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紀鎮位于山東省海陽市西部,三面環山,中間為河谷平原。東鄰二十裡店鎮,南接行村鎮,西靠萊陽市萬第鎮大夼鄉,北與發城鎮交界。面積170.2平方千米。轄76個行政村,5.7萬人。鎮政府駐小紀村。
【概況】小紀鎮位于海陽市西部,東鄰二十裡店鎮,南接行村鎮,西靠萊陽市萬第鎮,北與發城鎮交界。面積169平方千米,人口5.01萬人(2009年)。轄7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前沙埠前村,東距市區19千米。境内多丘陵,地勢北高南低,東部有福台山,南部有托母山,西部有香山,北部有大榆山,中間為河谷平原。青石路、海萊路縱貫全境。古迹有漢将軍紀信墓。
【沿革】鎮因小紀村而得名。肖、紀兩姓在此建村,故命村名肖紀,後訛演為小紀村。據《海陽縣志》載:“要地必需巡防,詳建小紀營房、墩台,而烽警有備,邊防無虞矣”。1943年屬海陽縣十四區,1945年設立小紀區。1956年撤區,設小紀鄉、泉水頭鄉。1958年改小紀公社、泉水頭公社。1960年複置區,1968年改公社。1984年撤公社,設小紀鎮、泉水頭鄉、黃崖鄉。1995年10月,撤銷黃崖鄉,并入泉水頭鄉;将泉水頭鄉的梁家莊、榆山夼、西土堆頭等3個自然村劃歸北埠後鄉,将泉水頭鄉的陶家溝、西拴馬島、上澇泊、東拴馬島、西樂畎、劉家疃、東劉家疃、鎖子前、清泉夼、下澇泊等10個自然村劃歸朱吳鄉,将泉水頭鄉的李家疃、落葉山後、下虎龍頭、苗家溝、上虎龍頭、中虎龍頭、西金碃、大金碃等8個自然村劃歸小紀鎮。1997年初,将小紀鎮的荷葉山後、李家疃、下虎龍頭、上虎龍頭、中虎龍頭、西金碃、苗家溝、大金碃8個自然村劃歸泉水頭鄉;小紀鎮面積77.7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小紀、陳家疃、前沙埠前、後沙埠前、釣泮、北鬥山、新莊頭、西索格莊、東索格莊、北索格莊、西野口、東野口、鳳凰、小刁家、大刁家、山汪家、石馬疃頭、榆疃莊、紀家店、亭兒崖、笤帚夼、槐樹底、五虎嶺、秀家疃、東梨園、瓦塘埠、山水夼、南埠、西葦園頭、東葦園頭、西宅子頭、南台、老古山、西三官、東三官、北三官、下碾頭、西口、大夫疃39個行政村;泉水頭鄉面積68平方千米。 人口3.8萬人,轄泉水頭村、駒鳳頭、夾格莊、望宿、古家夼、東土堆頭、魯疃、上虎龍頭、下虎龍頭、大金碃、西金碃、苗家溝、大楊格莊、小楊格莊、書院、辛家夼、夏澤、菏葉山後、子推後、李家疃、餘格莊、牛根樹、大孟格莊、南孟格莊、南洪溝、魯家溝、黃崖、桑梓口、中山夼、後河山、大泊子、前泊子、東董格莊、西董格莊、安夼、崖後、司馬官莊37個行政村。2000年12月,撤銷泉水頭鄉,并入小紀鎮。2002年,小紀鎮面積169.44平方千米,6.02萬人,轄76個村。
青石路、海萊路,縱貫全境,交通便利。東距市政府駐地20公裡,西距萊陽市政府駐地35公裡,地處青島、煙台、威海三個沿海開放城市中心,距三市均為90公裡。
境北榆山是抗日戰争時期榆山大會戰的主戰場,遺址猶存,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機關。抗日戰争時期,小紀以西的紀家店、亭兒崖、槐樹底、笤帚夼、五虎嶺等五個村,建立了抗擊日僞軍的"五虎聯防",敵人畏之如虎,被譽為"五虎村"。紀家店村東有漢将軍紀信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