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作者:WarOH協虎

20世紀初,民國學界開始“整理國故”,史學界提出“四大古都”的說法,這四座城市就是古代長期作為都城的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到20世紀下半葉,古都的數量不斷增加,有五大、八大、甚至十大的說法,開封、鄭州、安陽、杭州都被列為古都,但是最被文化界認同的還是“四大古都”。

在這其中,北京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國首都,從元代開始有800年的定都曆史,至今都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是北方當之無愧的核心。南京和西安的地位雖不如北京,但現在分别是陝西和江蘇省會,也是區域大型城市,統領當地的政治和經濟。

但四大古都裡,隻有洛陽淡出一線,成為河南地級市,甚至淪為三線城市。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在中外史學界,洛陽的衰落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它和長安一起繁榮,又一起被遺忘。可洛陽不僅是一座城市,還是漢唐時期的象征。

美國漢學家魏斐德曾說:“把中國曆史從南宋分開,新千年屬于北京,而上一個千年屬于長安和洛陽。”

古代的洛陽無比繁華,在漢唐時期是和長安媲美的國際化大都市,前後共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但是在唐朝滅亡後,洛陽開始一蹶不振,到了宋朝被開封搶走風頭,從此再也沒有成為首都或者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

那麼,洛陽城最早建于何時?作為中古時期中華帝國的心髒,洛陽憑什麼能成為十三朝古都?它和長安相比有何優劣?宋朝後,洛陽又為什麼衰落,它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在中國的古都裡,長安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它雖和洛陽同為十三朝古都,但是建都曆史更長,接近1000年。洛陽也有13個王朝建都,建都曆史800年。

按史籍記載,洛陽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十三朝建都。但洛陽的建都曆史并不能上溯到夏,因為夏商時期雖然建都洛陽,但是至今隻有小規模的遺址出土,偃師二裡頭号稱“夏都”,但學界對其持保留态度。

西周、東周、東漢、西晉、隋唐、武周都是大一統的中央政權,周人最早在洛陽建城,周成王繼承周武王的遺志修建東都,讓洛陽得以和鎬京東西相望。

1963年,陝西寶雞的賈村出土了一件青銅器,上面篆刻着銘文,記載了西周早期周成王在洛陽建立東都的事情。這件青銅器是一位姓何的貴族所造,是以被稱為“何尊”,它上面首次出現了“中國”二字,代表的就是西周的東都洛邑。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西周的東都洛邑是作為鎬京陪都的存在,并在西周末年鎬京被攻破後成為東周的首都。周朝看重洛陽的原因很簡單,這裡“山河拱戴”,伊洛盆地易守難攻,定都非常安全。而且周人剛從商朝手裡奪下了天下,東方中原散布着大量諸侯國,諸侯向洛陽進貢,比去關中的鎬京更加友善,周王也能在這裡駐軍監督諸侯,一舉兩得。

由東周定都洛邑,我們就能看到後世王朝為什麼看重洛陽,第一是依山靠河,地理安全,第二則是面向中原,交通友善。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秦漢至唐代的中國中心在長江以北,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養育着幾千萬人。如果隻按照經濟繁榮程度,中原地區建都是最友善的選擇,但是古代王朝建都首要考慮軍事因素,無險可守的中原沒有安全感,關中“陸海”和伊洛盆地就是最佳選擇。

關中四塞之地固若金湯,又有關中平原供養城市,周人在這裡開創400年基業,後來秦人由此出發,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和關中的長安相比,洛陽的條件稍差,但是在整個北方也數一數二。

洛陽地處中原,是豫西山地和豫東大平原的連接配接點,豫東平原是古中國最富庶的地方之一,洛陽之富要勝于長安。在地形上,洛陽所在伊洛盆地北有黃河天塹為屏障,盆地内有伊河和洛河貫穿,足以灌溉土地。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洛陽周圍是一圈天然城牆:北部是邙山,南部伏牛山、熊耳山、方外山,東部是嵩山,西部是崤山。在這些山川之間,洛陽西部是函谷關,南部是伊阙關,東部是虎牢關,北部是孟津關,軍事形勢形成了一個“小四塞”。

有山川大河屏障,四塞保護,還有中原之富,從周朝一直到唐朝,洛陽不是首都就是陪都,足以看出其重要地位。

但是和長安相比,洛陽也有自己的缺陷。

首先,洛陽所在的伊洛盆地面積太小,遠比不上關中平原,一旦外界有變,比如中原出現災害或者叛亂,封鎖關隘後的關中可以自給自足,但是洛陽則很難養活自己。

其次,洛陽也缺乏軍事縱深,函谷關破關後,長安還能組織軍隊在潼關決戰,例如戰國時期東方諸侯聯軍破函谷關,秦人撤退後集結兵力反攻,諸侯無力殺入鹹陽。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而洛陽周圍的關隘是一個都不能失,一旦關隘被破,洛陽就成為孤城,隻能棄城而逃。如東漢末年董卓作亂,關東十八路諸侯破了虎牢關,洛陽就無險可守,朝廷的大軍難以展開,董卓隻能放火燒毀洛陽後逃竄。

于是乎有人總結,凡是定都長安的王朝,大多國祚較長,而且疆域穩定,漢唐的鼎盛時期都在長安度過。而定都洛陽則是失去長安的無可奈何之舉,在洛陽的王朝繁榮而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攻擊。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無可否認的是,從東漢到隋唐,這四百年間長安地位下降,中國的核心長期在洛陽。

三國曹魏時期,曹丕從漢獻帝手裡奪來了皇位,曹丕登基稱帝,建都就在洛陽。其實曹丕乃至于他爹曹操不是不想去長安,奈何因為戰争的破壞,長安和關中十分凋敝。直到西晉末年,晉愍帝在永嘉之亂後逃入關中,長安城居然隻有不到百戶人家,足見當時關中的凄涼。

當年魏武帝曹操建都許昌也是無奈之舉,他在當魏王後就開始着手恢複洛陽,曹丕繼位後遷都洛陽,這是兩代人的心血結晶。

五胡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北方戰亂,洛陽是兵家必争之地,屢遭戰火蹂躏。北魏統一後,孝文帝遷都洛陽,為後來隋唐振興河洛打下基礎。後來隋文帝滅南陳,楊堅、楊廣為定都西北做了很多工作,開啟了關中和河洛繼漢朝後的第二個盛世。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隋文帝時,于漢長安西南修建“大興城”作為首都,隋炀帝繼位後不滿長安的貧瘠,遂重修洛陽并遷都。

說起來,隋炀帝發幾百萬民工挖運河,首先是為了解決長安、洛陽的經濟問題,其次是北征高句麗。此舉雖然招緻國家動蕩,但确實對後世功勞很大。隋唐洛陽以“通濟渠”連接配接着江南,江南的錢糧貨物運往洛陽,讓洛陽成為中國最繁榮的中心。為了軍事上的安全,隋唐都采用東西兩都制度,長安和洛陽是互補的關系,是王朝的雙保險。

唐朝建立後,論硬體條件,長安已經不如洛陽,但是皇室李家是關隴集團的後代,關中是他們的基本盤。不僅李家起自隴西,他們手下也多是本地人,大唐不會放棄長安。

唐朝繼承了隋朝的遺産,皇帝在長安,但洛陽繁盛不亞于長安,反而是關中地區因為缺糧常常鬧饑荒。其實,關中缺糧的問題在南北朝已經出現,根據研究,這是因為長期人類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北方氣溫下降的綜合結果。

是以,唐朝皇帝和朝廷百官常常去洛陽“就食”,盛唐100年裡,皇帝有50年都待在長安,武周時期甚至直接遷都洛陽,改名“神都”。

“神都”洛陽繁華之極,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過百萬人,還靠着水系聯通全國南北。可堂堂首都靠運河吃飯,這對于大帝國來說不是個好消息。首先運河需要疏浚,而疏浚就要錢糧,每年都是巨大的開支。此外,河流枯水期,或者兩岸百姓的灌溉都會影響運河航運。

在隋唐繁盛一時之後,關中和河洛“盛極而衰”,一起跌落到了谷底。造成這一局面的因素有兩個,第一是黃河流域的經濟被嚴重破壞,已經撐不起首都;第二則是運河運輸造就了新的經濟中心。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自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國北方經曆了長達400多年的分裂時期。這時南方相對穩定,江南和沿海地區得到了開發,北方則戰亂不斷,前後出現的政權多達幾十個,關中、河南等地淪為戰場。北方的經濟被嚴重破壞,北魏統一之後才稍有恢複,一直到隋唐年間再次回到巅峰。

大唐開國後,人口繁盛的關中、河南、河北地區養活着大唐,創造了大唐的盛世。但到了天寶年間,這一切被安史之亂徹底扼殺。

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界線,更是中國南北經濟的分界線。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從河北南下,沿途破壞了繁榮的河南地區,《資治通鑒.唐紀》記載:“河北皆祿山統内,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安祿山帶着15萬大軍燒殺搶掠,一路打下洛陽,後來叛軍還攻下長安,并在關中和河南大肆破壞。等華北叛軍安定後,關中、河南地區十室九空,根據《新唐書》記載,大唐天下戶口減半。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安史之亂幸存的百姓大量南下進入淮河流域和江南,本就繁榮的江南得到了大量的人口補充,尤其是一些大家族的南下給江南帶去了各種人才和工匠,中國的經濟中心決定性地南移。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後,雖然唐王朝還是定都于長安,但是北方的經濟一落千丈,大唐王朝節度使林立,皇帝靠着運河運來的江淮稅收勉強維持着朝廷。

此時的長安和洛陽,已經不具備作為首都的優勢條件,畢竟一個地方連吃飯都成問題,還怎麼做首都呢?

雪上加霜的是,東西兩都還都在戰争裡遭受巨大的破壞,尤其是洛陽,在安史之亂時淪為戰場,洛陽城在大唐和叛軍之間幾次易手,後來唐朝請回纥平叛,洛陽還遭到了回纥兵的劫掠,城内宮室全部被焚燒。安史之亂後洛陽老百姓無依無靠,隻能穿着紙做的衣服,吃樹皮草葉。

如果是在盛唐,重修洛陽還是很輕松的,但是中晚唐時期中央自保都很難,修洛陽是不可能的。

唐朝滅亡後,後梁政權定都在了開封,但是将洛陽作為西都。朱全忠這麼做是迫于無奈,他不是不知道長安、洛陽在軍事上的優勢,但是通往長安、洛陽的大運河已經淤塞很久,錢糧無法到達,關中和中原養不起首都。

于是,洛陽東部的汴州反而成為通濟渠上的重要樞紐,靠河運富甲天下。在當時,控制汴州就能困死洛陽,朱全忠雖然想定都洛陽,但是隻能向現實低頭,拿下汴州這個交通樞紐。

五代之後的政權,包括北宋在内,定都開封是無奈之舉。宋太祖趙匡胤曾想遷都洛陽,但是被弟弟趙光義攔住,最後不了了之。在經濟中心南移之後,薄弱的運河運輸讓西北建都難上加難,最後宋朝滅亡,新來的蒙古人直接把都城放在了北京,至此北京進入曆史舞台,成為中國的核心。

十三朝都城,盛唐時比肩長安,堂堂古都洛陽,為何如今淪為三線?

洛陽至此被遺忘了幾百年,洛陽城在被戰争破壞後,連遺址都被埋葬在地下。明清時期,開封因為運河樞紐的地位成為河南的省會,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建國後鄭州成為新的鐵路樞紐,河南省會從開封挪到了鄭州。

至于洛陽,它在河南的位置較偏僻,處于西部,不利于統籌全省。而且洛陽所在的盆地面積不大,加上山川封閉交通不便,綜合原因導緻洛陽失去了地區龍頭的位置,淪為了三線城市。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曆史上洛陽衰落與開封崛起之謎》,羅三洋 2、《面對古都與自然的失衡——論生态環境與長安、洛陽的衰落》,王軍、李捍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