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将對就業産生怎樣的影響?

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動力推動着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未來充滿期待!但技術的變革對社會特别是就業方面将會帶來劇烈的沖擊。未來的就業市場将會如何?職業的更替和新生将會如何?麥肯錫的這份報告将會為我們展示詳盡的圖景。

技術的蓬勃發展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和希望,從自動駕駛汽車到醫學影像AI,從使用者推薦系統到個性化定制服務,這一切的技術在促進生産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但随之而來的卻是技術進步不得不面臨的挑戰和時代陣痛,一系列人類工作必然會被自動化取代,如何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将會是我們社會面的主要課題。

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将對就業産生怎樣的影響?

麥肯錫的報告研究了多個行業的工作性質和技術的發展狀況,詳細闡述了在2030年就業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報告發現勞動力市場将會發生巨大的變遷,從勞動技能到薪資水準,将會比曆史上的農業向工業、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變遷來的更為洶湧。報告将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自動化将為就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2.新的就業場景将會源于何處?

3.未來工作機會的供給量是否充足?

4.自動化對于勞動技能和薪酬意味着什麼?

5.我們将如何面對即将到來的勞動力大轉移?

1.自動化對就業帶來的影響

先前的研究表明,目前的技術理論上可以代替一半的人類有償工作,但隻有很少的一部分工作,大約5%的可以完全被自動化技術代替。然而事實上其實有60%的職業(至少1/3)面臨着被技術替代的可能性,這意味着大量的行業和工作者面臨着重新擇業的挑戰。

雖然技術的可行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很多因素影響着自動化的程序和波及範圍,包括研發和部署的費用、勞動力市場狀況、自動化帶來的資本增益以及監管和社會的接受度等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後,報告指出到2030年,依據行業的不同将會有0~30%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這取決于自動化的速度的幅度。同時不同的國家結果大不相同,這也反應了目前各國的勞動力現狀和薪資水準。

自動化對不同行業的潛在影響各不相同。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是在固定場景中的實體操作,包括機械加工、準備快餐等等。

資料的收集和處理同樣也是兩個能被機器很好完成的領域,這使得一大類的工作面臨着替代,包括抵押貸款稽核、輔助的法律工作、會計和辦公室行政工作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這些行業會被自動化代替,但就業率并不會下降,因為這些行業中将會有新的工作等待着人們完成。

對于管理人員、應用技術專家和社會工作者來說,自動化對于他們的影響很小,因為這些領域機器的能力還遠達不到人類的水準。

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将對就業産生怎樣的影響?

對于在複雜多變不可預知的環境中的工作來說,自動化在2030年代替這些工作的可能性很小,包括園丁、管道維修和家政/老年護理等工作。這主要是由于這些方面的技術難于自動化并且人工薪資較低,對于企業沒有商業動力去推進。

2.新的工作将會在哪些場景中出現?

将要被自動化替代的工作可以很容易的識别出來,但新的工作機會卻因為行業和區域的不同而各異。這份報告中預測了在自動化下會出現的新工作機會,通過目前的投資和發展趨勢來對各地進行預測。

收入和消費增加(新興經濟體尤其明顯)報告估計全球範圍内在2015-2030年間将會有23萬億美元的消費增長,而這主要來自于新興經濟體的消費者群體。這一消費增加的趨勢不僅會影響消費進口國家,同樣影響着消費出口的國家。預計全球範圍内會新增2.5-2.8億與消費品增長相關的工作機會,同時還會有5000-8000萬的工作需求會來源于高水準教育和醫療方面的發展。

老齡化社會全球範圍内的老齡化程度加劇将會帶來消費模式的變化,特别是在健康和個人護理等層面上的消費增加,這将創造一大批的就業崗位,包括醫護人員和健康專家、家庭保健、急救和個人為健康服務等。全球範圍内預計将新增5000萬到8500萬相關的工作機會。

技術的研發和部署與新技術的研發和部署相關的工作同樣也會增加。技術方面的投入将會增加50%以上,其中一半将會集中于資訊産業。從業人員将會少于健康和建築業,但薪資将會更高。這一領域将會新增2000萬到5000萬個就業崗位。根據對于目前趨勢的觀察和分析,報告同時指出了未來在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層面上将會産生新工作的方面。

基礎設施和建築方面的投資為了彌補基礎設施和住房短缺,建築業和基建将會有更多的勞動需求。預計将會有8000萬的新增崗位,如果保持目前的投資增速将會産生2億的就業市場,包括建築師、工程師、電功、木工和手藝人,同時也包括建築勞工。

在可再生能源、高能效和氣候變化方面的投資。在可再生能源、能效技術和緩解溫室效應方面的投資将會拉動一系列就業需求,包括制造業、建築業和安裝施工行業。将會産生1000-2000萬的新增就業機會。

家政工作的市場化未來将目前無薪的家務等工作進行市場化發展。目前在發達國家這一普遍的趨勢使得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提高,同時加速了這一趨勢。預計将會有5000-9000萬就業機會,包括幼兒早教和家庭雜物等工作。

綜上所述,在自動化浪潮下将持續增加的工作需求來自于以下一些方面:

健康護理專業技能;

工程師、科學家、分析師和進階會計師;

IT和技術專家;

很難被機器代替的進階管理人員;

教育人員,特别是新興經濟體的兒童教育

創造性工作,包括藝術家,演員等;

建築業,基建和房屋;

複雜環境中的手工和服務業。

即将到來的勞動力轉移将會十分巨大。無論新工作的産生還是自動化造成的失業都意味着将會有許多人需要進行職業轉換,并學習新的工作技能。這将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發生,從美國到歐洲,以及最近的中國。

根據中位數預計全球範圍内到2030年将會有4-8億人在自動化中失去工作,新的工作同時也會不斷出現。但人們需要學習新的技能來适應新的工作,在所有失業人群中預計會有0.75到3.75億人将接受新的技能教育訓練以擷取新的工作。

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将對就業産生怎樣的影響?

在絕對程度上,中國需要面臨最大的職業轉換,接近1億勞動力需要改變現有的工作。但與25年前中國億萬人口從農業轉移出來相比,這次的趨勢沒有上次劇烈。

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這一比例就相當高,美國和德國接近1/3,日本則接近一半。

3.未來會有足夠的工作嗎?

人們日益擔心着未來是否會有足夠的工作機會,但曆史經驗表明勞動力市場可以适應技術突變帶來的變化,隻不過在薪酬水準上産生了影響。

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将對就業産生怎樣的影響?

報告從兩個方面分析了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基于自動化和新工作需求的有限變量模型;另一個則從宏觀經濟模型與動力學因素的互相作用出發進行研究。

如果曆史可依的話,預計在2030年将會有8-9%的新工作在新行業被創造出來。分析表明隻要保證足夠的經濟增長率和投資水準,就業就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證。

而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是如何保證轉換行業的勞動力得到必要的職業教育訓練和支援保障,如果國家處理不好将會造成失業率上升和經濟衰退。

同時新工作出現的幅度和收到自動化的影響因國家而異,主要取決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薪酬水準。高薪資水準使得自動化的需求旺盛,然而低工資水準國家也同樣會被影響。如果企業利用自動化提升了産品品質和産量同樣也會降低勞動力的需求

需求增長。經濟增長是就業增長的源泉,經濟增長緩慢或者停滞那麼新增工作機會就少。而經濟增長強勁、生産力和創新發達的國家将會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

人口結構。像印度一樣勞動力迅速增長的國家将會享受到人口紅利助推GDP的增長。如果像日本一樣,國家面臨勞動力短缺則GDP增速會下降,隻能通過生産力提高來促進經濟。

經濟成分。自動化的潛力會折射出國家的經濟結構和每一個經濟部門的就業崗位。例如具有高度自動化潛力的日本,在制造業的自動化程度将會比美國高出很多。

自動化将會從各方面影響不同國家的發展。前述的四個方面展望了不同國家未來的勞動力市場狀況。例如富裕的日本将會在2030年迎來經濟減緩,并面臨着新就業乏力和大部分工作将被自動化替代的現實(主要源于高薪資和經濟結構)。

2030年,自動化對各國的影響影響随收入水準、薪資比率、人口統計和産業結構的統計變化圖,圖示中國将受到的影響。

到2030年,日本的勞動力也将減少四百萬人。鑒于未來會不斷進步的趨勢,以及會有很多我們今天還無法想象的新崗位的出現,預計日本的就業大緻可以趨于平衡。

到2030年,美國和德國也可能面臨大量因自動化而消失的勞動力,但是他們預計由此創造出的新就業機将會更高。随着美國勞動力隊伍不斷壯大,創新也将帶動新型職業和工作的大緻平衡。而德國的勞動力到2030年将減少300萬人,即使完全如趨勢線所示,勞動力的需求也是足夠多的。

另一個極端則是印度:一個快速發展的開發中國家,在未來15年内自動化潛力相對來講是有限的,反映出了它的低工資率。但我們的分析發現,印度大部分職業類别仍預計會增長,這反映了其強勁的經濟擴張潛力。不過到2030年,印度的勞動力預計将增長到1.38億,約占30%。印度可以創造足夠的新工作崗位來抵消自動化的影響,并通過在更新方案中進行投資來雇用這些新入場的勞動力。

中國和墨西哥的工資高于印度,是以可能會看到更多的自動化。中國經濟仍然保持強勁增長,勞動力也将減少。像德國一樣,未來中國的問題可能是勞工短缺。而墨西哥未來經濟擴張的預期速度較為緩和,而且可以從增加就業的就業機會和新職業的創新以及充分利用勞動力的規劃中獲益。

為了避免失業率上升,失業勞工需要迅速重新就業。

為了模拟自動化對整體就業和工資的影響,我們使用了可以兼顧自動化和動态互動的經濟影響的一般均衡模型。自動化對經濟的影響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潛在的勞動力流失上。但是自動化也可能提高勞動生産率:企業隻有這樣做時才采用自動化,使他們能夠用相同或更少的投入——材料、能源和勞動力投入等生産更多或更高品質的産出。第三個影響是自動化提高了對經濟的投資,縮短了GDP的短期增長。我們對這三種效果分别進行了模組化。根據曆史資料,我們也為失業人員找到新工作的速度創造了不同的情景。

結果顯示,幾乎所有情況下,我們報告的六個重點國家:中國、德國、印度、日本、墨西哥和美國到2030年都有可能達到或接近充分就業。這個模型也說明了快速重新雇用失業勞工的重要性。如果失業勞工能夠在一年内重新就業,我們的模型顯示了自動化将會提升整體經濟:在短期和長期内,充分就業是保持不變的,工資增長比基準模型更快,生産率也更高。

然而,在一些流離失所的勞工需要多年才能找到新工作的情況下,中短期失業率則會上升。勞動力市場随着時間的推移而調整,失業率下降,但平均工資增長放緩。在這些情況下,2030年的平均工資最終将低于基準模型,這可能會抑制總需求和長期增長。

4.自動化對于個人技能和工資意味着什麼?

總的來說,目前日益增長的職業教育需求是比那些因自動化而失業的職業更高。在發達經濟體中,目前隻有需要中等或更低的教育的職業會從自動化中看到淨衰退,而那些需要大學學位和更高學曆的職業也在增長。

在印度和其他新興經濟體,我們發現所有教育水準的勞動力大的需求都在增加,需要中等教育的職業新增就業人數最多,但就業崗位增長速度最快的是目前需要大學或高等學曆的職業。

未來的員工将花更多的時間在那些機器不太有能力的活動上,比如管理人員、應用專業知識和與他人交流。他們将花費更少的時間在可預測的實體活動上,比如收集和處理資料,這些方面機器甚至已經超過了人類的能力。是以人所需的技能和能力也會改變,需要更多的社交和情感技能,以及更進階的認知能力,比如邏輯推理和創造力。

我們的分析顯示,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大部分就業增長将處于工資配置設定的高端職位。目前工資水準較低的一些職業,如護理助理和助教,也将增加,而廣泛的中等收入職業将會有最大的就業下降。

收入兩極分化可能仍會繼續下去。政策的選擇,如增加對基礎設施、建築和能源轉型的投資,可能會幫助創造對中等收入崗位的額外需求,比如發達經濟體下的建築勞工。在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中,工資趨勢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的情況表明,随着這些經濟體的發展,零售業銷售人員和教師等中等收入的崗位将增長最多。這意味着他們的消費階層在未來幾十年将繼續增長。

5.面對即将到來的勞動力轉移,我們需要如何面對?

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給使用者和企業帶來的好處,以及通過他們的生産力貢獻帶來的經濟增長,都是毋容置疑的。它們不僅有助于創造就業機會的充滿活力的經濟體,而且還有助于創造經濟盈餘,使社會能夠解決勞動力轉移的問題,而這種轉變無論如何都有可能發生。

面對我們所描述的勞工轉型的規模,我們當然應該充分迎接這些技術的發展,但也應解決它們所帶來的勞動力轉型和挑戰。在許多國家,這可能需要馬歇爾計劃的一項舉措,包括持續的投資、新的教育訓練模式、緩解勞工轉型的方案,收入支援以及公私部門之間的合作等問題。

所有的社會都需要解決以下四個關鍵領域:

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以支撐新的就業機會。維持強勁的總需求增長對支援新的就業機會至關重要,同時也支援新業務的形成和創新。確定充足總需求的财政和貨币政策,以及對商業投資和創新的支援将是至關重要的。某些部門的針對性舉措也可能有所幫助,例如增加對基礎設施和能源轉型的投資。

擴大和重新定位再就業教育訓練以及勞動力技能的培養提高。在職業生涯中,提供職業再教育訓練和讓個人學習可銷售的新技能将是一項關鍵的挑戰,甚至對一些國家來說,這是最主要的挑戰。職業生涯的再教育訓練将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這是成功的職業轉變所需要的技能組合。企業可以在一些領域發揮帶頭作用,包括在職教育訓練和為員工提供提升技能的機會。

提高商業和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和流動性。勞動力市場需要更大的流動性來管理我們預期的困難轉變。這包括在發達經濟體中恢複現已衰退的勞動力流動。通過比對勞工和尋找他們技能的企業,并為那些願意接受他們的人提供過多的新工作機會,數字人才平台可以促進流動性。勞動力市場缺乏彈性的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可以向那些解除管制的國家學習,比如德國,它将聯邦失業機構變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就業比對實體。

為勞工提供保障性收入和職業過渡期支援。收入支援和其他形式的過渡性支援來幫助失業勞工找到有收入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再教育訓練,一系列的政策也可以幫助,包括失業保險、公共支援,以及在工作之間追蹤的便攜福利。這其中可能需要更長期的政策來補充工作收入,以支援總需求并確定社會公平。更全面的最低工資政策、普遍的基本收入,或與生産率增長挂鈎的工資增長都是可能的解決辦法。

政策制定者、商業領袖和個别勞工都有建設性和重要的角色,以在順利的勞動力過渡中發揮作用。曆史告訴我們,世界各地的社會在面對巨大的挑戰時,往往會為其公民的福祉挺身而出。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支援勞動力的投資和政策已經受到侵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大多數成員國的勞動力教育訓練和支援方面的公共支出都在下降。教育模式在過去的100年内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現在,扭轉這些趨勢至關重要,各國政府将勞動力轉移和創造就業作為更為緊迫的優先事項。

在這個工作的角色和意義都開始轉變的時代,我們都需要對未來生活的形态和價值保持創造性的設想。

處在最新前線的企業,将重新調整業務流程、重新評估人才戰略和勞動力需求,仔細考量哪些個人是需要的,哪些可以重新部署到其他崗位上,以及需要哪些新的人才。許多公司發現,這既是他們的自我利益,也是他們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教育訓練自己的員工,準備好迎接新世界的工作形态。

個人也需要為未來快速發展的工作做好準備。持續擷取高速變化的世界所需的新技能,以及足夠的敏感度,對自身的幸福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對勞動力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但需要人們重新考量的是對工作本質的認知,例如工作地點、方式以及如何将個人技能和天賦融合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世界在不斷變化發展,我們唯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在激蕩的技術浪潮中處變不驚。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12-2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