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醉打蔣門神說起
恐怕許多人,對《水浒傳》中的武松有不少誤解。比如有人曾說:武松争強好勝,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想來此話的根據,是武松自己曾言“專打天下硬漢”,而恰好水浒江湖,就是一個硬漢遍地走的江湖。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有故事的老江湖們都清楚,說和做,從來都是互為因果的。就拿武松“專打天下硬漢”的這句名言來說,是在武松醉打蔣門神之前,他對施恩所說。顯然便包含了兩層意思。

其一是表層意思:通過他跟蔣門神的打鬥,就能看出來,武松做足了前戲。未打鬥前豪飲,施恩越勸他卻越來勁。到了快活林後,從外形上看,武松已經是醉漢一枚,酒後滋事的狀态了。
蔣門神便“心裡先欺他醉,隻顧趕将入來”,武松“先把兩個拳頭去蔣門神臉上虛影一影,忽地轉身便走”,繼續欺騙蔣門神,果然蔣門神毫無顧忌追來,武松一腳踢其小腹,随後踢其額頭,蔣門神被揍倒,剛爬起來便又迎來了武松的絕殺,“玉環步,鴛鴦腳”,戰鬥解決!根本就不是電視劇所演的那般,打了那麼久,還花樣百出。
其二是深層意思:武松醉打蔣門神,本質上并非一次光彩行動,否則以武松性格,他根本不必裝醉,挑事,激怒蔣門神,搞得這麼麻煩。這說明了,武松也明白是替施恩“黑吃黑”,但這話是好說不好聽。
是以,武松便上升到了“專打天下硬漢”層面,為自己的行動開脫,做到師出有名,是偷換概念的一種。隻不過由于人們都太喜愛武松了,便選擇性無視,都順着武松的意思說話,不去深究原因!
倘若還不相信,那咱就看看《水浒傳》中,号稱專打天下硬漢的武松,面對這三位時,卻選擇了避而不戰。是哪三位呢?
二、面對呼延灼時為何避戰?
呼延灼征讨梁山失敗後逃到了青州,戴罪立功也好,不服氣也罷,便開始剿滅青州地界内的三大匪寇。白虎山很快拿下,桃花山不在話下,但二龍山卻是硬茬子。先是跟魯智深大戰五十多回合,随後是楊志再戰五十回合,搞得呼延灼都懷疑人生,從哪冒出來的這麼兩位強敵?
當時武松是二龍山上的三哥,卻選擇了避而不戰,為何?大緻有兩點原因。其一最簡單,武松是步下将,呼延灼是馬上将,沒法進行真刀真槍的較量。
其二才是關鍵。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今我就是呼延灼,而您是武松,我連鬥了魯智深和楊志後,你武松提着戒刀出現,高喊:來來來,可敢跟我打虎英雄武二郎,大戰三百合否?
我呼延灼會怎麼說?反正我必會被氣笑:“果然是不講武德的二龍山匪寇,你還啥打虎英雄?分明是欺我連鬥兩場後,便要來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的鼠輩!”(所謂:再一再二不再三,呼延灼連打兩場,絕不會再打第三場,除非是打嘴炮)
須知武松是最講體面的好漢。如今二龍山的榮譽受損,自己的體面被毀,等于出來挨了通罵,卻還真就不能動手!因為勝之不武,敗之則無顔江湖。怎麼算怎麼是:隻要一出戰就輸了!
從事後來看,顯然武松面對呼延灼時,他避而不戰是很精明的,不但保住了打虎英雄的體面,也沒損傷二龍山的名譽——讓呼延灼繼續“懷疑人生”去吧。
三、面對張清時為何避戰?
張清連打梁山15員大将時,魯智深和武松并沒在場。他倆負責押送糧草,卻被張清得知了。于是張清路上埋伏,一飛石打在魯智深的光頭上,“鮮血迸流,望後便倒”,武松“急挺兩口戒刀,死去救回魯智深,撇了糧車便走”。最親密的哥們被爆頭,武松卻避而不戰,這是為何?
因有兩種情況,故而也分兩點原因。其一是,這是吳用的計謀,卻拿魯智深和武松當了魚餌,讓張清咬鈎。因為随後便是,嘗到甜處的張清,再次被誘出,遭到了梁山組團圍堵,最終把張清逼入水中,被阮氏三雄活捉。
自然,在這種情況下,武松就要配合着演戲——隻是苦了魯智深慘被爆頭,誰讓他的光頭,在夜晚锃光瓦亮呢?不過筆者卻對此表示懷疑,不符合《水浒傳》的邏輯!這就引出了第二種情況和原因。
其二,從魯智深事後的反應來看,他顯然是急眼了,找到張清要報仇。故而吳用的這次計謀,極有可能是瞞着魯智深和武松的,因為他一旦說了,魯智深和武松都是要體面的人,都知道張清的飛石厲害,卻還配合吳用來當誘餌,這可能嗎?
筆者的結論是,吳用這次用計,是瞞着魯智深和武松的!是以,武松避戰張清,沒有任何劇本,隻有臨機反應!這反而顯出了武松的難能可貴。
什麼也沒有兄弟更重要。當時魯智深被打得,已經喪失了戰鬥力,且場面異常混亂,唯有武松能保護,故而武松“死去救回魯智深”就算成功。這反應出了武松的精明,所謂臨危不亂,冷靜理智,懂得取舍。
四、面對盧俊義時為何避戰?
梁山之上,盧俊義武功是最高的。而武松也被譽為“馬下武松”,若這兩人幹一場,必會讓讀者大呼過瘾。可惜《水浒傳》卻搞出了另一番模樣。
宋江為了騙盧俊義上山,安排了八位好漢,來輪番單挑盧俊義。武松也被選中了,在魯智深之後,他對着盧俊義砍了三刀後,掉頭就走。哪怕盧俊義後面嘲笑他:“我不追你,你這厮們,何足道哉。”這麼難聽的話,武松卻依舊不理就是避戰了。
這是為何?隻有一個原因。
所謂的“賺”盧俊義上梁山,是宋江主抓,吳用親自實施的,其重要性無與倫比。武松雖天不怕地不怕,卻懂得要服從大局。是以在打鬥前,武松就放話了:“員外!隻随我去,不到得有血光之分。”
是以,哪怕遭到盧俊義的嘲笑,武松也堅決避戰。不是武松怕盧俊義,而是武松清楚,盧俊義已是籠中之鳥了,何必再去較勁?一個人精明與否,不是嘴上說得如何,而是能否審時度勢,作出正确抉擇。
武松堪稱這方面的高手,是以他才能在絕境中一次又次逆襲。而這次面對盧俊義砍三刀就走,不就是如此嗎?再看嘴硬的盧俊義,都要被玩死了,卻還不自知。是以武松搭理他幹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