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西班牙,我想你的腦海中一定有他們的身影:揮着紅巾的鬥牛士、桀骜不馴的弗拉明戈和後印象派大師塞尚。
溫暖的地中海氣候蘊育了西班牙人的熱情和藝術基因,民以食為天,拉丁文化中的華麗奔放同樣在國民美食Paella(西班牙海鮮飯)中盡情綻放。

一口大大的平底鍋,承載了紅色鬥牛士王國的火辣風情,金色的米飯飄着海鮮與番紅花的香氣,彈牙的米粒和恰到好處的鍋巴,豐富的食材在巧妙的烹饪下盡顯地中海的千般滋味。
西班牙食品曆史學家洛德斯認為海鮮飯的出現是古羅馬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碰撞融合的結果,“象征着這個國家兩種重要文化的聯合及其遺産”。
西班牙所處的伊比利亞半島最早隸屬古羅馬,當時貴族們培育的蘆筍、洋薊等等成為西班牙海鮮飯的重要食材。
羅馬帝國衰落後,來自北非的摩爾人渡過直布陀羅海峽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他們帶來了制作海鮮飯的平底鍋和稻米、番紅花等食材,西班牙海鮮飯有了最初的模樣。
大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年代,也是食材大交換的年代。西班牙航海家們從亞洲、美洲等地帶回來洋芋、玉米、辣椒和各種特色香料。西班牙海鮮飯有了更多的選擇。
在西國文獻中,Pealla這個源自拉丁語的詞彙的記載最早出現在15到16世紀的海濱城市瓦倫西亞,在瓦倫西亞語中,Paella最初指雙耳平底大圓鍋,瓦倫西亞人将做燴飯的煮婦稱為Paellera。
海鮮飯離開瓦倫西亞後,江湖上便隻聽聞過Paella,而忘卻了它本來的含義。
實際上,一份“根紅苗正”的西班牙海鮮飯是沒有海鮮的,正如魚香肉絲裡沒有魚,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
西班牙海鮮飯的精髓之一是稻米,顆粒短小、澱粉含量不高的瓦倫西亞米最為适合,通常用高湯蒸煮,米粒充分吸收鍋中湯汁。煮熟的米粒顆顆飽滿分明,鍋底鋪滿一層焦香四溢的鍋巴,嘎嘣脆,西班牙味。
其次,産自波斯、西藏等地的番紅花則是海鮮飯味道的靈魂所在。視覺上,這份名貴的食材如同塞尚的顔料,将Paella繪成鮮亮的金黃色;嗅覺上,其特殊的香氣如同弗拉明戈的舞步,又讓海鮮飯的味道增加了幾分難以言表的熱情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