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1931年魯迅、許廣平與周海嬰在上海時合影

1982年的一天,魯迅之子周海嬰在家中接到了女兒周甯從日本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告訴他:

“正在日本留學的大哥周令飛,突然放棄了學業,與來自台灣的一名張姓女孩兒成婚,并當中宣稱此舉是為了愛情。”

周海嬰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宛如晴天霹靂,他有預感,這件事未來一定會對他造成影響。

果不其然,周令飛的行為給父母惹來了禍患,他的主管上司立即将他叫來,開門見山的對他說:

“你兒子周令飛的事情,你知不知道,這是叛逆行為?政治影響極壞,現在向你宣傳了三條紀律,你必須無條件服從。”

一、最近一段時間内不允許會見任何記者,尤其是外國記者; 二、要與兒子周令飛劃清界限,斷絕父子關系; 三、暫時不能出國。

事實上令周海嬰想不到的是,影響還遠不僅如此……

對于周海嬰、周令飛父子而言,對他們一生最大的影響,莫過于那個偉大的名字。

魯迅

這個在今天國人看來十分了解,并且是家喻戶曉的名字,尤其是随着近期《覺醒年代》中出現魯迅的形象後。

魯迅這個名字在許多年輕人的心中,刮起了一股旋風。

比較有意思的是,早年間我還接觸到過另外一句在年輕人口中常說的一句話:

“我們都知道魯迅很偉大,但是卻都不去讀他的書。”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1927年魯迅在上海時的照片

魯迅的文章,是需要契合時代背景才能夠了解,它反映的是特定時代背景下,一個文人的風骨,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對我們今天的年輕人依然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是以,魯迅的文章該讀的時候還是要讀。

這裡就不介紹魯迅的偉大,單說他的子孫。

魯迅先生一生隻有一個兒子——周海嬰。

1929年9月,周海嬰出生于上海。

魯迅先生的夫妻許廣平生這個孩子時,一度難産,當醫生問魯迅是保大人還是保孩子時,魯迅毫不猶豫的說:“保大人。”

所幸的是,後來母子平安。

面對這個來之不易的孩子,魯迅傾注了所有的情感,并為孩子取名為“海嬰”,意思是,上海出身的嬰兒。

遺憾的是,魯迅1936年病逝。

他所設想的對孩子的教育模式,未能完全地在周海嬰身上展現。

魯迅去世時,周海嬰年僅8歲。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魯迅先生全家福

盡管如此,周海嬰對父親還是有印象的,他晚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就父親對自己的教育說過這樣一句話:

“父母對我的啟蒙教育是順其自然,從不強迫,不硬逼。”

魯迅曾在遺囑中表示:“希望後代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

周海嬰沒有和父親選擇一樣的道路,而是選擇了無線電技術,據說小時候家裡有一個叫做“積鐵”的玩具,周海嬰時常用這些拼成汽車、火車,拆了裝裝了拆。魯迅從來不幹涉,反而還鼓勵兒子。

隻是随着長大成人,周海嬰發現,自己是生活在父親光環下的。

1952年,周海嬰考上了北大實體系。

本想做個默默無聞的他,卻驚奇地發現,一走出門,大家都會對他指指點點,說這就是魯迅的兒子。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海嬰六個月,一九三0年三月二十七日,上海”。(注:背後扶着周海嬰的是魯迅的手。)

這些行為一度讓周海嬰很是苦惱,他回憶起自己上學時的經曆:

“同學可以打橋牌,跳交誼舞,自己隻要好奇,過去看看,就會有人指指點點,魯迅的兒子不好好讀書,隻知道打牌跳舞。”

很顯然這種無形的壓力,也加注到了下一代身上。

周令飛就是飽受其害的一個。

周海嬰與妻子馬新雲是鄰居,兩人的感情幾乎是順理成章,沒什麼波瀾,本來按照計劃,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周海嬰一度準備到蘇聯去學習,臨走前與妻子完成從訂婚到結婚的全過程。

結果後來蘇聯沒有去成,周海嬰考入輔仁大學讀社會學,而馬新雲則考入北大俄文系,輔仁大學取消後,學生分流,原本準備到清華大學的周海嬰,因為是調幹生的身份,被組織安排到北大讀實體系。

兩人婚後第二年,周令飛出生了。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周海嬰自拍

相比之下,周令飛對祖父的印象就更淡了,畢竟他出身以後魯迅已經去世十多年了,唯一印象深的是奶奶許廣平,為了這個大孫子的身體健康,許廣平還把煙給戒了。

周海嬰自己不願意活在父親的光環下,周令飛同樣也是如此。

不過周令飛身上的反抗精神更強烈一些。

周令飛第一次知道祖父,是在景山學校上課時,老師教了一篇魯迅的文章,大家被要求學習魯迅“怎麼戰鬥,怎麼投匕首”。

果不其然,一放學,一些調皮的學生就喊他“魯迅孫子、魯迅孫子”。

周令飛回憶稱:

“叫得特别順,聽上去就像是用北京話在罵人……”

上學時期,魯迅的課文是要背誦的,每到這個時候,周令飛也會被夥伴擡出來:“又要背你爺爺的課文了。”

老師也時常教導周令飛:“作為魯迅的後代,要時刻注意自己一言一行。”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周海嬰晚年

周令飛覺得,自己每天都要在衆目睽睽之下,接閱聽人人的監督,以前無憂無慮的快樂日子從此不複存在,到哪兒都有人指指點點。

“好像有一萬把紅纓槍正對着你的背。”

相比于父親選擇無線電專業作為自己的事業,周令飛後來的選擇,完全就是為了躲開家庭的影響。

為了逃開一個熟悉的環境,周令飛中學一畢業,就報名參了軍,還在部隊中入了黨,曾在東北高炮某部當兵。

當時的周令飛天真地以為:

“當了兵就沒人認識我了嘛。”

可沒想到事情的發展遠遠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參軍時,周令飛差點被拒之門外,一方面是因為年齡不夠,而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軍代表覺得,他是魯迅的孫子,吃不了苦。

一句話,讓周令飛的心頭燃起了熊熊火焰,于是他故意在周圍人面前掃地、啃窩窩頭,經過一番軟磨硬泡,周令飛順利的參軍入伍。

還沒等他高興,一進部隊,連長的一句話讓他如墜冰窟。

連長當衆指着周令飛告訴大夥:

“周令飛,魯迅的孫子。”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奶奶許廣平與周令飛一歲時合影

即便是時隔多年,周令飛依舊難以忘懷當時的場景:“那一刹那我發現,居然還是逃不掉。”

周令飛晚年時接受采訪,曾講述自己當兵時候的經曆。

新兵連的訓練結束後,周令飛被安排到衛生隊工作,他很不了解,跑去質問上司,上司給他的回答居然是:

“你是魯迅的孫子嘛,魯迅一開始是學醫的,後來棄醫從文,你要完成你祖父未盡之事業。”

周令飛想哭,卻哭不出來,他叛逆的跑到部隊上司那裡大吵了一架:

“我說我是到部隊裡來扛槍打仗的,不是到衛生所給人看病的。”

經過一番争執,周令飛這才從衛生隊改配置設定到警衛排。

結果到了警衛排,又有許多的麻煩事兒生出。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周令飛年輕時

當時部隊裡要寫文章,上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周令飛,周令飛想婉拒,說自己不會寫,周圍的人都很詫異:

“魯迅的孫子,哪能不會寫文章呢?”

沒辦法,周令飛隻好硬着頭皮頂上去,開頭剛寫了兩三行字就寫不下去了,一直熬到半夜兩三點,排長一看他還在寫,過來順手給了他一根煙:“提提神。”

周令飛老實地回答自己不會抽,排長一臉的不可置信:

“怎麼可能,魯迅抽煙……”

不過周令飛後來還是小小的“抗争”了一下,當時文章寫好以後,還需要配圖,師裡隻有一台照相機,誰都不會擺弄,周令飛主動上前說:“我來。”

也因為具備出色的攝影技術,後來周令飛被配置設定到了解放軍畫報社,當了一名攝影記者。

向命運抗争,是周令飛的動力之一。

為了找一個不認識自己的地方,周令飛提出想要出國留學。

雖然這時已經是八十年代初,可出國留學這個字眼在當時還是比較稀罕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随便出國留學。

那個年代出國留學,有兩種辦法,一種公派留學,這一種周令飛不符合條件,另外一種就是自費出國,需要國外有人擔保,本來也是個辦法。

可周令飛還有一重特殊的身份——魯迅的孫子。

讓魯迅孫子去國外讀書,還要外國人擔保,有失國家體面。

最終大家一起想了個折中辦法,就是公派自費。

周令飛很高興,他終于實作了到一個陌生環境的想法,應該就沒人認識自己了吧。

可他忘了一件事,他去的是日本。

魯迅在日本的影響也非常大,甚至文章還被選入過日本課文,尤其是周令飛到了日本以後,不可能不接觸華人圈子,一來二去,魯迅孫子的身份還是會傳開去。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他意外掙脫了束縛。

周令飛在日本結識了來自台灣的女同學張純華,一來二去兩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張純華的父親張進福是個老實本分的商人,在台灣經營着一家百貨公司,之前從來沒有過問政治過。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周令飛與妻子張純華結婚時照片

女兒在日本和一個大陸來的人戀愛,而這個人還是魯迅的孫子,台灣有關部門很快就找上了門,張進福擔心家裡受影響,于是找了個借口将女兒從日本叫了回來。

張純華回來以後,才知道是父母反對她的戀情,故意編了個借口騙他回來,十分生氣,不過生氣的同時,張純華還講究了鬥争政策,她假意順從父母和周令飛斷絕了聯系。

一到日本,張純華就與周令飛恢複了聯系。

更為關鍵的是,兩人經曆了一些波折後,感情不僅沒有淡薄,反而還日漸牢固。

周令飛決心娶張純華,于是不顧一切的飛到了香港,并發表了公開聲明。

事情傳出後,一度引發軒然大波。

首先是社會上的影響,作為魯迅的孫子,周令飛到台灣這件事,本身就有争議,雖然那個特殊年代已經過去,可周令飛還是被打上了“叛逃”的标簽,一時間社會上各種聲音不絕于耳,甚至有人說,張純華實際上就是個“女特務”,專門勾引大陸男子“叛逃”。

另外最重要的是家庭上的影響。

周海嬰深知這件事的影響,于是他緊急報告了組織,當時周海嬰所在的廣電部也覺得這件事情非同小可,于是又立即給外交部和中組部打電話。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周令飛

事情還沒有一個說法,令周海嬰的心情十分焦慮,他下意識地想到了一個人。

在國務院主管僑務工作的廖承志。

或許大多數人不知道,廖家在過去和許廣平的家族有姻親關系。按照輩分,周海嬰要喊廖承志舅舅。

周海嬰當年考大學還是多虧了舅舅,兩家的關系也一直不錯。

當時廖承志正因心髒疾病在北京一家醫院住院,聽周海嬰詳述了事情經過後,他認為周令飛雖然在這件事上有不對之處,可也沒有如何的了不得。

廖承志當時負責僑務事務外,還負責對台聯絡工作,他覺得周令飛既然準備在香港結婚,那作為父母還是應該到香港出席一下婚禮,并與女方的父母一道商量一下兩個子女的婚事。

不過沒想到的是,周令飛放出話說要在香港結婚,其實就是一個空炮彈,他們在香港幾乎沒有停留,就跑到了台灣。

周海嬰一家很快也因為兒子魯莽的舉動而大受影響。

事發前,周海嬰與妻子馬新雲都有正式的工作,周海嬰除了擔任廣電部事業辦公室副主任外,還當着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結果是周海嬰被強制回家休息,妻子馬新雲被學校強制“下崗”,女兒周甯在國外留學也受到影響。

周令飛不顧一切的舉動,一方面确實是為了愛情,當然也不排除有想要掙脫束縛的想法。

隻是這不計後果的叛逆,給自己和家庭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周海嬰與兒子周令飛合影

有那麼一段時間,周令飛是被包裝成所謂的“義士”,與此同時在台灣的“浙江同鄉會”也為他舉辦了集會,還将他與一些叛逃的空軍飛行員并列。

面對這一切,周令飛保持了頭腦清醒,到台灣後,周令飛在嶽父開的百貨公司裡當了一名協理。

可因為周令飛的“不配合”,百貨公司的生意步履艱難,最終無奈破産。

張進福為了躲避債務,不得已之下隻能前往日本,周令飛夫婦的生活也日漸艱難起來,隻能到外面租房子居住,為生計周令飛買了一台爆米花機,将爆好的米花批發給攤販度日。

有好事媒體在報紙上公然寫文章稱:

“想不到魯迅的孫子竟然在台灣淪落到街頭靠賣爆米花為生。”

人生就是如此,吃過大苦後,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

說起來一個有意思的事兒是,有不少的消息稱,周海嬰對兒子叛逆的行為十分痛恨,為了維護魯迅的顔面,與兒子斷絕關系。

實際上從後來周海嬰的态度來看,他對兒子的婚事不能說絕對的贊同,至少也不是持反對的态度。

對兒子的婚事,周海嬰表示了解和贊同。

周海嬰晚年接受采訪時曾說過:

“1982年令飛在台灣結婚,我就準備赴台參加婚禮,北京方面當時有僑辦主任廖承志擔保,無奈過不了入台這一關。”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周海嬰先生三代同堂全家福

随着兩岸關系的不斷轉變,赴台探親再也不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問題。兩岸都不約而同地放寬了親屬前往探親的政策。

這一切令周海嬰老‬懷為安。

1994年年底,周海嬰就曾以廣電部專家的身份,赴台灣參加國際無線電學術研讨會。

到了1995年6月,周令飛替父母向台當局提出探親申請,一開始隻是同意了周令飛母親馬新雲,幾經波折之下,才同意周海嬰赴台。

1995年7月12日,周海嬰夫婦順利抵台。

周海嬰事後回憶稱:

“7月12日我們抵台的那天,台灣有關方面派專人拿着牌子在關口迎候,引導我們從優待通道順利入關。”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對于這次父母的到來,周令飛也忍不住有些感慨:

“父母為我操勞了幾十年,十幾年前又因我出走台灣的風波備受牽連,我欠他們太多了!此次能和父母在台北相聚,是15年來的第一次,機會實在難得。”

周海嬰夫婦赴台後,并沒有接觸媒體,他們也隻是拜訪了魯迅生前好友台靜農的背景——知名作家李敖。

周令飛平日裡上班忙碌,隻有節假日才有時間陪父母走走,周海嬰也在兒孫環繞下,在台灣小住了多半年。

事實上也就是在過去這麼多年以後,周令飛對“魯迅孫子”這重頭銜,也逐漸的釋懷了。

95年魯迅之子周海嬰被準許赴台,周令飛感慨:這次機會太難得了

圖|魯迅先生長孫周令飛在上海虹口魯迅墓前敬獻鮮花

他和父親周海嬰一道,走上了守護魯迅精神的道路。

魯迅精神作為一種傳承,它并不是某個家族的私産,而是屬于全中華民族。

而周令飛作為精神傳承的象征,一開始确實承受了無盡的壓力,但在洗盡鉛華之後,也慢慢的接受了這份重擔。

或許他也明白了,相比于自己已經得到的,自己所承受的實在是有些微不足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