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緣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這是唐朝宰相張九齡為我們留下的一句詩。
古往今來的詩人們,其實為我們留下了很多,關于明月的詩篇。但我讀來讀去,卻隻有張九齡這一首,讓我受影響最深。
每每深夜睡不着,擡頭看看窗外的月亮,會想到很多很多。
想到很多曾經錯過的人,會不會也和自己一樣,正在看着這輪月亮?
已經過世的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說他自己會在深夜兩點跑到樓頂看月亮。我希望自己也能活得像他一樣,追求美,欣賞美。

這篇文章,帶大家一起欣賞張九齡一首風格與上面這一句很相近的詩。
唯一不同的點在于,上面這一首是“異地戀”,下面要欣賞的這一首則是“送别時”。
【詩篇】
送韋城李少府張九齡 〔唐代〕送客南昌尉,離亭西候春。野花看欲盡,林鳥聽猶新。别酒青門路,歸軒白馬津。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
【誦析】
簡單介紹一下張九齡。
開元盛世最有名的幾位宰相之一,前期作宰相,直言敢谏、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争,真正成為了唐太宗的股肱大臣。
後來不作宰相了,被貶到荊州,又開發出自己的詩歌才華,《唐詩三百首》開篇的兩首《感遇》便是張九齡被貶之後的作品。
他的詩風,大家從上面這首詩也能看出來,與六朝直至唐初的浮華绮靡不同,清淡洗練、質樸自然,為盛唐詩風的确立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以此被譽為“嶺南第一人”。
起筆兩句,點明了寫詩的場合與目的。
送别自己的客人南昌縣尉,也即是詩歌題目當中的李少府。送别的地點則是在城外驿道旁邊的亭子裡。兩人分賓主而坐,客人坐在西方尊位上,眼望着長安的春天即将到來,而自己卻即将要離去。
颔聯兩句寫景,分别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描寫。已經是暮春時節了,眼看路邊的野花已經過了最茂盛的時候,行将枯萎了;再聽林中的小鳥,又覺得生命力旺盛,仿佛春天才剛剛來臨一般。
再細想呢,小鳥兒的開心與活力,大概是因為一年的夏天即将到來,而一衆人們珍惜的春天,終究是要離去了。就像坐在亭中與我對飲的你,也終于是要随着春天離去了。
在城門路上喝完最後一杯酒,眼看着你的身影越走越遠,等到轉彎、不見之後,我也就架上車子,回到我的白馬津去。白馬津也是個地名,在今天河南省滑縣的北邊。
詩到這裡,前面六句都還算得上中規中矩,颔聯與頸聯的對仗,無論字面還是意境,已然稱得上唐詩佳作。但最後兩句的出現,我認為是直接給整首詩拔高了一個檔次。
隻要你我兩心相知,那就無所謂地理上距離的遠近;縱然身隔萬裡之遙,兩人的心思一直都是在一起的。心在一起,萬裡之遙也就變得和比鄰而居沒有什麼差別。
這一句讓我想到了唐朝無數次的送别,無數首送别的詩歌。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
似乎,盛唐人的送别詩,天生就帶有時代賦予的一股壯氣。如此樂觀自信的送别詩,唯有盛唐有。
北宋的歐陽修、蘇轼當然也寫過很好的送别詩詞,但他們更多是坦然面對命運的豁達,而不是盛唐詩人這種“膨脹”的自信。
少年人,還是該多讀讀盛唐詩。哪一天真正領悟到盛唐的時代精神,那便是受用一生的寶貴财富。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會立即删除!
你的關注與評論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