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霍去病隻活到二十三歲卻為何被曆史上的所有武将所膜拜

作者:小魚YD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顔色

這是來自兩千多年前我國西域地區匈奴人的感慨之聲,聲音之是以如此悲傷,是因為一個天神般的人物作戰之勇猛,讓人心生畏懼。作為中國曆史上所有武将心目中的戰神,霍去病一直都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短短二十四年的人生軌迹,卻馳騁于千裡荒漠之上,驅趕不可一世的匈奴人于大漠之北,形成了後期的“匈奴遠盾,而漠南無王庭”的局面。

一 匈奴族的崛起

霍去病隻活到二十三歲卻為何被曆史上的所有武将所膜拜

圖檔來源于網絡

曆史上關于匈奴人的起源傳說很多,其中司馬遷引用匈奴人的說法“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邊,随草畜牧而轉移”認為匈奴族出自桀之子淳維。而王國維又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期的猃狁,春秋的戎、狄,戰國時的胡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實際上,匈奴最初是在公元三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民族,以遊牧為生,主要活動于陝西北部和蒙古高原一帶,遠在戰國時期就不斷南下襲擾進行戰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安定北方,也是不遺餘力派兵征剿,但是直到秦朝滅亡,問題也依舊沒有解決。漢朝初年,匈奴問題愈演愈烈,自漢高祖劉邦開始至漢武帝劉徹初年,一百多年間,至少有20幾萬的漢朝百姓被匈奴掠去做了奴隸。匈奴南下襲擾邊疆地區,又有幾十萬将士流血犧牲。

公元前200年高祖劉邦率兵32萬抵抗匈奴,結果被圍于平成白登山7天7夜,最後靠賄賂冒頓單于的妻子,才幸免遇難。是以自此以後,西漢便根本無力抵抗的匈奴人的鐵蹄,隻好屈辱的開始所謂的“和親”政策,其本質是大漢朝将其宗室内的一名公主遠嫁匈奴單于為妃,這樣才勉強穩定了局面。

到了呂氏掌權時期,在完成其中央集權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一系列政權内部的戰争,是以更是無暇顧忌西北一隅,匈奴單于寫信羞辱呂後,寫道“陛下獨立,孤偾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以此侮辱之詞,要呂後下嫁給自己為妃,迫于當時西漢朝的軍事實力疲乏,無奈呂後隻能厚着臉皮,在回信中寫道“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堕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污,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禦車二乘,馬二驷,以奉常駕”。當時堂堂的西漢朝的皇太後,亦或者說太上皇,受到如此污言穢語的加持,還能好言回複,奉上禮物,可見以當時西漢的國力想要發動戰争确實是不允許的。

二 文景之治,休養生息

文帝的母親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小妾,楚漢戰争初期,魏王豹先是降漢,後又叛漢,最後被韓信、曹參等漢将所俘,不久被殺,作為小妾的薄氏便被安排到織布房織布,在一次無意間被劉邦招入後宮,于前203年生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由于母親薄姬不是正室,還是二婚,是以從生下劉恒開始,母子便小心翼翼地生活,從來也沒想過争取帝位的事,前196年劉邦立八歲的劉恒為代王,屬地在晉陽,是以在劉邦死後,劉恒便帶着母親薄姬去了封地,在封地多年,劉恒的名聲頗好,與民休息,發展生産,以至于呂氏一門被除掉後,周勃等人擁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

文帝時期,正值漢初百廢待興,政權更疊的動蕩時期。是以實行道家的“無為而治”之策就顯得尤為重要。與民休息,不去打擾老百姓的自由生産,再加之沒有戰争,朝内穩定,漢朝很快便在文帝的掌舵之下恢複了生機。到了漢景帝時期,劉啟更是繼續實行“無為而治”的國策,國力更是進一步加強,軍事實力也相較于前朝提升了一大截,景帝後期已經有了可以抵抗北方匈奴的實力,但卻還是缺少一位勇于一戰之人。

三 漢武大帝

霍去病隻活到二十三歲卻為何被曆史上的所有武将所膜拜

漢景帝劉啟駕崩後,其子劉徹即皇帝位,便是中國曆史上名聲赫赫的漢武大帝,到了武帝時期,經過文帝、景帝“無為而治”的積澱,國力大增,但是想要大漢朝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無為而治”卻又顯然已經不能夠适應當時的時局了,要想以武力征服匈奴,就必須要實行新的國策,于是在大儒董仲舒的推薦之下,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之良藥。

公元前129年初,匈奴騎兵又一次大舉入侵上谷郡,這一次武帝在也忍無可忍,決心予以反抗。他破格任命衛青為車騎将軍,專領一路人馬參與作戰,當時朝臣都 很不滿,覺得衛青一個毛頭小子怎麼能在第一次作戰中就委以重任呢,怕是後果會不堪設想,可結果卻是一共四路兵馬,隻有衛青一路連戰連捷,直搗匈奴祭祖聖地龍城,追殺匈奴将士700餘人。其他由漢朝名将公孫敖、公孫賢、飛将軍李廣帶領的兵馬卻先後敗績。

衛青一戰成名,武帝賜予關内侯。此後衛青又幾次大戰匈奴,河南之役後,匈奴分割為兩部分,更是在這次戰役中,衛青竟“全甲兵而還”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勝利,這一次不僅解除了長安的危險,更是将匈奴逼退到漠北,衛青以戰功被封為長平侯。此後漢武帝更是封衛青為大将軍,執掌所有讨伐匈奴的兵權,至此大将軍衛青的名聲威震塞北。

四 霍去病的崛起

公元前123年,被任命為票姚校尉的17歲小将霍去病,已經追随舅舅衛青兩次征戰漠南,僅率八百輕騎兵先衛青數百裡,遠距離擊殺匈奴。初生牛犢不怕虎,首次統兵的霍去病就顯示出了驚人的天賦和睿智的才能,輕兵上陣,去掉原來騎兵身上多餘的裝備,隻配備符合輕騎兵用的輕型裝備,與大規模行軍不同,他隻允許士兵帶足幾天的幹糧,以免辎重影響騎兵行軍的步伐。

事實證明,霍去病所做的一切都是行之有效的,深入匈奴腹地後,在敵人完全沒有防備,甚至說,在敵人完全沒有想到的情況下殺了一個措手不及,更可以說曆史上就沒有霍去病這麼打仗的。不但發揮了輕騎兵行進速度快、機動性強的優勢,更發揮了騎兵刀快馬急不宜追蹤的優勢。斬殺的兩千多人中包括匈奴單于伊稚斜的多位近親,其中有單于祖父輩的籍若侯産,并俘虜了其叔父羅姑比,還有一些重要官員等匈奴内部的重要人員。此一戰霍去病威名遠播,使大漠南北無不震懾,武帝更是封霍去病為冠軍侯,割地封國。

五 河西之戰

漢武帝元狩二年,十九歲的骠騎将軍霍去病于春、夏兩次出擊匈奴,并占領了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落。更是在春季的大戰中,俘獲了無數的人馬辎重,由于路途遙遠,不易帶走,是以霍去病就把這些東西又還給了那些降服者,以寬仁代之,更顯示出了大漢的天威,并在此役俘獲了匈奴人用來祭天的金人,漢武帝将祭天金人放在了今天淳化西北甘泉山的甘泉宮,其實這也算是物歸原主吧。

匈奴人休屠部落的祭天金人在戰國前就放在這甘泉山,下,因為此處正是黃帝以來用來祭天圜邱之處,匈奴人遷徙到此地後就一直把這裡當做是祭天的聖地,漢武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就把祭天金人又放在了甘泉山下,甘泉宮内,由此可見經過幾百年的輾轉祭天金人又回到了最初祭天的地方。

在夏季之戰中,霍去病在與同盟軍公孫敖無法混合的情況下,孤軍深入殲敵幾萬人,其中包括王、王母、阏氏、王子、相國、将軍等貴族,同年秋又收降了渾邪王部四萬餘人歸漢從此漢朝徹底控制了河西地區,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顔色”。

六 封狼居胥

霍去病隻活到二十三歲卻為何被曆史上的所有武将所膜拜

元狩四年,霍去病領騎兵五萬,深入匈奴腹地兩千多裡,越過離侯山、弓闾河殲匈奴左賢王七萬餘人,誅殺俘虜匈奴高官顯貴人等無數,兵鋒直至狼居胥山,最後直達貝加爾湖,并在狼居胥山修築祭台,舉行了盛大的祭天封禮。貝加爾湖在現在俄羅斯東的西伯利亞境内,可想而知,當年隻有二十出頭的霍去病此一戰的功勳有多大。而匈奴人經此一戰更是形成了“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的局面,更是在其後幾百年間,匈奴人的一支被破融入了歐洲。

封狼居胥,這是中國曆史上幾千年來武将的最高功勳,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霍去病英勇無畏,果敢睿智,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悍将之一,幾乎以其一己之力将自戰國秦朝以來西北一域的異族之患清除殆盡,讓大漢朝的旗幟飄揚在了狼居胥山之上,飄揚在了貝加爾湖之畔,也為其後幾千年的中國版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多民族的大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隻可惜天妒英才,這位所向披靡的大将軍在風華正茂的年紀消逝在了曆史的長河中。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漢武帝在準備再一次對拒絕稱臣的匈奴單于用兵的時候,年僅23歲的骠騎将軍霍去病突然去世,漢武帝極度悲傷,決定讓其陪葬茂陵,百年後陪伴其左右,為 表彰其英勇無畏,擴充疆土之功,谥“景桓侯”,并在霍去病下葬的時候,指令由匈奴人組成的鐵甲軍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将霍去病的陵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以彰顯其力克匈奴之功,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