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中在中國革命曆史中的重要作用

晉中,因地處“三晉之中”而得名,黨組織始建于1925年,是山西省内建黨較早、黨員人數較多、黨的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在中國革命曆史中,晉中在黨的建立、工農運動、抗日戰争、解放戰争中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大革命時期,晉中是山西黨的建立和發展、活動的中心地帶;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晉中是山西群衆運動的中心地帶;在抗日戰争時期,晉中是晉冀豫邊區抗日遊擊戰争的策源地,也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發源地,更是黨上司華北敵後抗戰的指揮中樞;進入解放戰争時期,在晉中大地上打響了人民解放戰争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晉中戰役。在晉中全境解放後,作為老解放區,晉中成為解放戰争的戰略後方基地之一,為全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大革命時期

在大革命時期,晉中是山西黨的建立和發展、活動的中心地帶。1924年,侯士敏(平遙人)參與組建了山西第一個中共黨組織——中共太原支部。1925年6月,張惟琛(祁縣人)建立了晉中第一個黨小組——太谷銘賢學校黨小組。随後,晉中建立起省内較早的一批黨的小組、支部。1926年3月,榆次支部成立;4月,祁縣支部成立。鑒于榆次黨團組織發展迅速,1926年5月,經中共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準許,中共榆次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集中上司榆次地區黨的組織和開展勞工運動,是晉中反帝反封建鬥争的上司核心。

在晉中黨組織的上司下,晉中地區開展了數次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勞工罷工運動,成為山西工農運動的中心地帶。1926年7月,為反抗資本家随意開除勞工的無理行徑,維護勞工的切身利益,中共榆次地方執行委員會上司發動晉華紗廠勞工罷工。運動曆時40餘天,是山西乃至華北勞工運動史上規模較大、堅持時間較長、影響深遠的一次政治性大罷工。蔡和森曾評價說:“北方黨上司下的真正的群衆鬥争,開始于正太路石家莊的鐵路勞工,而發展于‘五卅’後太原的罷工罷市和榆次紗廠的長期鬥争。”1927年3月,晉中黨組織又上司祁縣益晉織布廠勞工進行罷工,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是晉中黨組織上司下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罷工鬥争,也是省内第一個取得勝利的勞工罷工。

二、土地革命戰争時期

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的十年中,晉中地域内先後組建2個縣委、1個特委,上司祁縣、介休的群衆運動掀起高潮,發展農會、工會會員2000餘人,成為全省革命鬥争的中心地帶。1927年7月,中共臨時山西省委由太原遷駐祁縣喬家堡,黨在山西的工作中心随之由城市轉向農村,喬家堡村成為中共山西臨時省委指導全省革命運動的中心。

在中共山西臨時省委的上司下,晉中黨組織迅猛發展。1927年8月,中共祁縣縣委正式成立,10月中共介休縣委成立。中共祁縣縣委積極發動農民群衆,在96個村組織農民協會,掀起反對土豪壞村長的鬥争。1933年10月,祁縣縣委上司賈令等8個村的災民開展抗繳水費鬥争,迫使縣政府答應免繳全部水費要求。中共山西特委向中共中央報告了鬥争情況。介休黨組織大力組織群衆,發展工、農、婦和國小教員聯合會會員,開展勞工運動。

經過黨上司下的反封建勢力鬥争,群衆中一批有鬥争覺悟、立場堅定的積極分子加入黨組織,壯大了黨的隊伍。這時,祁縣全縣黨員發展到八九十人,4個區都建立了黨的區委。祁縣黨組織尤其是農民運動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在山西全省各縣居于首位。

三、抗日戰争時期

1937年,全面抗日戰争爆發後,八路軍進駐晉中。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分别在和順縣石拐鎮召開會議,進行堅持華北抗戰的總動員,對建立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作了具體部署,晉中成為晉冀豫邊區抗日遊擊戰争的策源地,也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發源地。晉中是黨上司華北敵後抗戰的指揮中樞,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一批黨政軍機關長期駐紮在此,指揮八路軍華北抗戰。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劉伯承、左權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戰鬥足迹。到1945年8月抗日戰争取得勝利,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左權駐紮5年零3個月,八路軍總部在左權駐紮4年零9個月,指揮八路軍進行了一系列抗擊日軍的重大戰役戰鬥,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将軍在麻田十字嶺指揮戰鬥時壯烈殉國。

1937年11月,八路軍129師司令部進駐遼縣(今左權縣)西河頭村。在這裡,劉伯承和鄧小平運籌帷幄,一邊指揮華北遊擊抗戰,一邊同當地黨組織一起發動群衆,建立了抗日武裝和抗日政權,點燃了抗日遊擊戰的烽火。劉伯承還在西河頭村舉辦了18期遊擊訓練班,為黨培育了大量的上司幹部。同時,與當地黨組織一起發動群衆,建立抗日武裝和抗日政權,實施戰略大展開,使華北敵後遍燃獨立自主山地遊擊戰争之抗日烽火,開辟了廣闊的華北敵後戰場,構成了正面與敵後兩個戰場的基本格局,為抗日戰争進入全面抗戰的戰略轉折期做了充分準備。西河頭村也是以成為晉冀豫遊擊戰争的發祥地。西河頭村還是幾代英雄荟萃之地,晉冀豫三省特委幹部、各縣委幹部彙聚這裡,共商太行革命根據地建立大計、抗日大計。是以,在129師和晉冀豫省委内部,西河頭村被稱之為華北的“紅色之都”。

1940年8月,八路軍發動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晉中是主戰場。1941年7月,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在遼縣(今左權縣)桐峪召開,這是中國共産黨采用“三三制”的原則,運用民主選舉的辦法,在華北最大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産生的抗日政權,是中國共産黨民主政權建設的有益嘗試和成功運用,也為以後共産黨奪取全國勝利建立政權作了預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四、解放戰争時期

進入解放戰争時期,在徐向前元帥的指揮下,晉中大地打響了人民解放戰争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晉中戰役。1948年6月,徐向前率領以地方部隊為主的6萬餘兵力,連續作戰1個多月,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0萬之衆,堪稱用兵奇略,深得毛澤東的贊賞。中共中央電賀晉中戰役對解放戰争“整個戰局,幫助極大。”戰役後,晉中全境得到解放,為奪取太原創造了有利條件。

作為老解放區,晉中從人力、物力、财力各個方面,全力支援全國解放戰争,是解放戰争的戰略後方基地之一,為全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發揮了重要作用。晉中人民全力支援上黨戰役,配合主力進行汾孝戰役,支援正太戰役、臨汾戰役、太原戰役等。尤其在整個太原戰役中,晉中既為部隊輸送了大批兵員,又為前線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器材和糧食。衆多晉中幹部奔赴全國各地,投身全國解放和新中國建設事業。1947年7月,在劉、鄧大軍揮師南下之時,太行區抽調大批幹部随軍南下。在解放戰争即将奪取全國勝利的時刻,晉中又抽調一大批幹部南下、北上,承擔接管新解放區的任務。晉中的外調幹部到達新解放區後,發揚老區人民艱苦奮鬥、不怕犧牲、密切聯系群衆的精神,為新解放區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有的幹部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五、晉中是衆多開國元勳生活、戰鬥和運籌帷幄之地

晉中地處晉察冀、晉冀豫、晉綏抗日根據地接合部,是華北抗戰中樞,中國革命史中諸多重大事件均與晉中有着密切聯系。據不完全統計,黨和國家、軍隊重要上司人在晉中從事過革命活動的主要有:

劉少奇、朱德、任弼時、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林彪、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張浩、彭真、黃克誠、陳赓、羅瑞卿、王樹聲、薄一波、李雪峰、楊秀峰、李達、張宗遜、王震、彭紹輝、呂正操、周士第、陳錫聯、陳士榘、王新亭、楊勇等,還有胡耀邦、劉華清、滕代遠、楊立三、李德生、秦基偉等。

來源:晉中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