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春林
在中國近代史上,軍閥們創辦了不少流派,但大多沒有落下帷幕,因為軍閥執政大半的時間并不長。而東北大學,長期以來一直得到軍閥首領張作铉和兒子張學良的支援,學校的飛速發展更加多元化。部門的支援和染色使學校的門色和區域理念非常強大,成為學校發展初期的又一基調。
918事件後,東北大學随張學良在東北的當地部隊流亡到北平,在此期間遭受流放、"流放"情況和身份認同的東北大學對救援和黨的活動極為熱情,并因政治觀點分歧而轉移。抗日戰争期間,遷往四川省的東北大學"東北收複"号召力和地域觀念,依然十分沉重,與當時中共校園的鬥争糾纏不清。
戰後共産主義内戰期間,東北大學陷入動蕩,深入參與學生運動,最終在北平解放後被中國共産黨接受。校長或代理人、區域觀念、學習方式的演變和黨的力量共同影響着東北大學的發展,東大的發展軌迹就是這些因素結合的結果。

《地理與使命:中華民國東北大學的成立與流亡》,作者:王春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委托人或代理人
從1923年成立到1949年被中國共産黨接管,東北大學經曆了軍閥時期、東北時期、抗日戰争和中國共産黨内戰時期,東北學者對東北建設的主題作出了積極回應, 抗日戰争等等。東大的第一位畢業生、前任老師蒼寶忠一方面感歎"學校的運氣坎坷",另一方面又說這是"老百姓不作為"的結果。
從1923年到1949年的27年間,東北大學經曆了王永江、劉尚清、張學良、餘啟芳、劉樹勳五任校長和六位校長代理(見下表)。大多數特工出現在軍閥和張學良時期。其中,僅在1928-1937年,張學良龍學校,他就任命了劉鳳柱、甯恩成、王竹然、周惠文等4人為該校代理,平均任期為兩年半。
這對一所大學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時任教育部長的王世傑在日記中指出:"教育因為長期工作,開始相當有效,而我國作為中央或地方教育□,往往□□走,提高教育成效不易的原因之一。"
資料來源:王振謙、邱勤、蔣克福,《東北大學史》;
在王永江和劉尚清時期,兩人分别通過特工吳家祥和馮光敏掌握了校務。這使得東北大學在軍閥時期的軍閥系一直被貼上了強"軍閥教育"的烙印。官院氣氛的熏陶,使學校趨于敲門,部門内奉天與吉林的沖突充分彰顯。張學良在大學的時間與他的前任有些不同,但他的大學哲學仍然狹窄。張學良的長學曆,将"軍閥教育"的特點發揮到了極緻。一方面,東北大學在918事件前發展迅速,另一方面,東北大學的從業人員在此期間流動性很強。這凸顯了新興大學的吸引力及其發展瓶頸。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應該是"軍閥教育"屬性。
9月18日事件後,東北流亡北平大學在環境、經費和教師方面都大為惡化。然而,張學良和他的代理人主持了學校事務,仍然由教育部違約。甯恩成、王卓然、周惠文三人都是東北人,在張學良的指令下管理學校,其實是張的職員。
雖然東北大學是一所國立大學,而且很早就被教育部備案規劃,但東北大學仍然相當大地被地方勢力所擁有。當時,學校雖然在經費方面呈現出國有化的傾向,但大多數師生還是把張學良當成領頭羊。是以,在"流亡教育"的表象下,東北大學在方部時期仍延續着"軍閥教育"的一些特點。但流亡的形勢嚴重削弱了這種"軍閥教育"的基礎,學生的思想多樣化。後西安國家改組是教育部上司的一場清除學校"軍閥教育"的戰鬥。
根據1934年《第一華文教育年鑒》,在國家和文化部獨立高校、高校和學院院長中,暨南大學和其他四個财政部設立的學校的校長沒有教育背景記錄,中山大學校長于璐畢業于專業學校, 他們都有出國留學的背景。
在21位校長或院長中,9位擁有博士學位,3位擁有碩士學位,2位在名牌大學有研究經驗,其餘擁有大學或學院學位。在12所省級獨立高校的校長和院長中,有學習經驗的學生10人,具有大學學曆的人10人(法國學生1人),隻有張學良畢業于東三省陸軍講堂。從校長的教育背景來看,張學良明顯落後于省立大學校長,更不用說國立大學了。
在張學良執政東北時期,東大的發展宗旨是"學習高水準學術,培養專業人才,順應社會需要,謀求文化發展"。918事件後,張學良将東北大學視為"東北流亡部隊"返鄉的人才培養機構,是東北軍以外最重要的群體。張學良的大學理念顯然是要把東北大學變成一所服務于東北地方勢力的"地方"大學。
西安事變後,東北大學進入了齊芳主持學校的時期。雖然他與東北地方勢力關系密切,但更傾向于國家政府。在抗日戰争期間,他為東北大學的恢複、發展甚至複員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從奇方的個人教育背景來看,他比張學良等人更适合擔任東北大學校長一職。國家改組後,于啟芳隻對教育部負責,對學校事務有完整的管理,他的大學理念可以更好地付諸實踐。
國立東北大學校長的聘用證書
是以,在齊方時期,東北大學在教學環境、師資水準和學術成績上都有了穩步提高。東北大學的風力與北平時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其學術地位達到了流亡的最高水準,抗日戰争勝利前的學生人數已達到近千人。但在地區觀點強烈的東北流亡者中,很多人并不認同《奇方的付出》。在普通學生眼中,"校長龔啟芳是在美國留學的老學生,但不是張學良,與教育部關系密切。相反,高鑼和龔做出了更強色的決心:"餘啟芳打算吸引東北學生作為自己的後盾,是以學生......采取"寬容"政策。"
劉樹勳是繼于啟芳之後即将上任的校長,在南北戰争最激烈的時候深受東北大學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劉樹勳隻能努力維持學校的運作,别無他法。
區域概念的成長
姜永靜曾指出:"中國自晚清以來一直在衰落,'地方主義'随着地方勢力的興起而興起。從表面上看,民族團結的障礙,其實是不是人為的、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地方主義"對民族的複興、政治的民主、國家的統一等等都有積極的影響。江繼續指出:"所謂愛農村愛國,推動自己和人民,這是中國傳統的精神。"
江澤民的論述反映了社會各界對地方主義的批評,指出了地方主義的合理性和積極性。事實上,地方主義在中國各地确實根深蒂固,在現代民族主義思想中,雖然退卻,但仍然保持着頑強的生命力。民國時期,地方與中央政府或國家的沖突從未停止,但地方主義似乎在時代變遷下發生了變化,地方主義對内外問題的反應不如民族主義的号召力和影響力,但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以東方學院的學生為例,他們自發地對國家困難做出反應,雖然效用有限,但大多符合民族主義的方向。
東北是民國時期具有較強區域觀念的地區,東北大學是由當地部隊組建的方氏系,雖然有幾段路,但仍然充滿了濃厚的區域觀念。《東北大學史》曾指出:"東方大學和東北大學的命運是一樣的。"1931年9月18日的事件,對東北地方部隊和東北人民造成了沉重打擊,在随後的'東北流亡軍'中,東北大學成為了一個備受期待的團體。
金瑜曾寫過東北精神:"東北人民的使命就是東北大學的使命,東北大學的校長、學生,不管是不是東北人,都應該對東北大學使命的完成負責。雖然東北的土地已經淪陷,東北精神依然存在,但東北人物的未來應該由東北大學來做,研究東北問題的學者也應該來自東北大學。所謂抗日戰争的創立,所謂歸還土地,是東北大學完成使命的條件,可以從這一點開始努力,而且始終堅持不懈,然後靠東北的精神來引起整個中國的精神,即東北大學的精神所依附的愚昧理論。"可以看出,東北大學展現了'東北流放軍'和東北人民回歸家園的使命和期望,進而得到了村民和國家政府的重視,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從沈陽搬到四川省三台市的國立東北大學全體教職員工在學校門前合影留念
流亡後,東北大學仍然充滿地域觀念,但自願返國與人民要求的抗日要求相當相容。是以,從1931年到1945年,以東北大學為陣地,地方部隊不僅肩負着收複失地的使命,而且頑強地與國家政府的權力進行了博弈。從1931年到1937年,鬥争是主要焦點,從1937年到1945年,它主要是關于合作的。從1946年到1949年,東北大學複員沈陽,但區域概念似乎重新擴大。中華民國東北大學區域觀念的轉變表明,雖然地方實力在下降,但區域觀念卻深埋骨髓。雖然在東北大學出現時逐漸被納入教育部管轄範圍,國家權力在地方勢力中原有的團體得到了加強,但也不得不與地方勢力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國家權力的擴充必須需要地方力量的合作,區域概念可以保留或改變。
在918事件之前,東北大學在系内地方勢力的羽翼下成立和發展,系内的省級糾葛和政治文化被投射到大學中。當時東北完全處于張學良父子張作宣為首的地方勢力統治之下,"支援控制"的模式似乎是地方勢力在高等教育建設中的正确含義。這是東北省民族觀念發展的自然結果。
另一方面,中國共産黨的兩黨力量在東北地區顯然仍處于弱勢地位,對東方大學影響不大,國民政府的法令很少能到達東北地區。是以,這也是東北地區概念最鮮明的時期。從1931年到1937年,北平流亡的東方大學處于"東北流亡勢力"與國民政府的潛在競争之中,另一方面,中國共産黨也在學校師生中發展了自己的實力,影響了學校的作風和教學。
是以,東北大學改組本質上是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間的沖突,而中共勢力也參與了其發展考慮,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從1938年到1946年,東北大學的區域概念,即移動了三個車站,似乎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地方關懷。這一時期,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更加緩和,而中國共産黨與國民黨各派學生組織的鬥争日趨激烈,糾纏着省級民族沖突。中共内戰期間,雖然東北學生七五計劃事件中的地區概念比較激進,但在東北内戰嚴重、權力弱小的情況下,隻能提出一些道義主張,最後勉強接受了中央政府的措施。
918事件前,東北大學絕大多數學生是奉天(遼甯)族,而在關甯流亡後的東北大學學生中,遼甯學生始終占絕對多數,但抗日戰争後期除外。這反映了東北(乃至全國)奉天和随後遼甯的繁榮和先進性,奉天軍閥的名字也不是憑空而來的。這種現象在東北軍中也很普遍,以東北軍105師為例,"因為他們的部落封建思想很深,是以既然連長以上官佐就不是遼甯人了。
這種奉天遼兩國的"第一省"或優越感,不僅是一直存在的不平衡現象,而且通過地方力量和國家支援來維護其合法性。東北和四川學生之間的成長和糾葛是抗日戰争期間出現的特殊問題。此時,省級公民身份問題背後是地區觀念、黨派糾葛、抗日戰争的未來等諸多問題。最終,教育部隻能在地區觀念與抗日戰争的未來之間取得平衡,東北複員後立即解決了這個問題。
東北大學辦公樓
學習方式的演變
918事件前,東北大學不顧當地勢力的制約,仍形成了勤奮腳踏實地的學習作風。學校也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流亡中惡劣的内外環境使學生難以安心閱讀,反而對拯救地圖生存的政治活動和遊擊隊組織産生了熱情,進而發展成為北平學校運動的中心之一。這種轉變有全國各界抗日救援運動的影響,有東北流亡勢力尋求回國的内在動力,有平津地區學校運動組織和黨活動的外部吸引力。東北大學流亡後學習風格的根本變化,反映了東北流亡學生對"國家破碎的家庭和流亡習俗"的深表痛苦,以及他們抵制日本救贖和傳回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筆者認為,東北大學流亡後,存在着明顯的"内化"傾向。東北大學與"東北流亡軍"、關内其他大學、國家政府、地方社會和人民的密切聯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東北大學逐漸融入廣安的高等教育氛圍,其學習風格、日常生活、黨活動等都深受影響。上述現象,筆者不能稱之為"内化"。東北大學的内化,代表了整個東北地方勢力向國民政府靠攏的趨勢,展現了國家的進一步團結和鞏固。
比較東北大學進入通關前與冠内大學(可以平津地區為例)的差異,可以更好地體會到東北大學入境後"内化"的趨勢。這種傾向是民族國家建設的表現,以"内化"命名,可以直接具體地反映東北地方力量對國家政府的整合和互動。此後,東北大學的學習風格與金奈大學大緻一緻,這可能表明東北大學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國内大學發展的整體環境。
"東北流放軍"的救贖、宣傳和影響對關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而這群人的現實,也是人民群衆群衆抗危救運動意識的動力。同時,"東北流放軍"主觀上試圖保持地方的相對獨立性,但客觀上依靠中央政府。東北地方勢力的局部性被外力削弱,進而強化了國家統一的趨勢。"東北流放軍"的活動與國民政府關系密切,加強了這支地方勢力對國家的承認程度,無形中成為中華民國民族統一運動的一部分。
北平時期,東北大學密切關注中日關系的發展趨勢。在緊張的中日關系、學習和發展形勢下,東北大學隻能努力保持,學校規模略有恢複。然而,在華北嚴峻的政治環境下,東北大學很難實作正常發展。在四川内部搬遷初期,東北大學遠非北平,學校的中心,當地的學校意識也有所減弱,教學環境相對穩定。東北大學再次恢複了勤奮務實的學習作風。然而,由于學校中共組織的發展和反對,來自四川和東北各省的師生沖突逐漸顯現,校園環境再次惡化。在此期間,東北大學的校園環境與金井大學的校園環境相似。當時,中共學生組織在大學裡有一些優勢,為戰後第二戰線的作用奠定了基礎。
沈陽複員後,校園環境延續了抗日戰争後期的氣氛,再加上中共内戰的影響,學生很難自如地學習。這場全國性的動蕩使整個大學教育陷入動蕩。共産主義政權的建立,對于即将倒閉的大學來說,也是一件好事。這意味着結束戰後的内部和外部動蕩,使教育重回正軌。
在學習方式演變的同時,東大也從原來被稱為"野雞大學"發展成為東北地區最高的大學。"展覽學校曆史,聘請了多少名名紳士,有多少有用的學生,對國家人民和當地社會,直接間接地,不是沒有一些貢獻和好處。"
黨的力量增長
918事件前,東北大學完全處于東北地方勢力的控制之下,校園内的共産黨組織仍處于秘密活動的階段。1929年和1931年的兩種學派風向表明,祁方等國民黨背景師生的權力和影響力得到了加強,但不能動搖地方和學校當局的權威。
在北平流亡期間,張學良在東北的地方勢力在華北仍有一些實力,國民政府也有一些優勢,使東北大學得以維持在當地軍隊的羽翼之下。但當時,地方勢力放松了對東北大學、國民黨、中國共産黨等黨派滲透的控制,使東北大學呈現出一定的離心傾向。這在"十二九"運動和西安事件之前和之後尤為明顯。在此期間,東北大學當局難以控制學生。在此期間,東北大學形成了依附于東北地方勢力的局面,也為國民政府、中國共産黨等勢力或政黨拉攏的局面。
西安事變後,東北大學改組為國立大學,東北地方勢力基本撤出校校。在内部移民之初,國民黨組織在東北大學處于強勢地位,而中國共産黨的力量較弱,大學的"國家"概念得到了推廣。随着中共部隊在國家統一區的發展,中共學生組織在東大逐漸發展起來,而國民黨在大學組織則形成了中共部與三團等派别的對立。伴随着國家政府的腐敗等問題,普通學生的"黨國"概念似乎也有所下降。當我們獲勝時,"我們都很痛苦,主要是對國民黨的腐敗統治感到不滿。我看過趙超賢同志的《延安一月》,我認為中國的希望是存在的。雖然生活很艱難,但凡是生産自助、官兵平等、上上下下都對我很有吸引力。
東北大學的當局削弱了對學校的控制。在此期間,東北經曆了從國民政府的強力控制到學校兩黨制學生組織之間的對抗。與此同時,"東北流放勢力"扮演的長老、鄉鎮聖賢等角色,對學校的影響也越來越小。
抗日戰争和沈陽複員後,學校的生态迅速惡化。這使得學校的複員和學校的運作變得困難,校長的複員更有可能是中國共産黨和其他反共勢力的結果。但在内戰的背景下,學校兩黨學生組織的鬥争變得更加激烈,學校當局對學校事務的控制被削弱。七五戰争結束後,南京政府撤退,東北地方勢力反應激烈,中共學生組織也積極參與其中。與中國共産黨的軍事勝利相對應,東北大學為中國共産黨接收了它,東北的地方力量向新政權邁進。
在東北大學的發展中,黨的力量顯示出較強的寄生能力。從1923年到1949年,東北大學的經驗反映了東北地區地方力量的衰落。在此期間,中央政府呈現出向局部地區擴張和擴張的趨勢,而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越來越嚴厲,中國共産黨的力量逐漸壯大和發展。1931年9月18日的事件,使得東北地方部隊深入戰鬥,淪為流亡軍,在應對國家災難的過程中,這支部隊逐漸融入國内,其自身的區域觀念相對削弱。
另一方面,在與國民黨的鬥争中,地方勢力已成為國民黨發展的溫床和土壤。在這種力量的互相作用下,東北的地方力量日益減少。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侵略直接打擊了東北的地方勢力,國民黨勢利地加強了對這支"流亡勢力"的控制,中國共産黨也從中汲取了能量。到中國共産黨勝利後的決戰時,東北的地方力量已經被邊緣化,當中國共産黨建立新的中國政權時,東北地區已成為一個堅實的解放區。面對内憂慮和外憂慮,東北地方勢力無力阻止自己的衰落,而國民黨和共産黨則扮演着推動者的角色。
本文選自《地理與使命:中華民國東北大學的成立與流亡》(王春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1月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的《結論》欄目出版。
摘自吳鑫
編輯:于亞琴
校對于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