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刷了《中國餐館》,我對美食背後的人進行了解讀

作者:歲月吻過臉頰

有一種東西它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别人的拱手相讓,需要在自己的人生經曆中去采撷,它可以幫助世人打開向上通道,答案有很多,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答案,在我看來,這樣東西或許是雄心、勇敢、果斷、勤奮等,今天要寫的故事主人公們似乎都有這些标簽,他們用堅毅、頑強、從容、不屈的姿态書寫人生答卷。

看完由演員吳剛解說的《中國餐館》紀錄片,不論是解說者本人,還是紀錄片每集餐館的老闆,亦或是與餐館經營有交集的海外人士,他們的故事都讓我的心緒起了波瀾,讓我有要用文字紀錄這段心理路程的想法。

做好自己,認可是别人的事。

先說說該片的解說吳剛,這位經常活躍在話劇舞台的演員涉足的表演領域廣泛:廣播劇、獨幕喜劇、電影、電視,傳聞是他的妻子向劇組力薦他飾演“達康書記”這個角色,因參演《人民的名義》而被大衆熟知,從公衆知曉度來說他屬于大器晚成型演員,但從他個人來說,演技一直線上,幾乎參演了人藝的知名劇,演戲一直用心,電影和電視劇都有邀約。

如今跨界到參與紀錄片的制作,堪稱業務多面手,這部紀錄片首播時間是去年11月,吳剛性格中沉穩的特性得到驗證,不慌不忙,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向前。

在娛樂圈,但凡有了熱度,趁着熱度活躍在各類節目中,這類人大而有之。

吳剛并沒有透支自己的才華和精力,對名利有着清晰的認定,是以也就不難了解在47歲這年,憑借電影《鐵人》中王進喜一角,榮獲第27屆金雞獎的“最佳男演員”獎。

刷了《中國餐館》,我對美食背後的人進行了解讀

他的獲獎感言:"我知道自己的演技是可以的,我對自己有信心。但是我沒想到能得獎,得獎是意外,但絕不存在爆冷。”

這種發自内心地對自我的認可,才會在接受榮譽的那刻沒有那份惶恐,總有一天榮譽的殿堂會有我的一席,但我并不盼着這一天!

在他鄉風骨傲立

《中國餐館》第四集《南非:傳奇川香樓》中在南非種菜的老李,他經營着兩百多畝的農場,也是川香樓老闆羅毅的供貨商。

老李用英語與客戶核對訂單資訊,解說詞應景地配道操着塑膠英語的老漢。這一集我還特意給家人放了一遍,老李這種開拓精神還是挺能打動人心,這也能解釋我把筆墨給了老李,他所做之事與其年齡疊加就更具說服力。

老李敢闖且不盲目,發現南非蔬菜品種少的商機,一顆菜花的價格比一斤肉還要貴許多,便着手經營農場,成為了南非最大的中國蔬菜商。

對于大多數創業者來說解決市場的痛點,一般都會收獲不錯的業績,程維也是有感于車難打的現狀,從阿裡巴巴離職後創立了滴滴打車公司,雖然也有瑕疵,但總體來說還是改善了打車難的狀況,同時也給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崗位。

在南非開設餐館的羅毅和經營農場的老李,不僅自身找到了謀生的方式,也解決了當地人的生計,他們無疑是當地的友好人士,由此可見民營企業家是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北極圈的童話生活

《中國餐館》第五集《芬蘭:聖誕老人家鄉的中餐館》中老闆主人公是來自湖北的胡亮,在芬蘭北部拉普蘭省的羅瓦涅米——聖誕老人村——開着大中華餐館,大學畢業後獨闖芬蘭,他把麻辣小龍蝦、熱幹面和鴛鴦火鍋帶給北極圈的拉普蘭人。

胡亮不僅勤勞能幹,做的飲食深受當地人歡迎,還得到當地女孩妮娜的認可,在這裡收獲了愛情和事業。

2007年21歲大學畢業後,胡亮隻身一人從武漢來到芬蘭,沒有餐飲背景的他,從洗碗工做起,逐漸經營起自己的餐館,完全靠一股闖勁在陌生的國度紮根。

夜幕下,忙完一天的工作,很多時候最後一個離開餐廳的胡亮會驅車來到北極圈,在河邊生起篝火,寒冷處烈火燃燒,溫暖了身體也點燃了想家的鄉愁。

一個人安靜地坐着,思緒飄遠,沉浸在家鄉的回憶中,現實與思念交織,遊離在他鄉與故鄉的思潮中,刺骨的寒風襲來,從故鄉的幻境中抽離出來,擡頭望見偶爾出現的北極光,美好的風景牽引着這位在外的遊子繼續前行… …

在中秋節的家宴上胡亮與妻子舉杯而飲,這位獨具慧眼的姑娘為自己挑選了一位東方男性,兩人一起步入跨國婚姻,雖有語言、風俗和飲食等障礙,但他們卻相敬如賓,和而不同,是為大同。

刷了《中國餐館》,我對美食背後的人進行了解讀

左手是事業,右手是家庭,事業和家庭完美結合,胡亮也完全融入當地人的休閑生活方式,周末攜家人到戶外采摘漿果,享受郊野的樂趣,山野食材豐富了味蕾,家庭和睦的氛圍也散發着迷人的芬芳彌漫在山林間。

勵志哥的故事

《中國餐館》第二集《 坦尚尼亞:援非華人的中國食堂》與中國餐館有業務往來的豬肉商販奧納,他是《中國餐館》欄目組唯一一位得到鏡頭最多的外籍人士,他育有四子,每生個孩子,就會為孩子買塊地,他的人生特别勵志,在華人圈人稱“勵志哥”。

從農村來到城市謀生,幹過建築工、送貨工,幾乎什麼活都幹過,經過打拼,漸漸有了積累,花了兩年時間自建了花園式房子,通過勤勞的雙手為家人創造了好的生活條件。

他的故事重新整理了我對外國人的認知,勤勞、勇敢、樸實的特質——從底層奮鬥起來的人生經曆——像極了那些開餐館的中國人,對家庭的付出成為奧納與中國餐館經營者們的情感紐帶,中坦之間的友誼在民間延伸。

刷了《中國餐館》,我對美食背後的人進行了解讀

寫在最後

民以食為天,從食材生産到餐桌佳肴的每個環節都有人參與,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餐館》的鏡頭不僅給了餐飲勞動者,還給了提供食材的供應者。

這部紀錄片不僅講國人在他鄉續寫美食的故事,還講中國節日(中秋節、國慶節)、中國文化(太極拳、旗袍)、國人與外籍人士的深厚友誼,該片有美食的氣息,還有人情味的植入,一切都悄然發生,觀看者并不排斥這樣的手筆。

《中國餐館》每一集的國度不同,創業者們身上有雄心、勇敢、果斷、勤奮這些特質,比如名揚斐濟的渤海海鮮餐館的經營者嶽修建,一周内決定去坦尚尼亞經營餐館的于連生夫婦,在浪漫之都的巴黎開設餐館的黃慧芬,限于篇幅還有些人生故事未能在文章呈現,這是一部适合細品的節目,如果你願意。

最後以欄目組的總結語收尾:四個月,飛越五大州,抵達十大國度… …不管在世界哪個角落,總能找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千裡之外的異國他鄉,守護着家的味道,守護着赤子的思念,這就是中國餐館。

文章首發個人微信公衆号“歲月吻過臉頰”,寫于2020.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