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頭是來自一位初三女孩的自白:
我感覺我每天都過得很急,
吃完東西,洗完澡洗完衣服就是學習。
寫完作業之後還要背書,
11點睡覺,然後我5點半就要起床。
但我真的是太想睡覺了,
有時候我5點40才起得來。
但是老師說必須6點半之前要到學校,
如果晚起到學校還要罰抄。
是以每天早上都來不及吃飯,
我隻能買個面包啃。
上早自習的時候因為太困還會打瞌睡。
我已經很克制、很努力,
但是我成績一直都在原地踏步。

聽到這位初三小女生的獨白,
我瞬間破防。
幾個旁人還覺得我好矯情,太敏感。
我不理會他們的看法,因為我知道,
小女生的哭訴何嘗不是我學生時代的呐喊啊!
笨小孩在語數英物化生轉換中行走的有多麼艱難,
相信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在天賦、學科敏感面前有多麼逞強。
在老師、家長口中,你成績不好,兩大原因,
一是貪玩,學習不用心;二就是你學習方法不對。
OMG,我何嘗想讓家長、老師操心。
我傾盡全力,也找不到你們所謂的“學習方法”,我也很崩潰。
故事的結尾是在充滿斥罵聲的中餐廳:
旁桌的媽媽在大聲呵斥女兒的不懂事,
在學習上花了很多錢,可是效果不盡人意。
媽媽越說情緒越激動,而女兒則在旁深埋着頭,豆大的淚水砸到地闆上。
這一幕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關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我一直默默不做聲。
“寶貝,别哭,我覺得你真的很棒”,
溫柔的話語聲從我旁邊傳來,
“為什麼媽媽說我很差,一直說我很笨”,“媽媽是不是不愛我”?
坐的對面的男生哽咽着回答:“不,你真的很棒…是…是你媽媽愛你的方式不對”。
聽到這,我釋懷的笑了。誰沒有被逼迫的過往,誰又不是别人口中的笨小孩呢?原來我們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