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匈奴到底誰厲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個的效果更突出

作者:曆史小肆

我們知道,西漢劉徹是曆代帝王中,打匈奴最用功的一個。在連年的戰争中,捧紅了名将衛青、霍去病等,抒寫了封狼居胥這一千古名篇。

然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200多年後的東漢一代,在與匈奴的對外戰争中,也同樣取得了輝煌成就,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打匈奴到底誰厲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個的效果更突出

像範仲淹寫的“燕然未勒歸無計”這一句,引用的便是東漢車騎将軍窦憲,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追亡逐北三千裡,之後登臨燕然山,刻石勒功的典故。而這石刻銘文的撰寫者也是大家的熟人,他就是定遠侯班超的哥哥,班固。

那麼,燕然勒石和封狼居胥有沒有可比性呢?咱們來簡單說一說這場戰役的過程。

永元元年,窦憲和副手耿秉糾結部隊,各自率領四千騎兵北伐匈奴。彙合南單于騎兵一萬,度遼将軍鄧鴻羌胡兵萬餘,共計三萬骁騎,浩浩蕩蕩殺往北匈奴腹地。

雖說這三萬骁騎部隊挺有看頭,但漢家本部兵馬不過八千人,其餘都是臨時糅合起來的雜牌軍。

但也就是這支雜牌軍,在窦憲的帶領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他派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率領精騎萬餘,與北匈奴戰于稽落山。

打匈奴到底誰厲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個的效果更突出

《後漢書》中記載的戰果是:大破之,虜衆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鞮(滴)海。

私渠比鞮海就是如今的烏布蘇湖,位于蒙古國西北,與俄羅斯的交界處。

這一戰,漢軍共斬首一萬三千餘級,捕獲牲口牛羊百萬餘頭。漠北其餘八十一部率衆投降,前後共計二十萬人。

北匈奴經此一役元氣大傷,蠅營狗苟一年多後,窦憲又派遣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等,率軍征讨北虜于金微山,再次大破之。

而北單于在挨了幾頓揍之後,心裡也想明白了,世界大,何必在一棵樹上受氣。最後可能一咬牙一跺腳,帶着殘部向更西的地方逃竄去了。《後漢書》上記載,他們這一夥人的去向是不知所在,意思也就是下落不明。

是以客觀上來說,窦憲在對匈奴的用兵作戰上,取得的成果并不比前輩遜色,甚至還有超出。

打匈奴到底誰厲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個的效果更突出

《後漢書》的作者範晔在給窦憲下評論時,有一段很有趣的表述。大概意思是說,衛青、霍去病背靠強漢,對匈奴連年用兵,國家都被拖垮了,但匈奴之患并未完全消滅,後世卻稱其為良将。

而窦憲率領羌胡邊雜之師,于稽落山一戰定乾坤,追亡逐北,犁庭掃穴,飲馬私渠之邊。如果認真其功績的話,隻怕比先輩們更加輝煌。但為什麼後世沒人稱道他呢?

範晔總結的原因是窦憲做人方面不行,人品有問題。那麼窦憲的人品惡劣到什麼地步呢?這先得從他的家世說起。

打匈奴到底誰厲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個的效果更突出

窦憲是窦融的重孫子。窦融早先是西北地區的豪門大軍閥,因為獨具慧眼跟了劉秀發家緻富。天下承平後,窦融做了三公,窦氏一族成為東漢年間的大世家。

但窦憲的爺爺窦穆和父親窦勳當年偷奸耍滑不幹正事,被下了大獄,且都死在獄中。這讓窦憲很小的時候便沒了父親,導緻家庭教育方面出現斷檔,人格塑造得不太完美,使得小窦養成了飛揚跋扈的性情,同時還有些陰狠毒辣。

等到後來他的妹妹被立為皇後,窦憲恃寵而驕,更加的目中無人。相中了沁水公主的一處田宅,直接使手段逼着人家賤賣。沁水公主害怕窦家勢力,便忍氣吞聲地認了下來。但現世報來得也快,這件事被妹夫漢章帝知道了,招來窦憲嚴厲呵斥,責令他歸還田宅。

面對大佬的雷霆怒火,窦憲心裡不害怕那是假的,在家閉門思過,乖乖地消停了幾年。

打匈奴到底誰厲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個的效果更突出

但漢章帝的壽歲不長,三十一歲便駕鶴西去,兒子劉肇登基時還是個十歲的小屁孩,于是窦太後臨朝聽政把持權柄,外戚集團走入權力中心。

窦氏一族的幾個兄弟都當了高官,特别是窦憲身居侍中之職,内幹機密,外宣诰命,并且憑借着過人手段,成了朝政上的實際把控人。

但窦憲下手太黑。都鄉侯劉暢來洛陽觐見,得到了窦太後的寵幸。窦憲害怕劉暢搞出幺蛾子,分走自己的權利,便一不做二不休,派刺客把劉暢弄死,最後還把罪責嫁禍給了人家弟弟。

不得不說窦憲是無毒不丈夫的典型。但現世報來得又是如此之猛烈,刺殺事情很快就暴露出來,惹得窦太後勃然大怒,把窦憲給關了起來。

此時窦憲心裡也有點恐懼,害怕妹妹來個大義滅親,便想到一個妙招,自求擊匈奴以贖死罪。

打匈奴到底誰厲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個的效果更突出

這樣一來山高皇帝遠,等幾年後風平浪靜,歸來又是一條好漢。如果能幹出些成績,還可以揚眉吐氣一番。

是以,我們誰能想到,燕然刻石的出發點竟然是這樣的。

但事體兩面,也或許窦憲真的隻是奮發圖強,擊匈奴以贖死罪。他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将北匈奴連根拔起,逼迫北單于遠走他鄉,其功績和才情是不容否定的。

至于後來窦氏一族的結局就不多說了,漢和帝年少英武,把外戚集團給按了下去。

總而言之,作為曆史人物想要被後世推崇,德與才一個都不能少,且有德者更受青睐。

然而往事越千年,不管曾經有多少壯懷激烈,如今都成了史書上的一段文字,功過是非僅憑後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