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濱海區:傳承革命精神,凝聚發展力量

作者:濰坊濱海區融媒體中心

渤海萊州灣南岸廣袤的鹽堿地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秦池古道"。在這片紅熱的土地上,有一條革命戰争時期的紅色交通線——渤海走廊。紅渤海走廊是我黨抗日戰争期間在濰坊沿海地區開通的一條秘密交通線路。東起古來河,流經昌北,北經中央兒子,西至壽光東北桉樹園區。在1941年至1943年抗日戰争最困難的時期,大量的黃金和其他物資通過渤海走廊運輸,為抗日運動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子、壽光東北白桦樹園一帶現在是中央子街,大家的低窪街道,作為渤海走廊的西半部,這片紅土地不僅燃燒了烈日烈火,還湧現了無數鐵血英雄,為保衛紅渤海走廊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就。歲月如煙,歲月如水。如今,渤海走廊的西半部有了新的名字:濰坊濱海區。一個是抗日戰争期間山東濱海區的抗日基地,另一個是現在的國家級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曆史與現代在這裡相遇,紅色的記憶與藍色在這裡回蕩,讓我們打開塵封的曆史史冊,講述長久以來的故事,感受濃厚的紅色文化。

濱海區:傳承革命精神,凝聚發展力量

桉樹花園村:紅土地文明化的新村落

桉樹園周圍的區域現在是大家沿海的低街,作為渤海走廊的西半部,這片紅土地不僅燒毀了熊的抗日之火,還養育了無數鐵血英雄,為保衛紅色渤海走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成就。在一條街道玉樹園村,記者采訪了熟悉村落曆史的村民王文秀、孫明軒,對村裡發生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有了大緻的了解。

79歲的王文秀說,以桦園和15号樓為中心的窪地基地,在渤海走廊西半部扮演指揮中心的角色。青島國土委為了開展壽嶼邊疆地區的工作,1941年2月在東部蘆葦叢中各設壽禺兩面辦公室,以桉樹園、15棟房屋為基地,設立地下聯絡站,調轉過往部隊,并将壽光9區、北部10區幾個村為基地, 在開發區的北部。1942年7月,為保證清河區環渤海走廊的暢通,組建了長峪獨立團,趙某派出一艘船作為班組長。獨立團多次與敵作戰,粉碎日軍"掃蕩"進攻,開辟了守昌峪抗日基地的建立,為三北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經過多年的洗禮,桉樹園和軍械庫舊址的激烈戰鬥不為人知,但該地區的紅色故事和渤海走廊抗戰的曆史仍在流傳。今年,78歲的孫明軒老人告訴記者,桦園村是這個地區一個較大的村莊,位于米江的一個垃圾場,米河的水被分成幾條支流。原來村落是沿江六七個小村莊,有麗家屋、袁家、東南王等村落,非常分散,這些小村統稱為"桉樹園"。"當地有句諺語,'家裡有桉樹園,不用擔心歲月。當時不能吃喝,為了填飽肚子,人們從桉樹上尋找食物,葉子、樹皮都可以吃,尤其是錢,可謂是春天的食物。誰的家如果有桉樹院子,那絕對是餓了。于是村民們趕緊在房子後面和村子周圍種了桉樹。沿河,整個地區被郁郁蔥蔥的桉樹所環繞,周圍村莊的人們稱它為"豫樹花園",然後當地村民幹脆将村名命名為"桦樹花園"。"孫說。

如今,走進桉樹園村,眼裡是幹淨整潔的水泥路,整齊放置的垃圾桶,完整的文化廣場,一排排嶄新的建築,錯位的連體别墅......一幅幹淨明亮、文明和諧的鄉村新圖景緩緩展開。沿新村向東200米是老村落。老村東西長1.5公裡,南北1公裡,房屋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幾條主要道路用紅磚鋪砌而成。大部分村民搬進了新樓,除了村裡一些老人外,農民工占了老村的一半。村子周圍有不同形狀的桉樹,前房經過三步一走,五步一線,家院子裡也種下了。"秋天,我看到街道上到處都是紅蜻蜓,秋天的風吹拂,沉沒的伊甸園的果實枝繁葉茂,令人垂涎欲滴。談到村子這些年來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孫明勤說:"我們以前這裡都是鹽水之地,村民們住在土屋裡,沒有水喝。在20世紀80年代,需要軍隊來供水,許多村民在冬天買不起煤來收集木柴和加熱。2001年,該村開始建設新農村,規劃建設新村西邊的老村,自籌資金建了30棟兩層别墅樓,5層住宅樓13棟,近600名村民遷入新村。水、電、路燈、采暖、天然氣等配套設施,還建有公園、健身場所。現在的生活環境,真的是舒适漂亮。孫明琴說,近年來,玉樹園村利用鄉村振興的東風,努力建設美麗的村莊,大力發展鹽場、化工、水産養殖等産業和村集體經濟,不斷提高村民的生活水準。目前,村民年均收入近3萬元,村集體年收入達到500萬元。

七麗莊村:保留紅色記憶,弘揚革命傳統

在戰争年代,七裡街村是青東抗日基地和紅渤海走廊的抗日堡壘村,也是軍隊的前模範村。1937年,壽光九區黨組織創始人之一朱建秋到村裡進行黨建活動,革命之火在七裡村紮根。為了保留紅色記憶,弘揚優良的革命傳統,七裡莊村深入挖掘革命史料,整理青東抗日基地和渤海走廊的曆史文化資源,走訪了20多個省市,收集了7萬多字,收集了300多張珍貴的照片,記錄了1937年壽光九區黨建活動等重大革命事件。 字元。還收集了紅色的物産文化史料28件,系統地展示了從抗日戰争到改革開放過程的七裡村。

有一個徐世友通過渤海走廊的展闆,據村民王金林回憶整理。看着這塊展闆,王金林的侄子王慶祥打開了盒子,因為他從小就聽着家人把大博的故事講給徐世友當保安。1941年2月,時任山東縱隊第3旅旅長的許世友奉命前往膠東防日基地,這是他第一次穿越渤海走廊。在這次旅行中,王金林從戰鬥連調到了警衛班。部隊在前往七裡莊村的路上,在東北角的院子裡吃了午飯。飯前,軍隊有指令:一是不允許當地士兵回家或錯過行動資訊,二是要求吃完飯後趕快。七裡莊村很多家庭同時到軍隊做飯,包括一大鍋蛤蜊面湯。徐世友手裡拿着一個熱氣騰騰的碗,一邊吹着一邊喝着,一邊轉圈,幾圈下來就是一個碗。盛三碗,王金林問他味道如何,一口河南徐世友連說了兩句"好"。

"新中國成立後,爺爺回家探親,喜歡喝蛤蜊湯,不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胃口,也是為了重溫戰年家鄉的回憶。49歲的王慶祥回憶說,在1941-1942年戰争最困難時期,徐世友親自率領一個營的部隊通過渤海走廊運黃金,守衛王金林跟上了許世友,確定首長的安全。直到今天,王慶祥還記得王金林的出現,回憶起這段經曆時,他深深地卷入了這段記憶,淚眼汪汪 . . . . . .當時,團隊從泸縣出發,沿古集鐵路向西向北出發。為了避免攔截和追擊日本僞軍,都是夜行軍的選擇。一天晚上要走幾十裡,還要攜帶各種材料,我們都很小心。雖然這次經過家鄉七裡莊村,但因為身中的任務,王金林無法回去探親,随隊就在桉樹園裡稍作休息,走到太平莊駕駛室村,當地區中隊負責戰鬥警戒。他們把東西送到清河部隊後,匆匆趕回古東。"我的叔叔金林從參軍到結束對美戰争和援助北韓,再也沒有回家,最後不能見到父母成了他一生的遺憾。王慶祥說,這次也是淚眼婆。

七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兆強告訴記者,戰年,村裡許多村民像王金林一樣,為革命付出代價,正是精神财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七裡莊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前,七裡莊村土地嚴重鹹,地勢高不平,适合種植糧食的好田地很少,再加上當時生産關系的限制,生産力低,糧食産量低,單季每畝産量不足200公斤。特别是,遭遇旱蟲災害和海潮入侵導緻野外、糧食收不收、大部分人家斷飯、流離失所、外出乞讨,村民長期生活"半年蔬菜半年糧食"生活。至今流傳的一首民謠是當時最真實的畫面:"七英裡後的大籃子,挖野菜作為幹糧。河北七畝後堿,三角洲灣亞西南堿。臨海路,李呈、三麗石、狗灣、北辰東是新圈。春天是白色的,秋天是多水的。黃胡子蔬菜,邋遢的鈴铛和灰色的菜樹。王兆強說,現在七莊村大部分的好田地産量可以達到每季度1200斤左右,而且村裡的衛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村裡還造了一條美麗的庭院和紅色印記的街道,讓人們在傳播紅色文化的同時,獲得了真正的幸福感。

石橋村:接發展接力棒,腳下長征

石橋村原名朱家莊。抗日戰争之初,石橋村的資深共産黨員朱建秋擔任壽光九區首區長。在他的影響和教育下,這個村裡有10多名年輕人加入了黨組織,幾十名中青年參加了革命隊伍,全村人民對抗日的熱情,成為第9區抗日模範村。

1947年4月17日,就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之際,當地特工與國民黨反動派勾結進行暗殺,導緻我區當地土地改革幹部殺害10人的悲慘事件,石橋大屠殺,也是解放戰争時期濰坊北部地區的重大悲劇之一。

據史料記載,1945年4月,石橋村解放,建立了村政權,先後成立了農業協會、婦女救援、姊妹團、兒童團體、自衛團和民兵組織,工作轟轟烈烈,但由于村内反動勢力尚未徹底鏟除,村政權等群衆組織混雜成一些壞人。村長李玉坡被地主以每年16塊糧食雇傭,群衆組織與代理人混雜,導緻村内階級鬥争尖銳複雜,土地改革進展緩慢。1947年3月,地改隊遷入石橋村,住于朱建秋(原壽光九區首區長)長子朱建秋家中。他們依靠貧窮的中産階級農民和群衆來報告土地改革工作中的問題,向區政府報告群衆暴露的問題。區政府決定拘留地主和破壞土地改革、欺負人民的李玉坡,經征求廣大群眾的意見,決定朱瑞星為村長,老貧農李萊旭和妻子女兒李愛賢任農業救援協會會長, 婦女救援委員會主席和姐妹團體負責人。為了鼓勵群衆更好地鬥争和進行土地改革,決定召開群衆大會。1947年4月13日,在工作組的主持下,石橋村召開了群衆大會,廣大貧困農民競相揭露該群體的罪行,會議圓滿成功。這次公開揭露的壞人篡改權力的陰謀,打亂了階級敵人的計劃部署。1947年4月16日晚,30多名特工潛入壯山七裡,開始三個機關殺害革命幹部和群衆,殺害我國革命幹部和群衆10人,另有6人,1名兒童被毒死。最窮的是李來旭家,一家三口被土匪砍死,就連一個十幾歲的女孩也沒放手。這是震撼當時的石橋大屠殺,也是解放戰争期間壽光四大悲劇中最多的一次。

近日,記者走進大家的低街石橋村,看到綠葉白牆與灰色的巷道,忽然有一點曆史的沉重感。村子的中間段,路東邊,水泥巷的盡頭,是朱建秋簡陋的故居。朱建秋是壽光九區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在附近幾個村發展黨組織,動員愛國青年參軍,積極開展抗敵鬥争,為形成渤海走廊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和群衆基礎。"這是我的老房子,我爺爺住的地方。朱建秋的孫子,76歲的朱淑峰說,這所房子已經翻新過兩次。1941年10月,原來的房子被敵人徹底摧毀,1942年,村民們自發組織了修複工作。以前的家在1970年代被翻轉。

濱海區:傳承革命精神,凝聚發展力量

毗鄰朱建秋故居的是渤海走廊沿海革命鬥争紅色展廳,其中突出了烈士,聚焦英國烈士,從2015年開始挖掘和整理至今的相關史料,以保護"渤海走廊"抗日戰争史為主線,根據相關曆史照片、文獻, 舊人口記憶等相關資料,運用文字叙事、原創翻拍、手繪場景等形式,重點打造沿海地區重建,為堅持渤海走廊的偉大奮鬥。展廳的建設除了濱海區黨組工作部,大家對街頭黨委的支援,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朱樹峰。"爺爺有我的兒孫後代,清明節等都會去敬拜。但是,許多跟随爺爺參加革命的人死得很年輕,沒有後代,甚至沒有墳墓。朱樹峰說:"要建一個紅色的展廳,要想辦法把紅色的事迹挖出來,讓年輕人知道,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是我們應該做的。"

采訪中,朱樹峰熱情洋溢地講述了朱建秋爺爺的革命故事,介紹了渤海走廊濱海紀念館、南陳村革命曆史紀念館、紅七立莊紀念館等紅閣群的精神内涵,九區"北打瓦"寸血的抗日戰争故事以及敵人的形勢和曆史演變, 讓記者感受到了紅色文化的精神、血液、力量。讓記者堅信,朱淑峰作為石橋村人的代表,傳遞紅基因的信念沒有改變。680名村民将學習力量,努力奮鬥,生活水準将逐漸提高。據了解,村裡經常組織黨員群衆在紅色展廳學習,不少鄰居和外國人也來緬懷曆史,在新的旅程中,不忘初心,同心同夢,繼續譜寫輝煌的新篇章。石橋村黨支部書記李益民說,渤海走廊是無數革命先行者鮮血的家園,是一個偉大的精神寶庫。那些革命精神為黨的事業前進,正義,犧牲自己的生命,令人欣慰的是,紅色精神的光芒四射,紅色文化成為鑄造靈魂教育人的精神力量。

濰坊濱海,一片紅熱土,英雄走出來的地方。回顧充滿血火的戰争歲月,沿海地區的英勇兒女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新生活,積極參與革命,用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靈魂。傅今天,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飲水源,是無數革命烈士用青春和鮮血換取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沿海地區,為了保衛紅渤海走廊,敢于犧牲獻身的英勇事迹,長期在人民口中傳播,深藏在群衆心中,積累已成為沿海改革發展的不竭動力。

(記者:張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