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中描繪的田園美景,今天在商水縣巴村鎮胡集村生動再現,當地村民用這朵朵小菊花,做起了鄉村振興的“大文章”。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菊花種植、觀賞、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産業鍊條, 菊花産業有力帶動村民增收緻富。

初冬時節,寒意漸顯,劉建民的花卉基地裡卻是花意盎然,60畝的婺源皇菊、貢菊、大闆菊等品種正是采摘季。連日來,外地客商争相上門收購菊花,花農足不出戶,就能解決銷售問題。
菊花種植戶劉建民說:“ 咱的銷路已經打開了,聯系的有黃山的老闆,有廣州的老闆,他們過來之後一看咱的花,品質顔色很好,一看就相中了,現在這個單子讓人家接跑了,咱的花是供不應求。”
花卉種植除了給種植戶帶來效益,也同時為周邊村的閑散勞動力增加了額外收入,在花田間,處處是花農忙碌的身影,她們從春種開始就在這務工了。
村民王愧告訴記者:“人家搞經濟給咱老年人友善,見天跑着,長天給40塊,天短了就一天30塊錢,一天一結賬,老婆我現在都有錢花。”
劉建民的菊花産業成為巴村鎮特色種植的标杆,引來衆多村民前來學習加盟,劉建民提供種苗、技術、銷售,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菊花采摘後,必須立即進行烘幹,以便于下一步的加工、儲存和運輸。随着種植規模的不斷加大,劉建民以前有4台小型烘幹機不夠用,巴村鎮黨委書記劉濤多次深入田間,對場地、用電、資金等困難進行幫助解決,在采摘季開始前,新的4台大型烘幹裝置已經啟用。
近年來,在巴村鎮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援下,以胡集村為代表,鎮上各村都在推廣菊花種植,目前已達到360多畝,解決了300多農村閑散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鼓勵種植能手發展藥用花卉栽培,通過“網際網路 ”的營銷手段,推動特色種植産業向規模化、綠色化、品牌化和融合化方向發展。
劉濤向記者介紹:“我們巴村鎮按照“大規模、高水準、多層次、強帶動”的要求,打造集種植、加工、存儲為一體的菊花、天櫻椒等特色作物種植基地,推進農産品精深加工建設。下一步,我們将加大對産業種植戶的支援力度,鼓勵他們打造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緻富,在建設幸福生活的路上添磚加瓦!”
記者|高玉貴 李 盼 通訊員|呂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