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代人、四十年,八步沙綠色奇迹的啟示

作者:光明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行動】

範景鵬 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戶曉,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鬥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态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鬥。”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甘肅八步沙林場時強調。

甘肅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四十年接續治沙造林,誓把荒漠變綠洲,最終創造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曆史性轉變的綠色奇迹。如今,在三代“愚公”的不懈努力下,八步沙林場已經發展成為武威市古浪縣唯一一家由農民聯戶組建的生态公益性林場,也成為甘肅省農民聯戶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為甘肅乃至全國承包經營治理沙漠樹立了樣闆。

“八步沙不治,土門子不富”

騰格裡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肅省中部邊境,為中國第四大沙漠。在土地沙漠化加劇的情況下,騰格裡沙漠南緣不斷南移,流沙入侵,很多村莊被黃沙掩埋,土地沙漠化一度成為河西地區人民生産生活的“頭号敵人”。

八步沙是騰格裡沙漠南緣突出的一塊沙漠,據說,100多年前,這裡隻有八步寬的沙口子,是以被稱為八步沙。随着氣候變化、人口猛增,加之過度開荒放牧,八步沙面積逐漸擴大,每年向南推進約10米。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已經發展成7.5萬畝的沙漠,成為當地最大的風沙口。當地人因八步沙苦了一輩又一輩,是以流傳着這樣一句諺語:“八步沙不治,土門子不富。”

三代人、四十年,八步沙綠色奇迹的啟示

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光明圖檔

1981年秋,土門公社的石滿、賀發林、張潤元、羅元奎、程海、郭朝明六位老漢以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形式,承包治理八步沙。沒有任何現代化的治沙裝置,手頭僅有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一個大水桶和幾把鐵鍁,在7.5萬畝的八步沙面前,平均年齡49.6歲的六位老漢顯得極其渺小。當年,郭萬剛怼過父親郭朝明:“沙漠大得看都看不到頭,你卻要治理,以為自己是神仙啊?”但六位老漢還是用最原始的“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辦法,開始了這場用時間換空間的競賽。六家口頭約定:“不管多苦多累,每家必須出一個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1982年,30歲的郭萬剛頂替病重的父親進入林場;1991年,賀發林老漢去世,21歲的兒子賀中強接過了父親的鐵鍬;1992年,石滿老漢去世,22歲的兒子石銀山頂了上來;2002年,羅興全接替年邁的父親羅元奎老漢進入林場;2004年,程生學又接了父親程海老漢的班;2016年,王志鵬代表嶽父張潤元老漢加入林場,成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緊接着,2016年,郭朝明老漢的孫子、郭萬剛的侄子郭玺加入林場,八步沙又有了第三代治沙人。

三代人始終以“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的愚公移山精神,接續奮鬥治沙造林。四十年中,三代治沙人先後在八步沙、黑崗沙以及北部沙區完成治沙造林25.2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41.6萬畝,形成一條南北長10公裡、東西寬8公裡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令全縣風沙線後退了15公裡,周邊10萬畝農田得到保護,確定了幹(塘)武(威)鐵路、省道308線和西氣東輸、西油東送等國家能源建設大動脈的暢通,也護佑着6萬多群衆在此安居樂業。

據縣志記載,最遲在乾隆初年還是“無水草豐可收”的黃花灘,現在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态移民區。“有了‘綠’着的八步沙,才有‘活’着的黃花灘!”今昔對比,當地人感歎道。

“義務治沙”保家園,“工程治沙”富家鄉

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以誓将沙漠變綠洲的決心治沙造林40年,不但扭轉了“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實作了“綠進沙退”的逆轉,還因地制宜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變沙漠為資源、資産、資本,變“沙害”為“沙利”,逐漸摸索出治理沙漠與發展沙漠經濟相結合的雙向轉化新路。

比起第一代治沙的六位老漢,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從當年“義務治沙”保家園逐漸轉變為“工程治沙”富家鄉。三代治沙人迎難而上、勇于創新,在築牢綠色防護帶的同時,積極發展以沙産業為主的生态經濟,有效解決了“錢從哪裡來”“利從哪裡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實作了壓沙造林與培育沙産業、發展生态經濟的有機結合。

三代人、四十年,八步沙綠色奇迹的啟示

在甘肅省古浪縣北部沙區旱麻崗治沙點,八步沙林場治沙人和群衆一起紮草方格壓沙。新華社發

如今的八步沙,生态環境越來越好,對生産要素的集聚力也越來越強。2009年,當地成立了古浪縣八步沙綠化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和“按地入股、效益分紅、規模化經營、産業化發展”的公司化林業産業經營機制,投資1300萬元,在黃花灘移民區流轉1.25萬畝土地,栽植梭梭、枸杞、紅棗,并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等沙生作物。同時,引進資金建成大型土雞養殖場,冠名“八步沙溜達雞”銷售,招聘當地貧困農戶就近務工,實作了生态保護與脫貧緻富的雙赢。

治理後的沙漠開始顯現出巨大的經濟效益,通過大面積種植肉苁蓉、枸杞、紅棗等,示範帶動當地群衆積極發展沙産業,實作脫貧、增收、緻富。截至2019年,林場固定資産由原來的200多萬元增加到3000多萬元,職工年收入由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5萬多元。如今的八步沙徹底改變了昔日貧苦落後的面貌,實作了沙漠變綠、人民緻富的理想。

充分發揮“八步沙榜樣”的群衆感召力

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是從千萬奮戰在防沙治沙第一線的群衆中湧現出來的先進群體和代表,他們從事的治沙造林事業在武威乃至河西大地有着廣泛的群衆基礎,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群衆性。這種鮮明的群衆性,能更好引起更多人的身份認同、情感共鳴和價值取向認可。2019年,中共武威市第四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決定,将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當代愚公精神作為新時代武威精神,号召全體市民以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為榜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八步沙人雖然事業越做越大、日子越來越好,但身不離農村、手不離勞動、心不離群衆。通過弘揚“八步沙榜樣”,充分肯定其積極作用,可以激發群衆有序參與的力量,引導、教育、熏陶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和全民參與生态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隻有提升公衆生态意識,提高群眾對生态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樹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觀,讓廣大人民群衆積極參與生态事務,才能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具體落實到每個機關、家庭和公民,最終實作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态文明社會,形成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的格局。

正是在當代愚公精神的感召下,武威市人民積極行動,紮實開展大規模義務壓沙造林和綠地倍增行動。自2012年以來,古浪縣連續9年組織幹部職工參加春秋季義務壓沙活動,累計埋壓草方格5.1萬畝。今年10月8日,古浪縣拉開2021年秋季義務壓沙活動的序幕,數千名縣直機關幹部在沙漠腹地集中開展秋季義務壓沙,按人均2.4畝的标準,共埋壓草方格4000多畝。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3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