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育苗這事是要幹一輩子的!”女大學生化身“新農人" ,讓青春在田野上綻放

作者:河北新聞網

視訊加載中...

視訊制作:縱覽新聞記者 于在洋 楊爽 馬會波

縱覽新聞記者 劉傑

“一共800筐33萬多株苗,都是朝天椒,這是裝的第三車……”4月24日上午10點,張莎莎正和勞工一起裝車。小臉、大框眼鏡、低馬尾,初次見面,很難将這個有着一張娃娃臉的人,與500畝的“農業王國”聯系起來。正值春季蔬菜移栽定植旺季,張莎莎格外忙碌,對她的采訪隻能見縫插針。幾番交流後,發現她帶來的觸動還有很多。

女大學生“跨行”當農民

“育苗這事是要幹一輩子的!”女大學生化身“新農人" ,讓青春在田野上綻放

張莎莎正在檢視秧苗生長情況。縱覽新聞記者 馬會波 攝

34歲的張莎莎,是河北肅甯縣綠苑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13年大學畢業後,在廊坊的一家企業上班。

“當時的工作還挺好呢!”對于步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張莎莎至今想起仍是滿意,“給總經理當助理,還幹着藝術設計的活。”張莎莎說,大學學習的藝術設計,工作後能幹與本專業相關的活兒,她十分滿足。

“那時對農業的了解,還僅限于兒時記憶裡的畫面!”張莎莎的父母都是農民,在她的腦海裡,家裡種植最多的就是小麥和玉米。背着藥筒打藥,蹲在苗間拔草,她能接觸到的農業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式的辛苦勞作。

成家後,她跟着夫妻回到肅甯探親。多次接觸蔬菜種植後,她對農業有了全新的認知。

“原來農業生産也可以融入很多科技手段,而且好的秧苗是蔬菜産業鍊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正是這個契機,幾番思索後,2015年她和夫妻回到肅甯,一頭紮在自家合作社裡當起了“新農人”。這一紮就是十年。

2億株!十年翻了一番

“育苗這事是要幹一輩子的!”女大學生化身“新農人" ,讓青春在田野上綻放

張莎莎電話指導種植戶栽種秧苗。縱覽新聞記者 馬會波 攝

知易行難。回憶起十年前邁出的那一步,張莎莎笑着慨歎:“挺不容易的……”

作為農業“小白”,張莎莎“跨行”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立足”。“農業不再是簡單地低頭種地!”她清楚地知道,“新農人”不僅要有“幹一行愛一行”的情懷,更要有“幹一行懂一行”的本領。于是,她全身心紮在棚裡,邊幹邊學,邊學邊幹,從育苗技術,到田間管理。漸漸地,她從一個躲在人後害怕回答種植戶疑問的“農業新生”,成長為一名令村民、客戶都豎起大拇指的“育苗專家”。

“能鑽研、敢創新!”這是種植戶們對這個“小孩”的最多評價。目前,張莎莎已申請9項實用新型專利。在這個老齡化行當裡,張莎莎的優勢不再隻是年輕。

對于發展,張莎莎目标明确——她要做的不隻是培育出高品質種苗,還要改變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發展模式,用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管理,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在她的帶領之下,而今的肅甯縣綠苑蔬菜專業合作社有高标準育苗溫室10個,智能關聯育苗室4個。通過與河北省植保站、河北農業大學、河北省農科院等機關合作,先後引進了全自動播種流水線、穴盤育苗等56項新技術,示範推廣了圓茄、番茄、韭菜等200多個蔬菜新品種,實作了育、繁、推一體化。年育苗量從十年前的近一億株發展到現在的2億株。種苗銷往内蒙古、遼甯、甯夏、海南、雲南等全國十幾個省區市,輻射範圍2000公裡。

從“新農人”到“興農人”

“育苗這事是要幹一輩子的!”女大學生化身“新農人" ,讓青春在田野上綻放

肅甯縣綠苑蔬菜專業合作社局部俯瞰(航拍)。縱覽新聞記者 馬會波 攝

理想是青春永恒的号角。

張莎莎的合作社,現在已經是肅甯縣蔬菜産業的龍頭。而她仍一年四季都俯身紮在一線,像個“超人”一般,每天在一個個育苗溫室和蔬菜大棚間穿梭。

“我微信步數每天都是一萬多!”從育苗管理、技術創新到合作社經營、市場對接,采訪的時候,張莎莎的電話沒有停過,她的腳步也沒有停過。

“累嗎?”

“累啊!”

張莎莎擦了擦額頭的汗,又立馬說道:“但我覺得還不夠累,還有太多沒做!”

田間逐夢的十年,張莎莎有個信念一直深埋于心。“帶着大家增收,是我想要的!”她語氣堅定,“要有情懷,不忘初心!”

十年間,張莎莎和她的“育苗産業”都發生着質的改變。但不變的,是她十年如一日對農業的熱愛和反哺家鄉的鄉梓情懷。

而今,張莎莎走出了一條以農民合作化推進農業産業化的路子,吸納社員600多人。2021年,張莎莎被全國婦聯、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巾帼新農人”創業典型案例。

盡管從24歲幹到了34歲,青春的朝氣依舊在張莎莎的身上熠熠生輝。而她的農業産業化之路也越走越廣、越走越遠!

忙完這批秧苗後,張莎莎就得立馬動身奔赴山東,參加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每年都要去學習了解這個領域裡的先進技術和種植模式。”張莎莎語速飛快,“育苗這事是要幹一輩子的!”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