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强大,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作者:人文回首

清末时期,清朝大臣李鸿章因为其杰出的外交能力被西方报纸称赞为“东方俾斯麦”。然而二人相比,李鸿章只是尽力维护清朝这一腐朽无用的政权。而俾斯麦通过自己的努力,则让德意志走向统一。

18世纪上半年,德意志正处在自己的“春秋时期”,诸邦林立,各邦有独立的政权。表面上各邦均表示服从大哥奥地利的领导,但是暗地里大家都是各自发展,统一成为一纸空文。

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强大,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18世纪德意志境内邦国分立,要想强大,必须完成统一)

这时,德意志东部一个叫勃兰登堡的小城邦却在不断发展,勃兰登堡的政策很粗鲁却很务实,国家(当时的城邦)一切财力与人力均为拓展领土与武装部队服务,就这样,慢慢地勃兰登堡统一了德意志东部,成立了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继承了勃兰登堡的特色,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普鲁士人对军事的热情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一个人口仅排在欧洲十名开外的国家,居然每年拿出自己国家收入的八成来发展军事,一个小小邦国中居然有八万三千正规军存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军事力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著名的“木桶效应”大家也都了解,一个国家注重发展一个方面肯定是不行。普鲁士为自己的偏执付出了代价。19世纪初,法国军队在国内发生大革命处于动荡的情况下依旧反败为胜打败了普鲁士与奥地利联军。但是因为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处于政权交替阶段也没有人去追究战争的责任,客观上让普鲁士逃过一劫。失败了的普鲁士很郁闷,明明这么努力,明明部队装备很好斗志昂扬怎么就打不赢呢普鲁士从自身原因出发,终于总结出一条真理,这个真理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打架光有肌肉和刀还不行,还要有脑袋!

奥地利与普鲁士关于这场战斗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二者对统一德意志的野心。普鲁士回去认真总结问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奥地利想了半天想了一个失败的理由:不是我们奥地利士兵不厉害,是你们普鲁士拖了我们的后腿!其实奥地利当时的实力远超普鲁士,如果自己认识到问题好好提升,统一德意志的就不知道是谁了。

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强大,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柏林大学现改名为洪堡大学,普法战争及一战很多德军将领均毕业于此)

普鲁士意识到蒙头发展军事并不一定是啥好事,于是开始发展教育业,开设军校。改革工商业,政治军队。

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强大,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普鲁士最终统一了德意志并将奥地利驱逐)

但是改着改着,普鲁士王室发现,德意志的分裂已经严重阻碍城邦都市发展,统一大业势在必行。

细细想来就知道,当时想统一德意志有多难?笔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欧洲大陆肯定是不希望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出现的,不管以前普鲁士跟各国有什么恩怨,所有国家对此观点肯定是一致的。这跟上学时突然看到有个班级倒数的同学突然发奋学习你的心态是一个道理,你会为他感到高兴还是担心他的成绩超过自己呢?其次,从奥地利的角度讲,更加不希望德意志完成统一,第一再怎么说名义上奥地利还是德意志各邦的领导者,虽然大家不听话但也没啥损失啊,现在如果统一了就没这个称号了心里肯定不舒服。第二,万一哪天德意志强大了想侵略了,西边是欧洲第一陆军法国,一时半会德意志应该不敢打,东边是欧洲宪兵沙皇俄国,当年拿破仑都打不过的国家!想来想去,第一个被打的,就是奥地利!(二战前夕希特勒率先占领奥地利也确实印证了这点)。从自身的安全与面子考虑,奥地利都不会让德意志统一。最后其他德意志境内的君主也不支持,我的邦国再小再垃圾好歹我的地盘我做主,跟你普鲁士后面且不说皇帝没得做了,估计连自己的资产都要充公大半。

但是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却有人做到了,他就是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各人认为最为过人之处就是他将政治与军事融为一体,深知军事只是为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段而已。于是他既不强人所难,也不盲目自信。而是运用其开阔的政治视野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来为普鲁士创造机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那句夹缝里求生存。

1862年,俾斯麦当选普鲁士宰相,一上台他就发表了铁血演说,即主张用战争而非谈判实现统一。面对俾斯麦的强硬,普鲁士议会害怕他会伤及个人利益而表示反对,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们不堪大用,一边踢开议会独自办事一边在暗中保证普鲁士军队的任何行动都不会伤及本国的工商业!久而久之,议会对俾斯麦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此时军事上,由毛奇将军率领的普鲁士军已经是一支完全近代化的军队可以对抗任何国家的侵略。但是就算这样,俾斯麦在和和谈德意志邦国的会议中还时时服软,虚假地说想以谈判和

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强大,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徳皇两边的人正是俾斯麦和毛奇,这二人帮助普鲁士从政治到战争都完胜对手)

和谈实现统一,长期下来,人们竟真的相信,俾斯麦是一位崇尚和平的国际友人。

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强大,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荷尔施泰因与奥地利之间横插普鲁士,奥地利无法直接管理到这里)

俾斯麦的机会很快就来了,1863年丹麦借口争议领土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名义上属于丹麦而出兵侵占。俾斯麦一看机会来了,立刻以荷尔施泰因为补偿拉拢奥地利一起出兵。当时国际形势也极为有利,法国的重心在非洲无暇顾及,俄国与普鲁士关系进入蜜月期自然不会说啥,英国远离欧洲大陆纯粹在看热闹,意大利与普鲁士之间隔着奥地利挨打也轮不到普鲁士(这也是为啥俾斯麦坚持拉奥地利下水的原因之一)。战场上普奥联军的人数整整是丹麦的1.5倍。在军事工业不发达的那时,人数就意味着一切。人少地薄的丹麦很快战败。普奥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第一次王朝大战,普鲁士向德意志邦国展示了其军事能力,并

且直接收复了北部两个大的邦国。狡猾的俾斯麦通过此役,悄悄埋下了第二次与奥地利战争的伏笔。

为啥呢?打开地图就能发现,荷尔施泰因与奥地利之间横插普鲁士,奥地利无法直接管理这里。普丹战争后,奥地利就此事多次与普鲁士协商但是都被普鲁士有意拖延。终于两年后,也就是1866年这对早就不顺眼的冤家终于打起来了。

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强大,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萨多瓦会战是第二次王朝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毛奇大胆运用分割战线,分而围歼的战术打败了奥军)

邦国混战,这是欧洲大国愿意看到的,所以大家都在看热闹。刚才笔者曾经说到奥地利的南边是意大利,俾斯麦提前与意大利结盟,在这时终于发挥了作用,意大利出兵奥地利,奥军两面受敌最终败下阵来。然而最令人称道的是俾斯麦对于战败后奥地利的态度。得胜后从徳皇到普通群众均要求严惩奥地利,俾斯麦却不这么想,他又为第三次王朝战争打下了基础。俾斯麦以辞职向威胁,逼迫徳皇同意签订《布拉格合约》,合约的内容很简单,放弃荷尔施泰因,退出德意志联邦。这么宽松的合约让人们咋舌,但是不久他们就会知道这个决定有多么英明。

很久之前,俾斯麦就清楚,要想有个强大的德意志就一定要用枪问问法国。这也是他为什么没有过分剥削丹麦和奥地利的原因。1870年已经统一德意志北部的普鲁士试图完成统一,这个时候的普鲁士在人口与经济实力上已经超过了法国。法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率先对普鲁士动手。俾斯麦早有预谋,他先故意把消息散播给还不肯统一的南部各邦让他们造成恐慌,紧接着邀请他们与普鲁士军队一起为德意志而战。被灭还是结盟一起反抗?这个选择题很简单,于是普鲁士联军在短期内人数超过了100万。战斗打响后,毛奇充分利用了拿破仑三世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特点,先退至色当一代,然后军队左右散开形成一个大口袋将法军主力包围了起来。激战三天后,突围无望地拿破仑三世宣布投降,法国国内爆发起义,再也没有能力顾及德意志。值得一提的是,战斗打响后,丹麦与奥地利都没有出兵,俾斯麦的政治策略起效了。

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强大,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普法战争结束后受降仪式在贡比涅森林进行,一战后法军为了报复也在这里举行了受降仪式)

此次战斗后,德意志南部邦国见识到了普鲁士的厉害,思量再三,他们也归顺了普鲁士,俾斯麦终于统一了全德。

俾斯麦通过大国间的矛盾创造出了一个德意志发展的环境,在取得胜利时永远多想一步,这一切都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应该学习的东西。但是此后威廉二世的上台让德国走上了侵略之路,也让这位伟人的丰功伟绩蒙上了一层阴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