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刷了《中国餐馆》,我对美食背后的人进行了解读

作者:岁月吻过脸颊

有一种东西它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别人的拱手相让,需要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去采撷,它可以帮助世人打开向上通道,答案有很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在我看来,这样东西或许是雄心、勇敢、果断、勤奋等,今天要写的故事主人公们似乎都有这些标签,他们用坚毅、顽强、从容、不屈的姿态书写人生答卷。

看完由演员吴刚解说的《中国餐馆》纪录片,不论是解说者本人,还是纪录片每集餐馆的老板,亦或是与餐馆经营有交集的海外人士,他们的故事都让我的心绪起了波澜,让我有要用文字纪录这段心理路程的想法。

做好自己,认可是别人的事。

先说说该片的解说吴刚,这位经常活跃在话剧舞台的演员涉足的表演领域广泛:广播剧、小品、电影、电视,传闻是他的妻子向剧组力荐他饰演“达康书记”这个角色,因参演《人民的名义》而被大众熟知,从公众知晓度来说他属于大器晚成型演员,但从他个人来说,演技一直在线,几乎参演了人艺的知名剧,演戏一直用心,电影和电视剧都有邀约。

如今跨界到参与纪录片的制作,堪称业务多面手,这部纪录片首播时间是去年11月,吴刚性格中沉稳的特性得到验证,不慌不忙,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向前。

在娱乐圈,但凡有了热度,趁着热度活跃在各类节目中,这类人大而有之。

吴刚并没有透支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对名利有着清晰的认定,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在47岁这年,凭借电影《铁人》中王进喜一角,荣获第27届金鸡奖的“最佳男演员”奖。

刷了《中国餐馆》,我对美食背后的人进行了解读

他的获奖感言:"我知道自己的演技是可以的,我对自己有信心。但是我没想到能得奖,得奖是意外,但绝不存在爆冷。”

这种发自内心地对自我的认可,才会在接受荣誉的那刻没有那份惶恐,总有一天荣誉的殿堂会有我的一席,但我并不盼着这一天!

在他乡风骨傲立

《中国餐馆》第四集《南非:传奇川香楼》中在南非种菜的老李,他经营着两百多亩的农场,也是川香楼老板罗毅的供货商。

老李用英语与客户核对订单信息,解说词应景地配道操着塑料英语的老汉。这一集我还特意给家人放了一遍,老李这种开拓精神还是挺能打动人心,这也能解释我把笔墨给了老李,他所做之事与其年龄叠加就更具说服力。

老李敢闯且不盲目,发现南非蔬菜品种少的商机,一颗菜花的价格比一斤肉还要贵许多,便着手经营农场,成为了南非最大的中国蔬菜商。

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解决市场的痛点,一般都会收获不错的业绩,程维也是有感于车难打的现状,从阿里巴巴离职后创立了滴滴打车公司,虽然也有瑕疵,但总体来说还是改善了打车难的状况,同时也给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在南非开设餐馆的罗毅和经营农场的老李,不仅自身找到了谋生的方式,也解决了当地人的生计,他们无疑是当地的友好人士,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北极圈的童话生活

《中国餐馆》第五集《芬兰:圣诞老人家乡的中餐馆》中老板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的胡亮,在芬兰北部拉普兰省的罗瓦涅米——圣诞老人村——开着大中华餐馆,大学毕业后独闯芬兰,他把麻辣小龙虾、热干面和鸳鸯火锅带给北极圈的拉普兰人。

胡亮不仅勤劳能干,做的饮食深受当地人欢迎,还得到当地女孩妮娜的认可,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和事业。

2007年21岁大学毕业后,胡亮只身一人从武汉来到芬兰,没有餐饮背景的他,从洗碗工做起,逐渐经营起自己的餐馆,完全靠一股闯劲在陌生的国度扎根。

夜幕下,忙完一天的工作,很多时候最后一个离开餐厅的胡亮会驱车来到北极圈,在河边生起篝火,寒冷处烈火燃烧,温暖了身体也点燃了想家的乡愁。

一个人安静地坐着,思绪飘远,沉浸在家乡的回忆中,现实与思念交织,游离在他乡与故乡的思潮中,刺骨的寒风袭来,从故乡的幻境中抽离出来,抬头望见偶尔出现的北极光,美好的风景牵引着这位在外的游子继续前行… …

在中秋节的家宴上胡亮与妻子举杯而饮,这位独具慧眼的姑娘为自己挑选了一位东方男性,两人一起步入跨国婚姻,虽有语言、风俗和饮食等障碍,但他们却相敬如宾,和而不同,是为大同。

刷了《中国餐馆》,我对美食背后的人进行了解读

左手是事业,右手是家庭,事业和家庭完美结合,胡亮也完全融入当地人的休闲生活方式,周末携家人到户外采摘浆果,享受郊野的乐趣,山野食材丰富了味蕾,家庭和睦的氛围也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弥漫在山林间。

励志哥的故事

《中国餐馆》第二集《 坦桑尼亚:援非华人的中国食堂》与中国餐馆有业务往来的猪肉商贩奥纳,他是《中国餐馆》栏目组唯一一位得到镜头最多的外籍人士,他育有四子,每生个孩子,就会为孩子买块地,他的人生特别励志,在华人圈人称“励志哥”。

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干过建筑工、送货工,几乎什么活都干过,经过打拼,渐渐有了积累,花了两年时间自建了花园式房子,通过勤劳的双手为家人创造了好的生活条件。

他的故事刷新了我对外国人的认知,勤劳、勇敢、朴实的特质——从底层奋斗起来的人生经历——像极了那些开餐馆的中国人,对家庭的付出成为奥纳与中国餐馆经营者们的情感纽带,中坦之间的友谊在民间延伸。

刷了《中国餐馆》,我对美食背后的人进行了解读

写在最后

民以食为天,从食材生产到餐桌佳肴的每个环节都有人参与,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餐馆》的镜头不仅给了餐饮劳动者,还给了提供食材的供应者。

这部纪录片不仅讲国人在他乡续写美食的故事,还讲中国节日(中秋节、国庆节)、中国文化(太极拳、旗袍)、国人与外籍人士的深厚友谊,该片有美食的气息,还有人情味的植入,一切都悄然发生,观看者并不排斥这样的手笔。

《中国餐馆》每一集的国度不同,创业者们身上有雄心、勇敢、果断、勤奋这些特质,比如名扬斐济的渤海海鲜餐馆的经营者岳修建,一周内决定去坦桑尼亚经营餐馆的于连生夫妇,在浪漫之都的巴黎开设餐馆的黄慧芬,限于篇幅还有些人生故事未能在文章呈现,这是一部适合细品的节目,如果你愿意。

最后以栏目组的总结语收尾:四个月,飞越五大州,抵达十大国度… …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总能找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守护着家的味道,守护着赤子的思念,这就是中国餐馆。

文章首发个人微信公众号“岁月吻过脸颊”,写于2020.8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