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打匈奴到底谁厉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个的效果更突出

作者:历史小肆

我们知道,西汉刘彻是历代帝王中,打匈奴最用功的一个。在连年的战争中,捧红了名将卫青、霍去病等,抒写了封狼居胥这一千古名篇。

然而多数人不知道的是,200多年后的东汉一代,在与匈奴的对外战争中,也同样取得了辉煌成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打匈奴到底谁厉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个的效果更突出

像范仲淹写的“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句,引用的便是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追亡逐北三千里,之后登临燕然山,刻石勒功的典故。而这石刻铭文的撰写者也是大家的熟人,他就是定远侯班超的哥哥,班固。

那么,燕然勒石和封狼居胥有没有可比性呢?咱们来简单说一说这场战役的过程。

永元元年,窦宪和副手耿秉纠结部队,各自率领四千骑兵北伐匈奴。汇合南单于骑兵一万,度辽将军邓鸿羌胡兵万余,共计三万骁骑,浩浩荡荡杀往北匈奴腹地。

虽说这三万骁骑部队挺有看头,但汉家本部兵马不过八千人,其余都是临时糅合起来的杂牌军。

但也就是这支杂牌军,在窦宪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派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率领精骑万余,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

打匈奴到底谁厉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个的效果更突出

《后汉书》中记载的战果是: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滴)海。

私渠比鞮海就是如今的乌布苏湖,位于蒙古国西北,与俄罗斯的交界处。

这一战,汉军共斩首一万三千余级,捕获牲口牛羊百万余头。漠北其余八十一部率众投降,前后共计二十万人。

北匈奴经此一役元气大伤,蝇营狗苟一年多后,窦宪又派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等,率军征讨北虏于金微山,再次大破之。

而北单于在挨了几顿揍之后,心里也想明白了,世界大,何必在一棵树上受气。最后可能一咬牙一跺脚,带着残部向更西的地方逃窜去了。《后汉书》上记载,他们这一伙人的去向是不知所在,意思也就是下落不明。

所以客观上来说,窦宪在对匈奴的用兵作战上,取得的成果并不比前辈逊色,甚至还有超出。

打匈奴到底谁厉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个的效果更突出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给窦宪下评论时,有一段很有趣的表述。大概意思是说,卫青、霍去病背靠强汉,对匈奴连年用兵,国家都被拖垮了,但匈奴之患并未完全消灭,后世却称其为良将。

而窦宪率领羌胡边杂之师,于稽落山一战定乾坤,追亡逐北,犁庭扫穴,饮马私渠之边。如果认真其功绩的话,只怕比先辈们更加辉煌。但为什么后世没人称道他呢?

范晔总结的原因是窦宪做人方面不行,人品有问题。那么窦宪的人品恶劣到什么地步呢?这先得从他的家世说起。

打匈奴到底谁厉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个的效果更突出

窦宪是窦融的重孙子。窦融早先是西北地区的豪门大军阀,因为独具慧眼跟了刘秀发家致富。天下承平后,窦融做了三公,窦氏一族成为东汉年间的大世家。

但窦宪的爷爷窦穆和父亲窦勋当年偷奸耍滑不干正事,被下了大狱,且都死在狱中。这让窦宪很小的时候便没了父亲,导致家庭教育方面出现断档,人格塑造得不太完美,使得小窦养成了飞扬跋扈的性情,同时还有些阴狠毒辣。

等到后来他的妹妹被立为皇后,窦宪恃宠而骄,更加的目中无人。相中了沁水公主的一处田宅,直接使手段逼着人家贱卖。沁水公主害怕窦家势力,便忍气吞声地认了下来。但现世报来得也快,这件事被妹夫汉章帝知道了,招来窦宪严厉呵斥,责令他归还田宅。

面对大佬的雷霆怒火,窦宪心里不害怕那是假的,在家闭门思过,乖乖地消停了几年。

打匈奴到底谁厉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个的效果更突出

但汉章帝的寿岁不长,三十一岁便驾鹤西去,儿子刘肇登基时还是个十岁的小屁孩,于是窦太后临朝听政把持权柄,外戚集团走入权力中心。

窦氏一族的几个兄弟都当了高官,特别是窦宪身居侍中之职,内干机密,外宣诰命,并且凭借着过人手段,成了朝政上的实际把控人。

但窦宪下手太黑。都乡侯刘畅来洛阳觐见,得到了窦太后的宠幸。窦宪害怕刘畅搞出幺蛾子,分走自己的权利,便一不做二不休,派刺客把刘畅弄死,最后还把罪责嫁祸给了人家弟弟。

不得不说窦宪是无毒不丈夫的典型。但现世报来得又是如此之猛烈,刺杀事情很快就暴露出来,惹得窦太后勃然大怒,把窦宪给关了起来。

此时窦宪心里也有点恐惧,害怕妹妹来个大义灭亲,便想到一个妙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罪。

打匈奴到底谁厉害?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个的效果更突出

这样一来山高皇帝远,等几年后风平浪静,归来又是一条好汉。如果能干出些成绩,还可以扬眉吐气一番。

所以,我们谁能想到,燕然刻石的出发点竟然是这样的。

但事体两面,也或许窦宪真的只是奋发图强,击匈奴以赎死罪。他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将北匈奴连根拔起,逼迫北单于远走他乡,其功绩和才情是不容否定的。

至于后来窦氏一族的结局就不多说了,汉和帝年少英武,把外戚集团给按了下去。

总而言之,作为历史人物想要被后世推崇,德与才一个都不能少,且有德者更受青睐。

然而往事越千年,不管曾经有多少壮怀激烈,如今都成了史书上的一段文字,功过是非仅凭后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