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譯名趣談 | 布甯還是蒲甯,瑪麗亞劇院還是馬林斯基劇院?

11月18日報道 提及《米佳的愛情》《鄉村》《舊金山來的先生》,蘇俄文學愛好者并不陌生,這不都是俄羅斯首位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詩人、小說家的代表作嗎?他叫伊萬……等等,該是叫蒲甯、布甯還是普甯?好像三種譯法都讀到過呢。

去俄羅斯旅遊的人心心念念着欣賞一場最高水準的芭蕾,在莫斯科自然要拜訪大劇院,在聖彼得堡又怎能錯過馬林斯基劇院?“馬林斯基?”中文流利的俄羅斯朋友基裡爾一臉懵,“誰是馬林斯基?這座劇院明明是因為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皇後、德國公主瑪麗亞·亞曆山德羅夫娜而得名的。”

稍安勿燥,不單是我們,魯迅先生早在1922年便寫過一篇文章提到這個問題,篇名就叫《不懂的音譯》。

翻開100年前的報章雜志,你會發現寫下《戰争與和平》的列夫·托爾斯泰叫“陶斯道”,創作《死魂靈》的果戈裡叫“郭歌裡”,出版《獵人筆記》的大作家屠格涅夫名為“屠介納夫”,無政府主義理論家克魯泡特金成了“柯伯堅”。怎麼會這樣呢?魯迅先生給出的解釋是“于外國的人氏姓上定要加一個《百家姓》裡所有的字,卻幾乎成了現在譯界的常習”。

【來源:參考消息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