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導演挨罵,影評人互撕,《導演請指教》會讓中國電影變得更好嗎?

作者:翟菜花

騰訊視訊的新綜藝《導演請指教》未經上線就通過陸續官宣嘉賓、預告等形式賺了不少眼球,第一集和加更部分上線後更是話題度十足,在社交媒體上還有類似#導演請指教是吐槽大會吧#的話題引發讨論。但熱鬧的喧嚣與裝裱,也擋不住節目“重話題,輕創作”的打造概念。

從流量角度看,這檔節目話題性十足,稱得上是“破圈”網綜了。但對于普通觀衆來說,除了節目本身的熱鬧與娛樂性,這個綜藝還有哪些特質,真值得持續追看嗎?

《導演請指教》的節目形式并不複雜,所謂“影視導演競技真人秀節目”,是由16位導演在節目中挑選嘉賓演員,創作拍攝影視作品。和所有競技性綜藝一樣,也有四位“導師”的設定;另外,節目中也有從業者、專業影評人和觀衆組成的“鑒影組”可以對作品發表意見。

導演挨罵,影評人互撕,《導演請指教》會讓中國電影變得更好嗎?

簡單來看,節目的人員配置整齊、沒有漏洞。但節目的人員配置給觀衆帶來了不少疑惑點——“制作人”、演員和導演嘉賓,在專業性、知名度等方面參差不齊。導師“制片人”有王晶、方勵、陳祉希和郝蕾,他們所代表的行業職責和各自的過往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服普通觀衆。演員配置上,也有惠英紅、楊千嬅、胡杏兒、薛凱琪,李成儒等知名藝人。但本應是這檔節目核心的導演選角方面,卻讓觀衆們心情複雜。魚龍混雜的導演選角,似乎也能看出節目組在立項之初,就奠定了要做一檔熱熱鬧鬧的話題綜藝或争議綜藝的想法。

導演挨罵,影評人互撕,《導演請指教》會讓中國電影變得更好嗎?

于是,在節目播出後,本該是主角的導演們成為了節目鄙視鍊的底層,站在台上任人批評。暫且不論節目組挑選的導演群體本就能力、經曆參差不齊,互相之間的可比性不大;就以這些“導演”真的需要被“指教”的層面讨論,“導師”和“影評人”等人也決不應以傲慢的姿态淩駕于創作人之上。

甚至,退一萬步講,這檔綜藝連人與人之間基本的尊重都沒有展現,所剩餘的都是針尖對麥芒無意義的紛争了。按「壹條電影」的說法,這就是“榨幹導演,消費電影,迎合大衆”。

在第一集90分鐘左右的節目,記錄兩位導演拍攝過程的内容時長一共不過20分鐘,剩下的時間除了播放電影,就主要是針鋒相對的吵架——制片人、影評人、觀衆、導演之間排列組合互相吵,異常喧嚣。所謂《導演請指教》,不過是用導演和電影做噱頭,主要内容還是某些綜藝最擅長的“互撕”“吵架”。

導演挨罵,影評人互撕,《導演請指教》會讓中國電影變得更好嗎?

影評人更是成為“吵架”“互撕”的中堅力量,除了内部之間因為喜好不同爆發争論,還質問導演、教育觀衆,一些專業、高深的東西脫口而出,但就是不願意用大白話表達出影片的優缺點,也難怪有媒體直接點評其“爹味兒過重”。

導演挨罵,影評人互撕,《導演請指教》會讓中國電影變得更好嗎?

正如澎湃有戲說的:這不是尊重導演、面向觀衆,深入淺出、你來我往的對話,而像是畢業答辯上,導師高高在上的“說教”。

原本綜藝的主要閱聽人本就是“不專業”的普通觀衆,但看完這檔節目,本着想更了解電影産業而來的普通觀衆們可能會悲哀地發現,不僅被各種高高在上的說教“爹”了一把,還被扣了一頂大鍋——“看不懂片子、覺得片子不好是觀衆的問題。”

導演挨罵,影評人互撕,《導演請指教》會讓中國電影變得更好嗎?

在節目介紹中,《導演請指教》意在“節目播出後,讓觀衆對導演這一職業有更為深入的了解,讓優秀的導演得以被看見”。但是,就目前上線的内容而言,優秀的導演還沒看見,倉促而成的短片看見了四個;尊重觀衆的喜好和回報沒看見,牙尖嘴利的“影評人”反倒看見很多。

這難道能讓中國電影變得更好嗎?不,可能這對很多人來說,這檔節目的出現,隻是為一些國産電影爛片頻出提供了一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