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賈平凹的中篇小說《臘月·正月》獲得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這篇小說是我讀的第一部賈平凹的小說。當時我剛上高中,對文學還隻是朦朦胧胧地喜愛。上國小的時候,我就喜愛讀小說,《嶽飛傳》《楊家将》《說唐》《明英烈》等等評書話本小說在玩伴間傳閱。國小畢業那年,暑假,我無意中收聽到路遙的小說廣播劇《人生》,那是我接觸到的第一部當代小說。雖然那時候自己還不明白小說的真正意義,卻被小說反映出的那個時代的人生悲劇所打動。一年後,父親攜全家農轉非到百公裡外的蒲白礦務局礦區。而《臘月·正月》是我第一次閱讀到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有的隻是對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物各自的境遇,人與人、新與舊思想的沖突沖突。這篇小說令我耳目一新,原來小說還可以不需要曲折動人的故事,照樣可以引人入勝地令人看完。過後,我又讀了賈平凹老師的長篇小說《商州》,中篇小說《白朗》《五魁》,小說改編的電影《野山》。
時間很快進入90年代,我放棄上技校,入伍當兵到臨潼。在部隊,我用有限的津貼買了許多書,《戰争與和平》《平凡的世界》《早晨從中午開始》《白鹿原》還有賈平凹老師的《廢都》《白夜》等等小說。那時候,文學“陝軍東征”大有陝西文學就是中國文學的氣勢。看到賈平凹老師的《廢都》後記,《廢都》的創作最初是在銅川耀州的一座水庫上。盛夏,每年都有人下水被淹死的水庫是賈老師祛除溽熱暑氣的遊泳場。冬季,賈老師帶着厚厚的《廢都》初稿從戶縣轉到我的家鄉大荔,一個渭北縣城的北郊,名叫鄧莊的小村落朋友(馬健濤)家裡改稿。而我家祖屋也就在與鄧莊緊連着的鄧營村。後記中,賈老師在農家院落二樓一間房中專心改稿。清晨,青煙袅袅的村巷裡雞鳴狗吠,不斷有小商販的叫賣聲傳進房間。傍晚,朦朦胧胧的霧霭漸漸在渭北大平原上升起,村巷裡狗在叫,鄰家養的雞撲棱棱往樹上飛。每每看到此處,我都會因賈老師曾在大荔創作這部傳世傑作而感到自豪。創作長篇小說《廢都》的日子,是賈平凹老師人生最苦悶的時候。賈老師說這本書是安妥自己靈魂的一部作品。《廢都》出版,一時洛陽紙貴,評論和讀者的贊譽、诋毀塵嚣熾盛,賈老師的生活跌入人生低谷。在一篇文字中,賈平凹老師寫到自己和夫妻辦完離婚手續分手,他推着自行車離去,回頭朝着目送他過橋,隔河相望的曾經的夫妻喊話:“回去,給娃做飯”。那一刻,我們怎能感受不到在社會經濟建設迅疾發展的情形下,一名知識分子面對社會價值更疊,人生茫然,尋找與堅守的生活狀态。縱觀世界文學史,但凡在文學事業有大成就的文學家,往往都是在他們人生處于大苦難的時候,就會有傳世大作品誕生。同樣,但凡在一個時代,一部作品面世引起轟動,最後卻又被禁毀,那麼,過上若幹年,這部作品一定會在經曆時間的曆練後重生,被社會大衆所認同,所禮贊。這樣的作品,一定是有生命力的,能傳之後世永不泯滅的。我們家鄉大荔因為《廢都》名揚中國文學、名揚世界文學。三年兵役期滿,我帶着滿滿兩箱子書回家。在自己青春的歲月裡,我也嘗試着寫了一部中篇、數個短篇小說。參加工作後,我一直默默關注着文學,文學成為我深埋于心底的一個夢想,一個很少示人的秘密。近幾年,賈平凹老師每年都有長篇作品問世。我一直關注着賈平凹老師的文學動态。《懷念狼》《高興》《秦腔》《高老莊》《山本》《帶燈》《古爐》《秦嶺記》《暫坐》以及新近出版的作品《河山傳》。長篇小說《廢都》獲得法國費米娜文學獎、《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暫坐》獲得第二十二屆《當代》文學拉力賽“年度長篇小說總冠軍”。《秦嶺記》是以古小說筆記體創作的長篇小說,獲得2022年人民文學長篇小說獎。我讀過後,感觸很深。《秦嶺記》開篇第一句話,“寫好中國文學的每一個句子”似乎是賈平凹老師對自己專注文學創作半個世紀,對自己如何對待中國文化,如何對待中國文學而給自己作的一個最基本要求。也似乎是在中國文學界提出了一個倡議,尊崇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無斷代的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包容性極強的優秀品質。《秦嶺記》,作家憑借自己生于斯、長于斯,自己的生命與中國的龍脈秦嶺山脈血肉交融,血管裡流淌着的血液與秦嶺戚戚關聯,永遠不會割裂。作家在小說第二節寫道:“中國多山,昆侖為山祖,寄居着天上之神。玉皇、王母、太上、祝融、風姨、雷伯以及百獸精怪,萬花仙子,諸神充滿了,每到春夏秋冬的初日,都要到海裡去沐浴。時海動七天。經過的路為大地之脊,那就是秦嶺。”這活脫脫就是在小說開篇,點明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和昆侖山、秦嶺融彙在一起。作家胸懷大志向,要求自己的每一句話都要對得起中國傳統文化,以寫好中國文學的每一句話的精神,努力探掘中國傳統文化初始的生成狀态,探究中國傳統文化最初最原始面貌。80年代,随着大陸改革開放一步步深入,歐美文學,具有世界最高成就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在國内廣泛推介。那時候,在我們文學藝術領域曾流行這樣一個認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想賈平凹老師寫作《秦嶺記》的初衷,就是以大陸古代小說萌芽時期最簡單,最樸素,最直覺的筆記體形式,借鑒最具有大陸本土化特色的神鬼、傳奇、荒誕、神秘等等表現手法,(都說歐美荒誕派,其實荒誕派的老祖宗就在我們中國)營造出中國傳統文化在遠古鴻蒙初始狀态,與氏族生存,生命繁衍息息關聯、緊密牽撤在一起的混沌模樣,竭力使小說文字籠罩在富于生命煙火氣息、霧氣蒸騰的絪缊情境。一句話,賈平凹老師極具心力要還原中國傳統文化産生存在的最原始、最根本底色。長篇小說《秦嶺記》是賈平凹老師文學創作中的又一具創新,具有高度之作,《秦嶺記》應該是他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代表作。2024年初,賈平凹老師的長篇小說新作《河山傳》獲得2023年《收獲》雜志年度優秀長篇小說獎。我讀小說一直很慢,用了大約一個月,專心閱讀了《河山傳》,感悟頗深。
小說《河山傳》主人公洗河生活在西安城北二百裡外的崖底村。他心性頑劣、不失本真、天禀異象(腳有12趾),長相奇醜,有過目不忘之慧。洗河總闖禍,父親三天不打,就會上房揭瓦。父親在西安打工,意外墜亡。母親為他操勞,病故離世。失去父母的洗河無意中遇到以爆米花為業,走鄉竄村,實則是借機尋訪被拐賣了的女兒的樓生茂。洗河第一次離鄉出走,跟随樓生茂流浪混日子。和樓生茂分别後,洗河帶着爆米花機子回到村裡,又和耍小萬林厮混在一起,總幹些沒名堂惹禍的事。洗河争取到村上照顧,當上護林員。然而他耐不住寂寞,私下把護林工作交給萬林。萬林對護林工作不負責,造成失火,林木燒毀嚴重,洗河害怕承擔責任坐牢,便離家出走來到西安城打工。初到大城市,洗河在勞務市場攬活,撿到一張羅山的名片。羅山的名頭很大,洗河就想跟着羅山闖天下,有心找羅山。小說極富戲劇性地演繹了洗河拉橫幅找到羅山,從此洗河羅山,“河山”相會。本來八竿子打不着的兩個人,從此命運糾結在一起:一個是人前呼風喚雨,八面臨風自在随性的民企老總;一個是心性頑劣,不失本真、鞍前馬後尾随大老闆的跟班馬仔。作家濃筆重墨譜寫一個農民工和一個大老闆相攜二十多年,在社會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河山”二人不失本真,順勢應變,榮辱與共,“相映有趣”的現實生活經曆。然而,繁華掠影,雲煙具散,隻留下令人慨歎唏噓的命運結局。小說結尾,開有煤礦、酒廠、印刷廠、酒店、房地産生意的羅山意外被跳樓自殺的女子砸中身亡。洗河因管理羅山在秦嶺山中所建别墅,和羅山雇來給父親當保姆的梅青日久生情,結婚,生有一女鴿子。最終,鴿子出落成模特,嫁給從加拿大陪母親回國,繼承了父親羅山事業的羅洋。洗河、羅山最終成為一家人。賈平凹老師以小人物洗河,大老闆羅山的不同生活境遇,反映大陸(兩個主人公的名字組成“河山”)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生活、人們思想意識的變遷。作家運用爐火純青的語言,娓娓道來。不顯山,不漏水,在不摻雜個人感情傾向的語言情境裡,對社會現實生活中,人們行為的美與醜,善與惡,讓讀者自己體察與評判。在平淡的生活瑣碎叙事中,令讀者感悟當代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人性。《河山傳》不失為賈平凹老師筆耕不辍,又創作出一部故事情節诙諧有趣,反映大陸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真實的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
楊荔佳,陝西省大荔縣人,渭南市作家協會會員,大荔縣作家協會理事。《魯茅文學》公衆号編委。有小說、散文、詩歌、評論在雜志、報刊刊登。(本文來源于魯茅文學)
【清風陝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