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一隻一無所知的小豬,是否比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蘇格拉底更明智?

作者:柏拉圖和食鐵獸

不應該信賴任何你覺得是真實的東西,因為你的認識可能是錯誤的。沒有什麼不能被質問,一切都可懷疑。既然如此,那就不對任何事情做判斷,這就是懷疑主義的主要教義。

與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這樣試圖了解世界的哲學家不同,最極端的懷疑論者避免對任何事情抱有任何觀點。古希臘時期的皮浪(約前365—約前270)是最著名,也許也是有史以來最極端的懷疑論者。

你也許相信自己知道各種各樣的事物,比如說,你知道自己正在閱讀這段文字。但是懷疑論者會提出質疑:為什麼你相信自己是真的在閱讀這段文字,而不是在想象中這麼做呢?你肯定自己是對的嗎?看上去你正在閱讀,這對你來說也許是真實的,但也可能是你的幻覺,或是夢境?

做一隻一無所知的小豬,是否比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蘇格拉底更明智?

蘇格拉底堅持認為,他唯一明白的是自己對萬事萬物都不明白,這也是一種懷疑論觀點。但是皮浪将這一觀點繼續推導,推得很遠很遠,也許推得有點太遠了。

皮浪的一生都以懷疑一切著稱。和蘇格拉底一樣,他從不寫下任何東西,是以我們對他的了解隻能基于他人的叙述,大多還是在他身後幾個世紀之後寫成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是其中之一,據他所說,皮浪當時成了名人,在所住地伊利斯當上了大祭司,而且因為他的聲譽,當時的哲學家都不必繳稅。這個說法是真是假無法查實,不過我覺得,哲學家不用繳稅倒真是個好主意。

然而,就我們所知,皮浪以一些頗為不同尋常的方式實踐了自己的懷疑論。如果沒有朋友的保護,他的人生可能非常短暫。任何極端的懷疑論者,除非有極好的運氣,都需要不那麼堅定的懷疑論者施以援手,不然活不了太久。

對于生活,皮浪認為,我們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覺,有時候感覺會誤導我們。比如,在黑暗中視覺很容易出錯,看上去像是狐狸的東西可能是一隻貓。有時候你覺得聽到有人在叫你的名字,但其實可能是風中樹木搖動的聲音。因為感覺經常誤導我們,皮浪決定永遠不相信感覺。他并沒有全盤否定感覺給予準确資訊的可能性,但對此抱着懷疑态度。

是以,絕大多數人看到近在咫尺的懸崖時都會停下腳步,而皮浪則不然。感覺可能會欺騙他,是以他不相信感覺。即使腳趾已經踩空,或是已有向前倒下的感覺,他仍不相信自己會跌落懸崖。而且即使跌落懸崖又會怎樣?真的會受傷嗎?他也保持懷疑。相信他的朋友們——并非每一個都是堅定的懷疑論者,這時會出手相助,防止他做傻事,如果沒有這些朋友,估計他随時都會讓自己處于危險的境地。

如果你不能确定野狗想傷害你,為什麼要害怕它們呢?雖然它們一路狂吠,龇着牙向你沖來,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會咬你。而且即使咬了,你也不一定會受傷。過馬路的時候,何必在乎迎面而來的車輛呢?那些車可能不會撞到你。誰又真的知道呢?反正你是生是死又有什麼差別呢?不知他是怎麼做到的,反正皮浪成功地以這種冷漠的哲學貫徹一生,完全不依靠正常自然的情緒和行為模式。

以上這些都是傳說,有些故事可能是有人專門編出來取笑他的哲學理念的。但是不可能每個故事都是虛構的,例如有這麼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

一次,他乘船渡海時遭遇到前所未見的巨大風暴,狂風把船帆撕得粉碎,巨浪在船上方翻滾。周圍的人大驚失色,皮浪卻鎮定自若,毫不在意。皮浪指着船上一頭正在吃食的小豬,對他們說,這是哲人應當具有的不動心狀态。

做一隻一無所知的小豬,是否比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蘇格拉底更明智?

皮浪年輕時曾去過印度,也許正是那次印度之行激發他過上了與衆不同的生活。印度有一個傳統,許多精神導師或大師為實作内心甯靜,會讓自己的身體經曆令人難以置信的極端體驗,比如被活埋、在身體敏感部位挂上重物,或是數周不進食,等等。皮浪的哲學思想同樣接近于神秘主義,不管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肯定實踐了自己所倡導的哲學理念。他的平靜給周圍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激動,在他看來,任何事情不過都是個人的看法。如果真相永遠不可能被發現,那麼就沒有必要自尋煩惱。我們不需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因為堅定的信念總是來自錯覺。

如果你遇見皮浪,你可能會覺得他是個瘋子,也許在某種程度上他真是個瘋子。但他的理念和行為是一緻的,他會反過來覺得你對各種事物的确定感根本毫無道理,而且不利于獲得内心甯靜。你把太多東西想得理所當然,就好像你把房子建在沙灘上一樣,你的思想基礎并不像你想象的那麼牢固,也不可能讓你幸福。

皮浪把自己的哲學思想用三個問題巧妙地總結起來,任何一個希望得到幸福的人都應該問這三個問題:

事物的真相是什麼?

我們應該對其報以什麼态度?

如果有人不報以這種态度,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他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簡單而直接。

首先,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世界的真相,因為這超出了我們的認知能力。沒有人可能了解終極真相,因為人類不可能做到,不如幹脆放棄。這種觀點與柏拉圖的理型論,與通過抽象思維了解現實真相的哲學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其次,因為不可能了解真相,我們不應該認同和接受任何觀點。因為任何事物都是不确定的,是以應該避免做出任何判斷,過一種沒有任何想法或意願的生活。如果你心有所願,就說明你認為某樣東西比另一樣好。感覺不幸福就是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但其實,你并不可能知道某樣東西是否比其他的好。是以,皮浪認為,想要得到幸福,就必須從欲望中解脫出來,不在乎事情的結果,這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什麼都不重要,就不會有什麼可能影響到你的心境,進而實作内心的甯靜。

最後,如果你以這種哲學理念指導生活,就會開始變得無話可說,因為對任何事物都沒有看法,最終你将擺脫一切煩惱,而這正是任何人所能期望得到的最好人生。這簡直就像一種宗教體驗。

做一隻一無所知的小豬,是否比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蘇格拉底更明智?

這便是皮浪的理念。這套理念似乎對皮浪本人有效,但很難想象在其他大多數人身上能取得同樣的效果。沒有多少人能像他建議的那樣對任何事物都沒有任何看法,也不是每個人都像他那樣周圍有許多朋友能及時出手相助。事實上,如果每個人都以他的哲學指導人生,就沒有人來保護這些懷疑論者了。他們很快就會消失,因為會不斷地從懸崖上摔下去、走到路中央被車撞倒,或是被惡犬咬死。

皮浪哲學理念的最大問題,是他從“你不可能了解任何事物”跳到了“是以你應該忽略面臨危險時的本能反應和感覺”這樣的結論。在現實中,人的本能确實将我們從許多可能的危險處境中解救出來。本能不完全可靠,但也并不意味着應該忽略本能。據說皮浪在一隻狗想咬他時也曾側身閃開,是以即使他特别想完全克服本能的反應,也是做不到的。是以,用皮浪的懷疑主義來指導人生似乎有悖常情,也不見得能夠像他想象的那樣帶來内心的甯靜。

對皮浪的懷疑主義報以懷疑态度,完全沒有問題。你可能會問:如果像皮浪那樣做着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的事情,真的能夠帶來内心的甯靜嗎?這可能對他管用,但有什麼證據表明可能對你有用呢?你也許不能百分之百肯定惡犬會咬你,但是如果你百分之九十九肯定,那還是不要冒這個風險吧。

在哲學史上,并不是所有的懷疑論者都像皮浪那樣極端。溫和的懷疑主義是哲學的良好傳統:質疑任何假設,仔細研究支援我們信仰的證據,而不是随時随地過着懷疑一切的生活。抱着懷疑的态度進行質詢,正是哲學的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偉大的哲學家都是懷疑論者。

懷疑論是教條主義的反面。教條主義的人非常自信地認為他們掌握着真理,而哲學家則挑戰教條,向人們提出問題:為什麼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對的,有什麼證據能支援自己的結論?蘇格拉底和亞裡士多德是這麼做的,當今的哲學家也是如此,他們這麼做,目的并非要為難别人。采取哲學意義上的溫和懷疑立場,目的是更接近真理,或者至少是為了表明我們所知有限、了解真相的能力有限。要成為這樣的懷疑論者,你不需要冒着摔下懸崖的風險,但你确實需要準備好提出令人尴尬的問題,并以思辨的态度對待人們給你的答案。(完)

(本文節選自奈傑爾·沃伯頓的《哲學小史》,呂品 朱珠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