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作者:楚南舜文化

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原創:蔣鹹喜

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全州湘源文化公園的舜帝像

舜帝崩于“蒼梧之野”的事,太史公司馬遷有記載。《史記》雲: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司馬遷說舜帝出行南巡三苗,不幸在蒼梧之野駕崩了。舜帝葬在九疑山的舜陵叫做零陵。秦始皇和漢武帝為了紀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後在全州縣地設立了零陵縣和零陵郡。零陵縣治在今縣城西南39公裡處。屬長沙郡。

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全州志》記載舜帝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全州志》也記載了舜帝崩于蒼梧之野的事。《志》雲:“《書》(注:尚書):(舜帝)五月南巡至于南嶽。《家》語:舜嗣帝五十載,陟方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經》《禮記》皆雲。然(後)太史公謂:(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縣志》上寫明了全州在古時候之是以叫零陵,為零陵地,是因為舜帝“而葬焉”,原來是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全州九疑山九龍歸位地相

何為蒼梧?

“蒼梧”之名出現甚早。《逸周書·王會解》(卷七)雲:“成周之會……禽人管,路人大竹,長沙鼈,其西魚複鼓鐘、鐘、牛,蠻揚之翟,倉吾翡翠,翡翠者,是以取羽”。(晉)孔晁注曰:“倉吾亦蠻也,翠羽,其色青而黃也。”說明“倉吾”初為南方一部族名稱,後當引申為倉吾族居住地名,又有“蒼梧”或“蒼梧之野”,多與舜葬地有關。

蒼梧地名先後有先秦蒼梧、楚蒼梧、秦蒼梧郡、漢蒼梧郡的曆史變遷。

舜帝是先秦時期的中原部落聯盟首領,那我們就看先秦時期古蒼梧的相關史料。《戰國策·楚策一》(卷14)載:“楚,天下之強國也。……南有洞庭、蒼梧。”《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卷86)載:“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此時的“洞庭、蒼梧”是對“南楚”之地的泛稱。《裡耶》秦簡又載:“今洞庭兵輸内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結合《裡耶》秦簡來看,楚蒼梧郡在洞庭郡以南,位于楚國南界。而《裡耶》秦簡所言的“蒼梧輸甲兵”是說蒼梧(郡)正是用來為秦軍南下做好準備,同時也說明秦朝加強了對湘資流域及五嶺一帶的控制。秦蒼梧南部的秦縣設定有零陵:《漢書·藝文志》(卷30)所載“縱橫十二家”中有《秦零陵令信》一篇,“難秦丞相李斯”,可證秦始皇時在廣西全州已置零陵縣。此外,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初帛畫地圖上記有不少漢、越邊界地帶的縣名,有營浦、舂陵、泠道、南平、龁道、桃陽、觀陽、桂陽等八縣,可知西漢前期已有此八縣之設。由于墓主生前所處年代距秦不遠,故推斷,以上八縣多可追溯至秦朝,與裡耶秦簡中的“蒼梧”(郡)有關。

舜帝是南巡三苗其間,而崩于三苗的蒼梧之野,那這個蒼梧之野必在三苗古國之中。上文我們已經講到三苗,又稱有苗,是我國五帝時代一個著名的部落,曾長期與唐虞部落争戰。《戰國策》記載:“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這是指整個苗蠻集團的活動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後世的鄱陽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經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縣(今河南南召縣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在全州,清代嘉慶《全州志》卷之一·輿地有記。

後來,中原部落聯盟堯舜禹發動了國家統一的戰争,對強大的三苗部落進行了多次讨伐。後來唐堯把天下禅讓給虞舜,三苗的首領對此非議。于是“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史記·五帝本紀》)。

三苗與堯舜禹的戰争,古文獻有大量記載。《尚書·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帝堯對“四罪”部落進行了讨伐,并進行了分化,其中将三苗遷到了西北三危。

征伐三苗的戰争非常殘酷。據古本《竹書紀年·五帝紀》:“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日不出。”這些征兆講到上天也不忍看到三苗的滅亡。三苗部落戰敗後,内部分裂反叛,餘部退回到洞庭、蒼梧一帶,建立了三苗國:“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古南海為洞庭),為三苗國。”(郭璞注釋)《山海經》)再後來三苗被迫退縮到三苗國的南界古蒼梧的山區。

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三苗國在赤水東

今廣西全州曾是三苗之地。據《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三苗國在赤水東”,這是說三苗國在赤水的東面。(注:此赤水不是在明洪武十五年由赤虺河改名的今雲、貴、川三省接壤地區的那條赤水河)

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全州志》:赤水之東,舜之所葬

《山海經》中的古赤水是指今廣西全州舊時西延地區(今資源縣地)的資水上源夫夷水。夫夷水是在資水上遊,流經紅層地貌即丹霞地貌地域,而名赤水。在舊屬全州西延的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時期的“赤水”這個原始河名。全州舊志也稱其為“赤水”:清代嘉慶年間的《全州志》卷之首·圖中的西延地圖就仍然使用先秦時期的原始河名“赤水”,并在地圖中将夫夷水标注為“赤水”。

(此赤水的東面便是《山海經》記載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後有專文論及)

《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的“三苗國在赤水東”。古赤水今夫夷水的東面就是全州的宜鄉、長鄉、萬鄉、升鄉即今鹹水、紹水、才灣、龍水、大西江、文橋、廟頭、黃沙河一帶。此記載說明全州在上古時期屬于三苗國。

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三苗國南部的文山

又《戰國策》雲:“昔者,三苗之居,……文山在其南。”此文山地望在全州,《全州志》輿地有記。清代嘉慶《全州志》卷之一·輿地載:“文山在升鄉界,去城四十裡。”“今考洮水出山屋源,在文山上。”《全州志》卷之一·輿地(第18頁)載:“洮水在城北三十裡,發升鄉山屋源,有二源,左出靈源寨萬鄉界上,右出風王殿嶺。……經文山下,……傍會湘水。”此文山就在全州青瑤峒的東面,是指大西江、龍水、全州鎮與文橋、廟頭、黃沙河、永歲等鄉鎮之間的大山脈。

以上“三苗國在赤水東”和“三苗之居,……文山在其南”的記載,說明三苗國的南界在夫夷水與文山之間的今全州境内的湘江以西的越城嶺山脈的東支主幹即全州西北的山嶺,也就是湘江源和資水源的流域的全州一帶(含全州舊時西延地區的今資源縣地)。此為戰前堯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蠻集團的南界。

随着中原部落聯盟堯舜禹聯盟的對三苗部落多次征伐,戰敗後的三苗被迫退縮到三苗國的南界全州的山區一帶。

舜帝為了教化和收服反叛失敗後逃亡到南方地區的三苗部落。于是舜帝南巡,親自前往“三苗”居住地,懷柔德服,最後舜帝以德感化了三苗。但舜帝不幸在蒼梧之野駕崩了。

舜帝崩葬的“蒼梧之野”在哪裡?

最早記載舜帝駕崩地在“蒼梧之野”的文獻是先秦史籍《山海經》和先秦至秦代時期的官方史籍《尚書》。

我們來看看《山海經》對“蒼梧之野”的定位。卷十五《大荒南經》記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這是說舜帝葬地的蒼梧之野在赤水今夫夷水的東面。《尚書》是孔子編訂的,他曾指出舜帝的葬所。他在回答宰我的提問時說:“舜之少也,惡悴勞苦,二十以孝聞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蒼梧之野。”從《山海經》和《尚書》對舜帝崩葬地的記載可以看出,舜帝不僅崩于蒼梧之野,也葬于蒼梧之野,而且這個舜帝葬地的蒼梧之野是在赤水的東面。

上文中,我們已經知道古赤水是今廣西全州舊時西延地區(今資源縣地)的資水上源夫夷水,這條夫夷水的東面就是全州西北山地的宜鄉、長鄉、萬鄉、升鄉即今鹹水、紹水、才灣、龍水、大西江、文橋、廟頭、黃沙河一帶。

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全州西北山地有九疑山

《全州志》記載了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的曆史,也記載了在全州的西北山嶺有舜帝葬地九疑山,而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又在古赤水今夫夷水的東面。

舜帝駕崩于蒼梧之野的全州

赤水之東,蒼梧之野,舜之所葬

由此可見,舜帝南巡到達三苗國的南界與舜帝駕崩的蒼梧之野是指同一個地方,也就是說舜帝南巡崩葬地在古赤水今夫夷水東面的全州一帶。

今全州的青瑤峒境内還留下了零陵屋的故事傳說。零陵屋是以舜陵“零陵”命名的地名。相傳舜帝南巡時駕崩在這一帶,按先秦風俗儀式要進行招魂:“使人升屋北面,招呼死者之魂,令還複體中”(《禮記·曲禮下》)。朱熹也說:“古者人死,則使人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臯,某複’,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屍”。為讓舜帝魂還複體,便在此舜帝駕崩之地,建造起專為舜帝招魂的房屋。零陵屋地名也是以而冠以舜陵“零陵”之名,在民間叫成了零陵屋。這個零陵屋當是祭祀舜帝的舜廟雛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