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廖勇彬,幸好健康授權釋出。更多兩性健康科普,請關注我們的健康公号,#百醫講堂#
男,45歲,大學文化,職業經理。女,42歲,護士,中專學曆。婚齡15年,已有12歲男孩。男方訴近一年來,性功能情況每況愈下,由于工作緊張應酬增多的關系,回家後疲勞感明顯就想睡覺。
以前還基本上每2周能過一次性生活,性交的時間能維持在5分鐘左右,妻子也基本能滿足,但現在陰莖勃起的硬度和持續時間都下降,經常性的狀況是陰莖進入陰道不到1分鐘,陰莖在還未射精前就疲軟了。
患者自己也意識到性方面肯定是出問題了,很可能是因為工作緊張,休息不好造成的,是以特意請假休息一個月和老婆外出度假。在休息期間,盡管老婆溫柔體貼,但他的陰莖勃起情況改善不大,經幾次失敗後,心情非常沮喪,煩燥不安,經常發脾氣。
休假結束,傳回公司後,情緒不穩定,經常訓斥下屬,有時對客戶也無端發火,公司同僚感覺他好像變了一個人,非常不了解。由于性的障礙,他不願面對妻子,經常晚上去酒吧喝酒,深夜而歸。由于性功能障礙導緻心情變壞,直接影響了他的工作和家庭。他的老闆找他談話,這種情況再持續下去,将會影響到他的前途和飯碗。是以他是抱着極複雜的心情走進診室,他說他現在不像一個男人,對不起老婆、家庭,同時也失去了進取心和工作動力,甚至想出家做和尚。
上述例子是我們在門診經常遇見的情況,許多男性不會正确處理自己的性問題,同時又羞于啟齒,諱病忌醫。把自己從失性男人推向“亞男人”。“亞男人“是近些年來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這樣一個男性群體,他們在一段時間或一直處于性功能障礙的狀态。
這種狀态使他們性生活品質低下,甚至不能進行性生活。這種障礙導緻他們出現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問題。它主要表現為負罪感、自卑和缺乏自信并是以而産生焦慮、急躁、悲觀、沮喪等異常精神症狀,進而在他們家庭、事業及人際關系上産生極大的負性效應。
在這裡我們的界定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性功能障礙沒有給男人的生存狀态帶來負面影響。他們就不是“亞男人”,比如很多老年人,他們都沒有性能力了,但他們生活依然很好,那這個群體就不包括他們。
而對中青年來說,失去了性能力卻沒影響生活品質,一般是不可能的。性不單單指的是做愛技巧,更包含了人格、情操和智慧。一個男人的性出現問題,他們價值取向就會出現變化,進而失去男性固有的“人格面具”。性是本能是原欲,其職責是追求快樂。這一塊占據了人的心理結構的很大一部分,失去了性,必然會導緻嚴重的焦慮情緒,易躁易怒,自我評價低,不自信。
對于失性的男人,我們要從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給予治療。現在對生理方面的治療豐富多彩。口服藥、針劑、外用藥、中藥的發展日新月異。絕大部分心理性和混合性及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我們面臨更多的還是患者的心理問題,男性在其有性障礙時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情緒低落,沒有信心,他怕治不好病,沒法面對家庭和未來,這使得他的情況會更加不好。我們說樹立你的信心,是治好性障礙的良好妙藥。
生活在現代社會,男性總會遭遇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不論情感、家庭、社會的壓力還是工作、生活、環境的壓力都使人覺得被限制、束縛,并此産生數不清的煩惱和憂慮。短暫和較長時間段出現性功能障礙在男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是以你必須學會怎麼減輕你的壓力和憂慮,要直面現實,不能逃避,積極尋醫問藥,向醫生求教。
同時又要善待消極情感,當你處于情感的低潮時期,你要善于将這種情緒消化、轉移。性對男人是非常重要的,但又不是唯一的,不能因為失性而帶來自信心的丢失,價值觀、人格的扭曲。無性的男人是不快樂的,但如果将自己推向亞男人,則是終身的悲哀。
本文科學稽核
江門市中心醫院 生殖醫學診療中心
簡介: 廖勇彬,男,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副院長,生殖中心總負責人,醫學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嶺南名醫,廣東省泌尿外科學會常委,廣東省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器官移植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男科學會常委,江門醫學會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江門市醫學會泌尿男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亞洲泌尿外科學會會員。1985年開始從事男科學的研究和臨床,1996年赴上海仁濟醫院進修男科學,系統地學習了男性内分泌基礎、精子學、生殖遺傳學、胚胎學、性心理學、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初步掌握與人工授精相關地男科學方面的知識、臨床技巧和實驗室操作步驟及規範。1997年赴北大醫院進修學習,較熟練地掌握了男性不育和男性性功能障礙的診斷和各種臨床操作技巧。2000年赴新加坡鷹格醫院、台灣長庚林口醫院參觀學習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還曾到中大附一院、重慶婦産醫院、西安唐都醫院、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等參觀學習生殖中心建設和管理。曾在雜志和報刊發表多篇男科學論文和診療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