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笠翁專欄」随拍影子後的胡思

作者:第一農機評論

天氣很好,日朗風輕。在頤和園随手拍了些水面風景。看着一幅幅對稱的倒影,生出些關于影子的聯想。

影子都是虛幻的。影子不是獨立存在的事物,而是真實事物在光的作用下形成的圖像。

之是以光能夠形成影子,源于光最基本的特征,即,光在同一媒體中隻能沿直線傳播。不像聲音,可以繞過障礙。

粗略地說,影子可以在兩種情況下産生。一是光在傳輸過程中被物體所阻隔,在這物體的背面就形成了與該物體形狀相同的影子。比如月球運作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球部分地遮擋了太陽光,就形成了日食。站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可以觀察到日偏食日全食甚至日環食。二是光照射到物體表面後反射到光滑的平面或曲面上,就形成了與物體對稱的或變形的影子。比如鏡子(包括哈哈鏡)和無風的水面。這裡的“光滑”是個必要條件,如果不“光滑”,那麼,盡管反射依然存在,但這種“漫反射”是無法形成影子的。比如即使光線再好,有風的水面也無法形成倒影。

「笠翁專欄」随拍影子後的胡思

是以,影子是和原物體緊密聯系的,“如影随形”,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我們想尋找某個東西,或者某種自然規律或社會規律,有時直接探索可能非常困難,這種情況下,不妨先找找它的影子。

比如,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一般來說,你如果能直接看到某個目标,那麼處在那個目标位置的人也一定能直接看到你。高明的狙擊手可以通過某個鏡面看到目标的影子而不讓目标看見你,進而推算出目标的精确位置而完成狙擊。

「笠翁專欄」随拍影子後的胡思

尋找影子也可以廣義地說是尋找事物的蹤迹,然後再順藤摸瓜,發現本源。《神探狄仁傑》提供了許多因蛛絲馬迹而破案的故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多是走的這條路。比如天王星的發現就是個典型案例。

通常一件事發生前,大多有些迹象可循。行業裡每年展會為什麼能吸引那麼多專家和企業家參加,當然不僅是為了參觀展出的新産品和學習别人的成功技術,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通過各種正規和非正規管道得到一些“線索”和“蹤迹”。大家見面最常聊的話是“今年怎麼樣啊?”“還行吧”“你看明年會咋樣?”“誰知道呢!”通過收集和整理,再經過團隊的交流,以确定自己下一段的戰略和政策。

「笠翁專欄」随拍影子後的胡思

但影像也是會騙人的,“望風捕影”可能誤導結論。光在不同媒體中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比如我們站在遊泳池邊,會感覺池子的水很淺,跳進去才知道實際深度比我們在岸邊看到的深很多。我們拿一根直的筷子放在盛水的玻璃杯裡,會發現筷子變彎了。這些都是光和影子和我們玩的小把戲。不過,有經驗的人是不會上這當的。

即使同在大氣中,不同的溫度也會産生“幻影”,海市蜃樓說的就是這現象。上世紀90年代我在甘肅民勤附近的巴丹吉林沙漠遇到過一次,汽車在沙漠裡行進,我們卻看到前面氤氲蒸汽中出現了一個村莊,但走了幾十公裡後,村莊反而不見了,那就是大氣給我們開的個玩笑。

「笠翁專欄」随拍影子後的胡思

在自然界,這種似是而非的幻影非常多,正确地由表及裡,去僞存真,才能擷取事物的本相。

2004年以前,誰都沒有預料到農機行業會有十年黃金發展期。同樣,2015年前後,好像也沒誰預測接下來會有一段艱難的調整。世事紛繁,真假線索混雜在一起,實影和幻影交織,得出正确的結論是很不容易的。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形勢下,保持清醒的頭腦,準确判斷走向,未雨綢缪,做好預案,應對各種發生的可能,你才可能先人一步,勝人一籌,立于不敗之地。

「笠翁專欄」随拍影子後的胡思

蘇笠翁(筆名):農業戰線老同志,曾任職農業部科教司、農機化司、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等機構。退休後讀書遊曆,近幾年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不少随筆,頗受業内同仁關注。征得作者同意,本公衆号特辟“蘇笠翁專欄”,選其朋友圈已發或将發的部分短文,以飨讀者。

更多笠翁文章:

【蘇笠翁專欄】農業,已不僅是農業人的事了

【蘇笠翁專欄】參加智能農業裝備全程機械化示範活動的随想

【蘇笠翁專欄】田蓋樓、人進城的糾結與擔憂

【笠翁專欄】外來資本進入農機行業,全新變革值期待!

【笠翁專欄】打臉美國政客!國産裝備助新疆棉花實作收獲機械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