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分裂到統一再到強大,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作者:人文回首

清末時期,清朝大臣李鴻章因為其傑出的外交能力被西方報紙稱贊為“東方俾斯麥”。然而二人相比,李鴻章隻是盡力維護清朝這一腐朽無用的政權。而俾斯麥通過自己的努力,則讓德意志走向統一。

18世紀上半年,德意志正處在自己的“春秋時期”,諸邦林立,各邦有獨立的政權。表面上各邦均表示服從大哥奧地利的上司,但是暗地裡大家都是各自發展,統一成為一紙空文。

從分裂到統一再到強大,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18世紀德意志境内邦國分立,要想強大,必須完成統一)

這時,德意志東部一個叫勃蘭登堡的小城邦卻在不斷發展,勃蘭登堡的政策很粗魯卻很務實,國家(當時的城邦)一切财力與人力均為拓展領土與武裝部隊服務,就這樣,慢慢地勃蘭登堡統一了德意志東部,成立了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繼承了勃蘭登堡的特色,大力發展軍事力量。普魯士人對軍事的熱情達到了變态的程度。一個人口僅排在歐洲十名開外的國家,居然每年拿出自己國家收入的八成來發展軍事,一個小小邦國中居然有八萬三千正規軍存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普魯士的軍事力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然而,著名的“木桶效應”大家也都了解,一個國家注重發展一個方面肯定是不行。普魯士為自己的偏執付出了代價。19世紀初,法國軍隊在國内發生大革命處于動蕩的情況下依舊反敗為勝打敗了普魯士與奧地利聯軍。但是因為法國大革命進入高潮處于政權交替階段也沒有人去追究戰争的責任,客觀上讓普魯士逃過一劫。失敗了的普魯士很郁悶,明明這麼努力,明明部隊裝備很好鬥志昂揚怎麼就打不赢呢普魯士從自身原因出發,終于總結出一條真理,這個真理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打架光有肌肉和刀還不行,還要有腦袋!

奧地利與普魯士關于這場戰鬥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二者對統一德意志的野心。普魯士回去認真總結問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而奧地利想了半天想了一個失敗的理由:不是我們奧地利士兵不厲害,是你們普魯士拖了我們的後腿!其實奧地利當時的實力遠超普魯士,如果自己認識到問題好好提升,統一德意志的就不知道是誰了。

從分裂到統一再到強大,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柏林大學現改名為洪堡大學,普法戰争及一戰很多德軍将領均畢業于此)

普魯士意識到蒙頭發展軍事并不一定是啥好事,于是開始發展教育業,開設軍校。改革工商業,政治軍隊。

從分裂到統一再到強大,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普魯士最終統一了德意志并将奧地利驅逐)

但是改着改着,普魯士王室發現,德意志的分裂已經嚴重阻礙城邦都市發展,統一大業勢在必行。

細細想來就知道,當時想統一德意志有多難?筆者從三個角度來分析:首先,歐洲大陸肯定是不希望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出現的,不管以前普魯士跟各國有什麼恩怨,所有國家對此觀點肯定是一緻的。這跟上學時突然看到有個班級倒數的同學突然發奮學習你的心态是一個道理,你會為他感到高興還是擔心他的成績超過自己呢?其次,從奧地利的角度講,更加不希望德意志完成統一,第一再怎麼說名義上奧地利還是德意志各邦的上司者,雖然大家不聽話但也沒啥損失啊,現在如果統一了就沒這個稱号了心裡肯定不舒服。第二,萬一哪天德意志強大了想侵略了,西邊是歐洲第一陸軍法國,一時半會德意志應該不敢打,東邊是歐洲憲兵沙皇俄國,當年拿破侖都打不過的國家!想來想去,第一個被打的,就是奧地利!(二戰前夕希特勒率先占領奧地利也确實印證了這點)。從自身的安全與面子考慮,奧地利都不會讓德意志統一。最後其他德意志境内的君主也不支援,我的邦國再小再垃圾好歹我的地盤我做主,跟你普魯士後面且不說皇帝沒得做了,估計連自己的資産都要充公大半。

但是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卻有人做到了,他就是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俾斯麥各人認為最為過人之處就是他将政治與軍事融為一體,深知軍事隻是為政治服務的一種手段而已。于是他既不強人所難,也不盲目自信。而是運用其開闊的政治視野與歐洲各國之間的沖突來為普魯士創造機會。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那句夾縫裡求生存。

1862年,俾斯麥當選普魯士宰相,一上台他就發表了鐵血演說,即主張用戰争而非談判實作統一。面對俾斯麥的強硬,普魯士議會害怕他會傷及個人利益而表示反對,俾斯麥深知議會裡的資産階級議員們不堪大用,一邊踢開議會獨自辦事一邊在暗中保證普魯士軍隊的任何行動都不會傷及本國的工商業!久而久之,議會對俾斯麥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此時軍事上,由毛奇将軍率領的普魯士軍已經是一支完全近代化的軍隊可以對抗任何國家的侵略。但是就算這樣,俾斯麥在和和談德意志邦國的會議中還時時服軟,虛假地說想以談判和

從分裂到統一再到強大,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徳皇兩邊的人正是俾斯麥和毛奇,這二人幫助普魯士從政治到戰争都完勝對手)

和談實作統一,長期下來,人們竟真的相信,俾斯麥是一位崇尚和平的國際友人。

從分裂到統一再到強大,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荷爾施泰因與奧地利之間橫插普魯士,奧地利無法直接管理到這裡)

俾斯麥的機會很快就來了,1863年丹麥借口争議領土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名義上屬于丹麥而出兵侵占。俾斯麥一看機會來了,立刻以荷爾施泰因為補償拉攏奧地利一起出兵。當時國際形勢也極為有利,法國的重心在非洲無暇顧及,俄國與普魯士關系進入蜜月期自然不會說啥,英國遠離歐洲大陸純粹在看熱鬧,意大利與普魯士之間隔着奧地利挨打也輪不到普魯士(這也是為啥俾斯麥堅持拉奧地利下水的原因之一)。戰場上普奧聯軍的人數整整是丹麥的1.5倍。在軍事工業不發達的那時,人數就意味着一切。人少地薄的丹麥很快戰敗。普奧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第一次王朝大戰,普魯士向德意志邦國展示了其軍事能力,并

且直接收複了北部兩個大的邦國。狡猾的俾斯麥通過此役,悄悄埋下了第二次與奧地利戰争的伏筆。

為啥呢?打開地圖就能發現,荷爾施泰因與奧地利之間橫插普魯士,奧地利無法直接管理這裡。普丹戰争後,奧地利就此事多次與普魯士協商但是都被普魯士有意拖延。終于兩年後,也就是1866年這對早就不順眼的冤家終于打起來了。

從分裂到統一再到強大,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薩多瓦會戰是第二次王朝戰争的決定性戰役,毛奇大膽運用分割戰線,分而圍殲的戰術打敗了奧軍)

邦國混戰,這是歐洲大國願意看到的,是以大家都在看熱鬧。剛才筆者曾經說到奧地利的南邊是意大利,俾斯麥提前與意大利結盟,在這時終于發揮了作用,意大利出兵奧地利,奧軍兩面受敵最終敗下陣來。然而最令人稱道的是俾斯麥對于戰敗後奧地利的态度。得勝後從徳皇到普通群衆均要求嚴懲奧地利,俾斯麥卻不這麼想,他又為第三次王朝戰争打下了基礎。俾斯麥以辭職向威脅,逼迫徳皇同意簽訂《布拉格合約》,合約的内容很簡單,放棄荷爾施泰因,退出德意志聯邦。這麼寬松的合約讓人們咋舌,但是不久他們就會知道這個決定有多麼英明。

很久之前,俾斯麥就清楚,要想有個強大的德意志就一定要用槍問問法國。這也是他為什麼沒有過分剝削丹麥和奧地利的原因。1870年已經統一德意志北部的普魯士試圖完成統一,這個時候的普魯士在人口與經濟實力上已經超過了法國。法國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決定率先對普魯士動手。俾斯麥早有預謀,他先故意把消息散播給還不肯統一的南部各邦讓他們造成恐慌,緊接着邀請他們與普魯士軍隊一起為德意志而戰。被滅還是結盟一起反抗?這個選擇題很簡單,于是普魯士聯軍在短期内人數超過了100萬。戰鬥打響後,毛奇充分利用了拿破侖三世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特點,先退至色當一代,然後軍隊左右散開形成一個大口袋将法軍主力包圍了起來。激戰三天後,突圍無望地拿破侖三世宣布投降,法國國内爆發起義,再也沒有能力顧及德意志。值得一提的是,戰鬥打響後,丹麥與奧地利都沒有出兵,俾斯麥的政治政策起效了。

從分裂到統一再到強大,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普法戰争結束後受降儀式在貢比涅森林進行,一戰後法軍為了報複也在這裡舉行了受降儀式)

此次戰鬥後,德意志南部邦國見識到了普魯士的厲害,思量再三,他們也歸順了普魯士,俾斯麥終于統一了全德。

俾斯麥通過大國間的沖突創造出了一個德意志發展的環境,在取得勝利時永遠多想一步,這一切都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應該學習的東西。但是此後威廉二世的上台讓德國走上了侵略之路,也讓這位偉人的豐功偉績蒙上了一層陰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