田野 守護鄉村

圖為裴文傑流轉土地上的春耕生産場景。新華社記者周楠 攝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洞庭湖平原糧食生産機械化水準不高。近年來,越來越多“新農人”加入種糧隊伍,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種糧機械化水準的提升。裴文傑告訴記者,有農業機械化賦予的強大信心,他準備來年還要繼續擴大水稻種植面積。“近年來,湖南各地都湧現出一批‘80後’‘90後’‘新農人’,他們年輕有活力,文化水準高,學習能力強,接受新技術、新理念快,帶領鄉親們增收緻富。”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建球說。

END來源:新華社編輯:周勝蘭二審:劉青玥三審:夏孟琦終審:魏仙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