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棋适意娛心身
白來勤

象棋,亦作"象碁"、中國象棋,中國傳統棋類益智遊戲,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屬于二人對抗性遊戲的一種,由于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在中國,善弈者不止于少數階層,市并裡巷,棋聲橐橐,門前樹下觀棋者衆,一處下棋,四周都是表情。送種鄉土氣息很濃的熱鬧,顯然與文人雅士的“手談”大異其趣,後者弈棋很有些魏晉清淡恬适的氣氛:墨閣書房,但聞棋響,閑庭重院,惟見蝶飛。兩種情景,很難說哪一種更妙,但我想不管怎樣,下棋總比打牌要優雅得多。
麻将成為國牌大概是不容置疑的,可麻将給人的印象就不是太好,并非麻将本身,而是玩麻将者在搓到熱頭上時,往往身不由己地搓出一副令人心跳的畫面來:更深月墜,一燈獨綠,霧罩煙海,八目皆紅。不用說,這是孔方兄從中作祟使然,而下棋則不然,無需在貨币的作用下遠動,其所動者皆因心也。
關于弈棋的心境,司馬光的《有約》叙述得最妙:“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看來,司馬光在用蠅頭小楷編纂浩如煙海的《資治通鑒》時,并沒有把自己編得高高在上,似欲坐到雲端脫離人間煙火的境地。就其詩意看,其人間煙火味也是潇湘館中的棋商不能比的。這首詩,大概是寫得太撩撥人的心了,似乎有人老是在琢磨那個“有約不來”的是個什麼人?也許是一位紅粉知己,也許是一位翰林同僚,今已無法考證。不過棋所蘊含的一種對知己的追求,好象比琴來得更現實一些。琴乃稀品,彈者聽者皆不易得。棋很普及,下棋具有較強的通俗性,上至缙紳大夫.下及田夫小民都可就地設局來上一盤的。
弈棋與長壽的關系甚為密切,能滿足安心靜養、快樂情志的需要,能賦人以沉着、勇敢、機智和果斷的品格,讓人樂而忘憂。老一輩革命家往往樂在“棋”中,經常于戎馬倥偬的間隙中,和戰友們在棋盤上厮殺一通,以放松一下大腦。
朱德元帥喜歡下棋,即使是在指揮八路軍将士奮戰于抗日戰争的烽火歲月中時,他也會偷閑坐下來殺上幾盤,而且常常會利用時機和棋局,宣傳抗日道理。他在那小小棋盤上舉棋若定、運籌帷幄的風雲“戰事”,有時還真不亞于戰場上的激烈程度和痛快淋漓。朱老總認為下棋不光是為了娛樂,主要是為了鍛煉腦子,增長智謀,下一盤就要有一盤的效益。和打仗一樣,打一仗就要力争勝一仗,絕不能半途而廢。在他看來下棋也是作戰,小小棋盤,如同短兵相接的戰場,作戰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同敵人作戰。
朱老總彭老總對弈常常令人稱道。由于兩人最投緣,故不論是在打仗上,還是在興趣愛好上,都很合拍,常常詩詞唱和,通宵暢聊,與親兄弟沒什麼兩樣。人人皆知彭德懷半生戎馬,治兵有方,指揮天賦頗高,唯有朱德知道,彭德懷對下棋的狂熱。抗日戰争時期,彭德懷擔任八路軍副總司令一職,與總司令朱德一面運籌帷幄,橫刀立馬,一面忙裡偷閑殺上幾局,順便利用棋局,宣傳抗日道理,無形間培養了堅固的革命友誼。1939年,八路軍足迹遍布太行山,彭德懷與朱德聯手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不忘在作戰之餘,與其他的軍隊上司人湊在一起,切磋切磋棋藝,調節一下枯燥無味的軍隊生活。有一次當朱德和左權全神貫注地對弈時,一旁觀戰的彭德懷有點耐不住寂寞,想擾亂朱德一下,忽然心生一計,便從老鄉糧屯裡拿了一小截玉米芯,悄悄地放在了朱德的軍帽上。陳赓等圍觀的同志們看到這出惡作劇,都忍不住要笑出來。朱德似乎沒有察覺,依舊專心緻志地埋頭下棋。其實不然,一貫沉穩、随和而大度的朱德不動聲色地伸出一隻手,把那截玉米芯緩緩拿了下來,放在了桌上,繼續埋頭一聲不吭地去下他的棋。彭德懷卻在一邊樂得笑逐顔開,眉飛色舞的。大家見狀,也跟着樂開了花。彭德懷不僅喜歡下棋,而且有棋瘾。抗美援朝期間,作為志願軍總司令的彭德懷百忙中也不忘下棋,常常在吃過飯的間隙找人下棋,有時找不到人,他就會不辭勞苦地走出指揮所所在的村落去找人下棋。但這并不影響彭德懷指揮打仗,相反還能緩解打仗給彭德懷帶來的精神壓力,激發指揮打仗的靈感。
此外,鄧小平、陳毅也酷愛下棋,據說當年在淮海戰役硝煙散盡之時,黃維、吳紹周、王元直等國民黨進階将領悉數被俘,鄧小平、劉伯承、陳毅和張際春等我方上司人去與這些故人相會,吳紹周正在屋内和人下棋,為了緩和氣氛,不使他們感到過于難堪,陳毅提出要和他們對弈一番。就這樣,這些早已戰場上決出勝負的将軍們,又在棋盤上開始了鬥智鬥勇。吳紹周幫助黃維寸步不讓,鄧小平以陳毅為“高參”寸土必争,于是乎兵來将擋水來土掩,不大一會兒,鄧小平點撥了一個高招,黃維笑着承認技不如人,甘拜下風。
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是個棋謎。少年時雖貧仍癡謎于象棋,他父親怕影響兒子的學習,就悄悄将棋子扔到河裡。王守仁發現後,捶胸頓足,嚎陶大哭,悲痛之餘賦詩一首:“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裡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象苦心頭為人揪。”此詩抓住象棋棋子的特點,逐一數說其不幸的下場,讀來幽默風趣,令人忍俊不禁。
當然,在我國古時,棋有象棋、圍棋之分,而當代也有跳棋、五子棋等娛樂遊戲棋類的存在。圍棋古時稱"弈",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北韓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着中華文化的豐富内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展現,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博弈”一詞就由下圍棋而來,現代将其義引申為在一定條件下,遵守一定的規則,一個或幾個擁有絕對理性思維的人或團隊,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政策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有時候也用作動詞,特指選擇的行為或政策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的過程。
有人說:“觀棋不語真君子”,有人說:“站在誰後邊希望誰應對方”;有人在棋盤上常為弱者出謀劃策,有人在觀棋時總為勝者較好,不論怎樣都展現出不同立場、世界觀和方法論,令人感到弈棋的氛圍真好——人世之間,雖然妙棋難得,但真情長在。
壹點号陌上風文藝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