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末:英雄朱元璋和枭雄陳友諒的角逐

“毫無疑問,陳友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但在那個亂世裡,他的行為法則卻是當時通用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來,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他的錯誤在于将這種法則發展到了極緻,知道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明朝那些事》

決定元之後天下的歸屬的重要戰役—洪都之戰,陳友諒率領至少四十萬大軍,加上比朱元璋軍隊先進的多的戰艦,對陣僅僅隻有二十萬軍隊的朱元璋。就如同一千多年前的垓下之戰,出身草寇的劉邦打敗了當時号稱“西楚霸王”的項羽,出身這件事,有的時候在中國,真的不能決定一切。

而這場戰争也成為了曆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

元末:英雄朱元璋和枭雄陳友諒的角逐

洪都一戰前,朱元璋想起自己此前的擔驚受怕,想起陳友諒軍隊“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氣勢,害怕的同時也安慰着自己,這麼長時間過去了,我們的軍隊裝備改進了不知道多少,或許陳友諒也沒有這麼可怕。

直到第二天直面陳友諒時,朱元璋才感慨起自己昨日的天真。但朱元璋也深深知道,若是連一方主将都露了怯,底下的将士便會失去士氣。

元末:英雄朱元璋和枭雄陳友諒的角逐

既然總有一戰,今天都碰上了,那就不要再退縮了,開打吧!

朱元璋很快指揮着自己的士兵,專挑陳友諒的弱點進攻。陳友諒一開始還沒有反應過來,被朱元璋得了先機。但陳友諒何許人也,和朱元璋一樣,是叱咤一方的大将,很快陳友諒對自己軍隊的布局做出了一定的調整。

看着朱元璋的軍隊遊擊式的攻擊,陳友諒很快得出結論,隻有整個軍隊團結起來,才能讓朱元璋成為自己的手下敗将。

元末:英雄朱元璋和枭雄陳友諒的角逐

于是,陳友諒做了一個讓自己後悔終身的決定,将所有的船隻用結實的鐵鍊連在一起。不知道陳友諒有沒有讀過三國演義,我猜他一定沒有讀過,不然曹操難道還不足以成為前車之鑒嗎?

這樣固然讓整個艦隊如龐然大物一般難以攻克,可殊不知千裡之堤尚且潰于蟻穴,隻要其中的一隻戰艦出了問題,整個艦隊很容易全軍覆沒。

而我們英明的朱元璋同志也正愁找不到突破口,一看,這不是送上門來的肥肉嗎?于是馬上下令用火攻。

元末:英雄朱元璋和枭雄陳友諒的角逐

可這麼多船隻,光靠士兵手中的那些火把完全不頂用呀,朱元璋陷入了愁思,要是這時候,有一陣風,那該多好呀!

朱元璋正這麼想着,風就來了,而火借着這陣風逐漸吞噬了陳友諒的船陣。

真是天助我也!

時不可待,朱元璋馬上下令,所有将士,全力進攻陳友諒的軍隊。陳友諒軍眼看着大勢已去,起義本就是為了不被元朝的暴政逼死,主将陳友諒大勢已去,此時不逃,難道留下來送死嗎?抱歉,我們不是忠義之士,起義為了富貴,但失敗我們也不願意白白搭上一條性命。

元末:英雄朱元璋和枭雄陳友諒的角逐

于是朱元璋就見到了這樣一幅景象,大火中陳軍将士四處逃竄,絲毫不顧身後聲嘶力竭的主将。

見場面實在難以控制,陳友諒連忙下令,後退者,斬立決。而與此同時,對面的領袖朱元璋知道,成敗在此一舉,陳友諒元氣大傷,沒了東山再起的機會,此時不如儲存實力,還有最後的對手張士誠。

元末:英雄朱元璋和枭雄陳友諒的角逐

此時朱元璋下了一道與陳友諒相反的指令,凡有投降者,從輕處置。這下,陳友諒徹底成為了孤家寡人,最後的結局自然是被朱元璋誅殺。

仔細回想洪都之戰,陳友諒有太多赢的機會了,首先這場戰争就不應該發生在洪都。

有人曾研究過陳友諒的形勢,當時選擇先拿下應天而不是洪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彼時朱元璋将腹背受敵,憑借陳友諒絕對的實力,圍剿才應該是最保險的做法。

元末:英雄朱元璋和枭雄陳友諒的角逐

可陳友諒執意先攻應天,僅僅隻是因為應天府的首領曾經是他的部下,後來卻帶着應天投靠朱元璋,背叛者不可原諒。

而即使洪都之戰之時,陳友諒也有太多機會誅殺朱元璋了。陳占據了絕對的實力,不說軍隊人數,兩者的武器裝備也是天差地别,朱元璋對陣陳友諒就像清朝傳統軍隊對陣外來侵略者一般。可陳友諒硬是放棄了這一次又一次絕佳的機會,以至于最終慘敗。

元末:英雄朱元璋和枭雄陳友諒的角逐

而陳友諒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出現在軍事布局之上。我聽到過這樣的評價“毫無疑問,陳友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但在那個亂世裡,他的行為法則卻是當時通用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他的錯誤在于将這種法則發展到了極緻,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

項羽戰敗時尚且有素不相識的船夫願意渡他回江東,助他東山再起,而陳友諒龐大的軍師,一旦戰敗,卻像是樹倒猢狲散,手下之人逃之夭夭。

元末:英雄朱元璋和枭雄陳友諒的角逐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可以點選文字上方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收到之後的推送啦。

文字來源:月冉日華

圖檔來源:網絡(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