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的“至暗時刻”是怎樣:成就了你現在的輝煌

文章作者:道法自然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在每個創傷上在都标示着前進的一步 — ——羅曼·羅蘭

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輪回。我們人生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會有寒冷的冬天,我們把他稱為:人生的“至暗時刻”。

“至暗時刻”折磨着人的耐性與意志力,我們總是抱怨漫長,難熬,時時都有想放棄的念頭。但當你堅強的挺過來回頭看時,你會由衷地感慨到:那不過是一瞬間而已!

人生于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有時候感覺自己還沒長大,轉眼就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迎來了中年時代。

回想自己走過的路:充滿了心酸與汗水,哭過,笑過,彷徨過,得意過……

但要說記憶最深刻的,莫過于“最漆黑,最難熬”,也是最應該感謝的那段時光:“至暗時刻。”

這段時光讓我感悟到: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人生的“至暗時刻”是怎樣:成就了你現在的輝煌

1、人生的前半程,大都是在熬

生活就好像加減法,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要說我們第一個青春是父母給的,第二個青春就得靠我們自己創造了。

創造的道路,畢竟是曲折的,注定少不了煎熬、痛苦的“至暗時刻”。

“逆境”是人生的必修課,就好比春、夏、秋、冬的自然輪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都如此,更何況我們渺小的人類呢?

人生不可能都是春天,必然要經過寒冷、黑暗的冬天。面對“至暗時刻”的冬天,我們對待他的态度,就會決定我們的人生高度。

是以積極的學習的态度,修行的态度,還是以消極的,抱怨的逃避态度,對我們人生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正所謂:熬過去出衆,熬不過去出局。

面對“至暗時刻”,我們要抱着一種“修行”的心态,要明白: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時間是一個偉大的作者,它會給每個堅持者寫出完美的結局來

人生的“至暗時刻”是怎樣:成就了你現在的輝煌

2、人的前半生最有價值的時光就是“至暗時刻”

“逆境”通常都是孤獨的,因為你沒有時間去花天酒地,更沒有經濟能力去呼朋喚友,“逆境”的現實存在,逼着你去努力,是以你隻能孤獨的去奮鬥,孤獨的去思考。

而孤獨能讓你“靜”下來,“靜”是修行的絕佳狀态,靜能生“定,”定能生“慧”,這就是所謂的“靜生百慧”,而智慧正是帶你走出至暗時刻的指向燈。

人生的“至暗時刻”是怎樣:成就了你現在的輝煌

但凡偉大的成功,都是在至暗時刻誕生的。

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在最黑暗時刻寫下了被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曠世巨著《史記》

孫膑被處以殡刑,才有了軍事奇書《孫膑兵法》

逆境能磨煉你堅強的意志與抗壓能力,在溫室裡長大的花朵,是不如經曆過風吹日曬的花朵,生命力旺盛的。

試問從嚴寒的冬季裡出來的人,還會害怕别的季節嗎?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就像林語堂所說:“捧着一把茶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人生的“至暗時刻”是怎樣:成就了你現在的輝煌

3、難熬的時光造就了現在的你

成長就像制造一件玉器一樣,是需要打磨的,打磨過的玉器才具有他的價值,人生也是,隻有經曆了“至暗時刻”的修行,打磨。才會變得睿智,強大,不可戰勝。

未曾清貧難做人,不經打擊老天真

新兵入伍,必須“新兵連”集訓三個月,沒有這三個月的刻苦訓練,永遠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士兵,永遠也上不了戰場。

孫悟空不經太上老君八卦爐中七七四十九天的火燒,是成就不了一雙火眼金睛的。

鷹的蛻變

老鷹的壽命可達70多歲,但在40歲時卻要經過一次生命的抉擇。

原來老鷹在40歲時,爪子開始老化,喙又長又彎,羽毛又濃又厚,飛翔十分吃力。

這時,它隻有兩個選擇:一是等死、二是蛻變,它選擇了後者。

于是,它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用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待新喙長出。當新喙長出,它用新喙将腳趾甲一片一片拔出。當新趾甲長出,它把老羽毛一片一片拔掉。

在經曆了失血、感染、饑餓、甚至死亡的危險的5個月後,老鷹新的羽毛長出,蛻變重生了。它重新開始搏擊藍天,又過了30年的美好時光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人生的“至暗時刻”是怎樣:成就了你現在的輝煌

結束語:

感謝生命中曾經的至暗時刻,給了我們戰勝困境的勇氣和堅定的意志;

感謝至暗時刻,他給了我們孤獨,孤獨給了我們智慧,智慧給了我們方向;

感謝至暗時刻,讓我們在逆境中修心,在困難中成長;

感謝至暗時刻,徹底激發了我們的潛能;

感謝至暗時刻,讓我們看透了世态炎涼,讓我們認識了真正的朋友。

“逆境”是人生的必修課,沒什麼可怕的,樂觀得以從容之心去面對,才能把“逆境”當成一次修心,學習,曆練自己的時光;

當你走過“至暗時刻”,回頭看那段經曆時,你會由衷地感慨:

難熬的時光,熬過去了不過是一瞬間而已,正是這段時光,成就了我們現在的輝煌!

2021.11.20

道法自然——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号,并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