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榮新江:中國散落的吐魯番文學

作者:古籍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敦煌文獻的流傳和收藏有了清晰的認識,但對于在吐魯番出土的散落文獻的曆史,卻遠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這方面是因為吐魯番文獻的分散情況遠比敦煌複雜,在敦煌藏穴開放之前,吐魯番各個遺址的出土文獻已經開始傳播吐魯番文獻來自盆地内許多遺址,有城市遺址,有成千上萬的佛洞, 文獻是支離破碎的,其中大部分不是正式的考古發掘,而是由采寶者和偷寶賊奪取、出售或掠奪和流放。是以,對分散的吐魯番文獻的調查比對敦煌文獻的追蹤要困難得多。此外,有些原本屬于同一探險收藏,如所謂大谷儀器、德國吐魯番收藏,由于資金、戰争等原因,導緻一些藏品分散,一些藏品流出,形成較小的收藏。筆者多年來一直在跟蹤和調研隐藏在國内外的敦煌文獻,敦煌文獻的收藏比較清晰後,更加注重吐魯番文獻的收藏,尤其是一些小館藏。本文中的術語"散點集合"是指相對集中的集合以外的集合。這裡提到的更集中的藏品是指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中的大谷樂器,德國國家圖書館圖書館和德國國家博物館亞洲藝術分館的德國吐魯番探險隊的收藏,英國國家圖書館中斯坦因的吐魯番樂器, 日本奈良甯樂美術館浦昌故居文獻、中國國家博物館黃文軒文獻、撫順博物館大谷探險館藏品、新疆博物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解放後出土的吐魯番文獻、吐魯番地區博物館, 等等。本文重點研究中國吐魯番文獻小規模收藏的情況。随着敦煌吐魯番研究近二三十年的進步,筆者調查中的許多儀器都與專項研究有關,這些研究工作從專業角度提出了儀器的價值,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調查内容。我們相信,這些散落的檔案的重新銜接,必将有助于今後吐魯番文獻的整理和研究,為更廣闊領域的學者提供寶貴的文獻資訊。

下面友善驗證,按采集機關或個人的中文拼音順序進行讨論。

一、北京大學圖書館

與敦煌儀器相比,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吐魯番儀器并不多,隻有兩件,但價值非常高。

一個是《高昌縣孝道書》草稿,高昌縣北涼縣。這本"賬簿"是以每位戶主的名義,首先登入之間最後一次與建立"賬簿"之間未發生土地轉讓的類型和數量,然後登入轉讓産權的土地情況,詳細注明每塊土地登記的位置, 字段的類型和特定數字。這是現存高昌縣時期的重要曆史資料。北京大學圖書館有兩塊碎片,一塊為鞋面,一塊為鞋底,分别寫在背面,另一塊銘文雲:"晉人書《西诏天甫殘缺》,王氏在新城的舊藏品吐魯番出土。邱屬,北韓。"據了解,吐魯番出土的檔案,原本是給新疆政府制作的王淑軒收藏的,之後是"玉秋"、燕北餘産權部門。從切成紙鞋的紙鞋的外觀推測,這是吐魯番地區的一座古墓。

榮新江:中國散落的吐魯番文學

《北藏之涼書》

這件珍貴的樂器,過去隻有宿務先生在内部分發教材時做了一個簡短的介紹。朱磊先生獨具慧眼的眼光,據此線索,早在1980年就參觀了北京大學圖書館,并出版,正确判斷為《北方酷書》,對于這本儀器的價值貢獻最大。此後,于達隆基、關泰石郎朱石在朱磊先生論文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修改和闡述。經過朱磊先生等人整理,該儀器成為研究高昌北方酷炫時期社會經濟的基本曆史資料,并有許多相關研究。目前,這件珍貴的儀器已被收錄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合編的《北京大學圖書館敦煌文獻》第2卷、新D214上。

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第二種吐魯番樂器是《西州天山縣南屏鄉,唐開元29年》,背面有《自白》,現在分成三個片段。1988年,筆者因《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集》編者,從張玉凡《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敦煌遺骸》一文中了解到該文書的存在,用心良苦,抄錄戶籍并背書,根據戶籍特點,初步确定喜洲戶籍。張玉凡1990年出版的《北京大學圖書館敦煌遺物》記錄了這三個戶籍片段。同年,應池田文先生的邀請,作者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講學,根據樂器背面的《自白》還原了三個片段之間的共同關系,并根據紙接縫的記錄和樂器的特點, 被認定為唐開元29年錫州籍。那麼見石樹清先生轉載周兆祥的《易林書》,方志早在1929年7月1日,這三個片段就已經發表在雜志第55期上。更令人驚訝的是,1928年10月11日出版的該雜志第29期還刊登了同一套樂器的另一篇,可以貼在北京大學的殘餘物上,并在紙上寫着"天山縣南平鄉"的字樣。此時,可以把所有四個碎片都貼上,并按照紙拼接文字命名為"唐開元二十九年西州天山縣南平鄉"。是以筆者寫了一篇考察和說明,指出這一戶籍作為天山縣南平鄉,或者作為29歲的開元市民,在唐代戶籍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後來,帶同學們參觀了中國曆史博物館的通史展,發現《易林》第29期的影片,非常令人印象深刻。1928年,這些碎片屬于趙興遠的财産,跋涉文稱為"清朝出土的魯班盛金口廢土城",被認定為吐魯番儀器。後來,這些碎片被收錄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中國曆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者現在是D205,圖形版本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敦煌文學》第2卷;山本安達郎等人在《敦煌吐魯番社會經濟資訊收集補充》中也接受了這一結果。

此外,北京大學圖書館還收錄了一些慧文的碎片,還應該有吐魯番出土的文物。

二、重慶市博物館

重慶博物館有兩卷吐魯番出土的著作,其中一卷是梁玉樹的舊藏,另一卷是王淑軒(1910年)12月17日出版的《高昌殘餘的唐人著作》詩。另一卷是楊增的新舊系列。兩卷包括楊明對《楊增欣》和吐魯番敦煌著作等兩部作品的介紹,以及他的著作《重慶博物館中的敦煌吐魯番書》。

三、馮國瑞的老收藏

馮國瑞先生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國民問題研究院,在甘肅工作多年,也是著名的學者和收藏家。其藏品有《唐開元十三年西國都铎王朝政府、欽州遺迹》、《唐天寶八載江縣柳中縣昌平正倉請割糧欠》,以及唐朝六朝人寫過的多種種類,但原文不詳。筆者有機會拿到一張"唐開元13歲的西都铎王朝政府欽州遺迹"的照片,并送給池田先生,希望從日本找到原始線索。池田先生根據照片檢查了儀器和相關材料。作者在《敦煌吐魯番研究》編輯部,因為要求陳國燦先生審閱池田先生的文字。陳先生在他的書《後記》中,在甘肅省圖書館記錄了馮國瑞1958年關于這件樂器的一些話,提供了寶貴的資訊。馮全文關于13歲遺骸的開元和《唐天寶八歲越境柳中縣昌平正倉請砍出的糧食》和《新疆吐魯番發現唐人寫的六朝唐人》三篇作文,收錄在甘肅省圖書館西北文獻館,已被劉玉祥先生記錄出版,讓我們知道馮的文獻集和佛經做總結和解釋。我們非常希望今後能在甘肅省圖書館等地找到馮國瑞收藏的吐魯番原作。

四、甘肅省博物館

除了大量敦煌手稿外,甘肅省博物館還有少量吐魯番文獻。根據Gambo提供的資訊,該館藏包含五個編号的文書,其中三個各有兩個檔案,用于以下目的:

1 殘餘之書(東晉)

2 (A) 綿羊交易賬戶 (Don)

2 (B) 出售駱駝毛和其他物品帳戶(Don)

3(A)吳州錫州天山縣天牧記(唐)

3(B)吳周如意新年高義雜項(唐)

4《論語》的遺迹

5 (A) 詩集的遺骸

5 (B) 字母片段

榮新江:中國散落的吐魯番文學

甘肅省博物館藏武周如意新年高義雜項

其中一本東晉書,分成四塊,也就是所謂的《潘月書》,秦智地寫了《新疆出土的晉人寫了一本潘嶽書,殘餘試卷》,做學校記錄和研究。據秦先生說,甘博擁有的吐魯番儀器是在1950年代收集的。其中,潘月樹紮和天山縣田牧的記載,如彜新年雜文和1930年2月15日黃文軒先生在烏魯木齊給宜山局長的信中,粘在厚厚的紙上,原本是為民國初期新疆省财政司長徐謙(字意山)隐瞞的,1958年由次子徐義定先生捐贈。

2010年3月30日,筆者與徐軍先生一起拜訪了甘博,在俄羅斯軍事總監的悉心照料下,秦先生看到的是一本厚厚的紙質書。徐俊先生錄了《潘月樹紮》,筆者錄的天山縣天沐賬目等第一年雜記,所謂"天山縣天沐賬目",應該是戶籍,剩下的4行文字,有印記,當"天山縣印刷"時。黃文軒先生的信中,正面是吐魯番出土的燕和八年公封墓磚文字,背面的信件主要是解釋方形墓磚的内容。

五、遼甯省檔案館

從大局來看,我國檔案都是明清以來的檔案,更多的是中華民國和解放後的檔案。也正因為如此,一篇名為《唐代檔案》的文章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仔細閱讀,這裡所謂的《唐代檔案》,其實是吐魯番出土的六件器皿,原來羅振宇的收藏,被帶到了僞滿洲沈陽,捐贈給了省奉天圖書館。1948年沈陽解放後,他被轉移到東北圖書館(今遼甯省圖書館)。根據《唐朝檔案文章》中發表的黑白圖檔,作者對六件樂器進行了初步檢查,發現其中五件是日本奈良甯閣美術館收藏的唐蒲昌福兩年前的樂器,另一件是唐溪寺大師的名書。後來,陳國燦先生從遼甯省檔案館獲得了更清晰的彩色照片,并對這些吐魯番儀器進行了進一步的檢查和解釋。

榮新江:中國散落的吐魯番文學

遼甯省檔案館收藏唐浦昌故居檔案

上海博物館

上海是中國東部最大的文化名城,學者、文人、收藏家雲集于此,是以上海博物館的藏品在敦煌一定規模的文獻收藏機關中相當可觀。但吐魯番文集,并不豐富,除了對這片土地的佛教經典有一些不好的判斷外,顯然可以說是屬于吐魯番的文器,是一件"唐開元16年西方國家都铎政府要求紙質檔案"的文書。本卷《請紙檔案》的主要部分,現收藏于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為大谷探險,其他碎片均在黃文軒獲得吐魯番儀器時發現,不知怎的,《案卷》散落在上海,為上海博收藏,編号為"尚博31"。該儀器的圖形版本首次發表在1987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博物館印刷的"敦煌吐魯番文物"展覽中。織田說,它應該來自吐魯番哈拉和卓的墳墓。根據大谷光瑞的下落,作者懷疑這首曲子也是大谷樂器的一部分,大谷光瑞被帶到了上海。現在,該樂器的彩色和黑白圖版已經正式出版,整個紙質檔案在書法和文書系統方面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雖然上卷隻是一個案例卷的一小部分,但它是本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研究唐代文獻體系和紙張用途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3日《佛陀說前三本晦澀難懂的書》卷中,題詞雲:"晉人寫,頗然漢魏傳法,陶魏老人把吐魯番三座城堡弄得土裡,珍寶葉?"有一個坩埚(1914年)十月王淑軒冠名跋涉,說"玄屯兩年把吐魯番三座城堡弄到土裡",并給鳳功。

7. 上海圖書館

與上海博物館一樣,上海圖書館是上海敦煌文獻的大型收藏地,也有一些吐魯番文獻。1986年,吳偉、胡群軒出版了《上海圖書館藏書敦煌文物目錄》,一瞥了上述卷的一般内涵,但沒有圖版,沒有詳細。1999年6月,上海圖書館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同編輯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圖書館敦煌吐魯番文史集》大型四卷,為學術界帶來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包括吐魯番文獻。

上圖為021号《米法蓮華景》第六卷,有高昌義五年(618)題詞:"彜和五歲十月11日,清心夫人和石伯琪,第一個住在三寶。"因為銘文文字早在上述《上海圖書館藏書目錄》就有錄音,是以學術界并不陌生。孟憲石、姚崇信"從'正政變'到'延壽改革'一文,曾推測刻有'伯吉斯夫人',很可能是晚高昌王國曾經取代齊國并掌管高昌王權的政變首領的妻子。現在可以看到全卷照片,原卷下每個産品的标題下,都有朱書《和夫人》,這是敦煌吐魯番寫的一次非常罕見的實踐,也說明這卷多時候寫得很強,很莊重的作風,顯然是高昌地區精心抄寫的佛教經典之一。這一卷值得珍惜,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書法上。

上圖為019号《天寶八年(749)文》雖然字數不多,但原本屬于唐朝西國的一組文書。在文書中對《Furohe》和《蒼操軍事法庭》的引用也都見于斯坦因(A.Stein)在阿斯塔納公墓獲得的吐魯番儀器,普林斯頓大學古斯特圖書館收藏的吐魯番儀器,如這套檔案據陳國燦先生介紹,應屬于"唐天寶八歲晖倉檢查倉庫"。蒼古檔案中,普林斯頓當年的收藏之一是《天寶八月24日》,也有《傅羅和(陳記錄為"佟")和《曹燦入軍院蘭》的簽名。是以,上述圖檔中這個所謂的"檔案",應該是同一組案卷宗之一,應該命名為"唐天寶八歲滄州倉超檢倉庫糧檔案"。

八、博物館之都

首都博物館收藏了多本敦煌吐魯番卷,作者一次在舊博物館搬遷前的2002年1月17日、2005年2月25日兩次和王素先生應邀回顧他的藏品,其結果被學生于欣編纂成文本,三人共同出版,标題為"首都博物館敦煌吐魯番文學經人"和"續"文章。由于時間的匆忙,無法做詳細的工作,有些銘文沒有時間抄錄,剩下的一些卷也沒有被忽略。令人高興的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北京燕山出版社即将出版藏語敦煌吐魯番卷的全部第一篇部落格。作者有幸幫助閱讀了文字記錄,看到了所有清晰的照片。其中,可以比作吐魯番卷作家,隻有一個三個片段。

第32.559号佛教卷軸殘卷,第一個标題:"兩朝,辛亥集夏,素文銘文。《佛陀》這卷片段三段,現在比較《法蓮奇迹書》第三卷、《米法利安漢書》第二卷、《摩卡狀羅波羅蜜》第16卷。辛西娅(1921年)冬天過後,宋伯祿在十月跋涉時說:"敦煌石室開業以來,梵高的瞬間傳開了,幾個在手裡就連載了一個系列。長少白将軍後悔自己被分散、彙走、送人,是以赢家很少。來自西巡的俞總遊,帶着幕府的朝臣,是以繼光的片羽,也不得不攻擊和躲藏。但那時,作家,世世代,都略帶畫意。至于精工Ifoyu,沒有太多可說的。是以,餘也并不後悔。這個朝臣的附身,很久不來北京,出來看看了。書本不一定是好的,但是它們是舊的東西,不容易實作,之後害怕守寡。朝臣們的寶藏也是,不合适!10月,宋伯玉,玉泉。宋伯祿說,從昌裕(少白)前往西部地區,與朝臣在同一将領中。簽名者蘇文是當時的新疆清理司庫梁玉樹。考慮到所有涉案人員都是新疆官員,本卷來自吐魯番。

9. 永登縣博物館

甘肅永登縣博物館有數卷敦煌吐魯番卷冊,其中一卷卷标有"敦煌六朝卷",有一段永恩頭說:"玉子(1912年)夏日和6月10日前秋,金三司馬卸下迪華,還供巡檢行李,吐魯番廳。偶爾在六朝時期發現唐和唐寫了卷的遺骸,訂購了殘餘池,用于主題跋涉,以紀念他的一天。據張晉三華玲介紹,1912年7月由迪化縣智賢調到吐魯番堂的相同知識;據此,雖然題詞是《敦煌書》,但實際上卻是吐魯番出土的一本。卷軸中剩餘的四卷,分别編纂為005-008,内容曾與《大涅槃》第39卷、《金剛般的喬波羅蜜書》、《米法利亞中國書》第六卷、《奇妙的法國蓮花》第三卷進行比較,各經過一段永恩跋涉。

中國國家博物館

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曆史博物館),敦煌吐魯番樂器也很多,相對來說,吐魯番樂器的收藏似乎更多,部分是因為曾通路過吐魯番的黃文軒先生後來進入了中國曆史博物館,另一個封面是因為王淑璇、梁玉樹、 段永恩、羅振宇、吳寶軒、羅偉、周兆祥、唐瀾等知名收藏家收藏的吐魯番古籍和器材也紛紛入館。除了黃文軒在自己的著作《吐魯番考古書》中拿到之外,其他資料鮮為人知,直到1994年中國曆史博物館主編石樹清出版了《中國曆史博物館法律大觀》(以下簡稱《中國曆史博物館法的大視野》)。《戰國之墨》第12卷與1999年出版的同一本書第11卷《金唐器械著作》,學者們對國波收藏的吐魯番器械的基本情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郭波收藏的吐魯番書寫部分,分别來自幾位收藏家,大部分作品在私人收藏中已經安裝成一卷,《大視野》第11卷中解了原收藏者的題詞和旅行,讓我們知道一些原始收藏的資訊。

1.吳寶軒的舊集所謂"長卷八段"(無題)。據吳寶軒(字義昌)跋涉的尾巴記載,這八塊文字由陳秋白在新疆獲得,經過他的侄子陳玉林手,轉售後與吳寶軒。1964年,荔波從青雲堂買下了它。電影《大視野》八部上映,除了一部不為人知的作品外,還有《法華書III》、《涅槃之書II》、《閃耀如書》和《金光書》。

2.梁玉樹的《六朝著作》舊集(《大觀》稱"長卷14段"),在标題下署名"蘇文先生的寶藏,金青銘文"字樣。該卷有王淑軒(字金清)、潘振、吳寶軒,卷有吳寶軒、王淑軒、宋小軒跋涉。據《吳寶軒》一書的負責人介紹,這一卷為梁玉樹(字權)從新疆、梁在北京出售,大部分為白色"賣東玉",吳國僅有三卷。本卷按十四段分割,《大風景》精選印制十三段,内容有《法華書》、《佛陀說溫室浴僧》、《涅槃》、《莫文》、《玉福誡命》、《智者與愚者之書》等。吳小晖的文章提到了"白定",即白建,在民國時期,包括敦煌吐魯番卷,包括許多賣給日本的珍貴文物。

3.梁玉樹的老集《北酷自書卷起》(《大觀》稱《五卷長卷》),署名小題詞"吐魯番,蘇文珍寶",卷末有郭鵬、王晔和吳寶軒,還應該是吳寶軒和白某三卷之一的競争。《聖經》的五部,《大視野》選印了四部,分别有《莫克書II》、《十法》和《金剛》。以上梁宇書舊集兩卷,均于1964年由吳寶軒後裔轉售給荔波。

4.段永恩的舊《破碎的金》系列("大視野"被稱為"破書")。署名《段永恩》(字季承諾)自署,書中有其在新疆受雇期間的收入、著作等,有段書名跋涉四部。《大視野》選了八種,可以拿《法華》、《涅槃》相提并論,其他的都沒有确定,說明書中的片段較多,但總共有多少件是未知的。

5.王淑軒古藏語所謂"三段話寫通長卷"(無題),該卷前曾是王淑軒跋涉,尾部有吳長軒、王魯本跋涉。吳說,殘缺不全的人幸免于吐魯番的美好。王青在1913年初冬寫信,當時該卷由程獨孫擁有。這三個片段分别是"添加一本書","好傻瓜之書"和"摩爾式Ifs之書"。

以上五卷長的殘餘,是清朝末官在新疆的王蜀玄、梁玉樹、段永恩、陳秋白等的收入,主要是在吐魯番的時候出土。過去,我們知道王樹軒的大部分藏品後來被轉移到日本書道博物館,而梁玉樹的舊收藏吐魯番遺迹,作者在日本京家堂圖書館看到八封信裝進了一本書,而在古書店的素描上,一幅畫集的圖畫,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也收藏了一封信, 他們的裝飾形式與國波收藏的《六朝》和《北酷自古卷軸書寫》完全相同。《大視野》在剪輯中,這些原作作品在卷中拉出的片段,按時間順序,有1-35/43,從晉朝、北酷到北朝,這對鑒别書法演變的起源很有幫助。

郭波收藏的吐魯番儀器,主要是黃文軒在吐魯番考古和羅振宇的老收藏中得到的。黃文軒得到的已經印在《吐魯番考古》上,雖然闆材品質不好,但基本發表;羅振宇的舊收藏,過去也由羅氏本人印在《正宗藏西秘書》中,這兩部分,這裡就不贅述了。

吐魯番的其他樂器散落不鮮,但不乏珍寶。屬于高昌縣時代,《建平六年(442)野戰縣督軍政府》,十分完整,對于研究高昌縣軍政制度等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該儀器早在1934年5月就被周昭香影印在《易林月刊》第53期上印制。"可惜的是,雜志在紙面上并不好,有的圖書館也不是随便讀一讀的,是以在學術界很少有人能看到它的真實故事。唐先生開始研究高昌縣的行政制度時,抄錄了這份檔案,但由于沒有看到原件或照片,兩次都無法給出準确的記錄。現在很清楚,發表在《大視野》中的照片,學者們可以正确使用,新版《山間别墅系列》的相關文字記錄已經過修訂。

羅威舊集《再現》中的兩卷《唐人真話》,在某種意義上更有價值。兩卷都以相同的形式裝飾,大書《唐人真話》,下一封小信寫成《走出燕山縣,寶藏之寶》,分别标有"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一卷三篇,一篇為《定遠路行軍總經理》("大觀"37号),存款字15行,記得開篇五年(717)到長途行軍将軍可可汗文,從西部的窮人到軍隊,補鹽的都铎政府桌參軍, 在西部地區曆史上非常重要。另外兩個片段(《大視野》第49-50号)也應該是同一套樂器的片段。第二卷也有三張紙,都是13歲的長航坊(大關23-25号)的同一套樂器。這兩套儀器都是首次出版的,那些讨論過西部地區和長距離曆史的人沒有看到,是以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這兩卷《唐人真話》和羅振宇的《敦煌石室唐北苑》,都是唐瀾先生1948年在北京購得的,1982年唐瀾的後代捐贈給荔波。

榮新江:中國散落的吐魯番文學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定遠路行進大師》

《羅威舊集》中還有一首歌《唐三次》出土。這樣的通俗文學作品也很少見。

郭波收藏的吐魯番文獻還包括《唐開元二十九年西州天山縣南屏鄉》,以及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D205可以判定,相關情況可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部看到。根據The Big View的說法,這件樂器是唐瀾的舊收藏品,由唐氏家族于1982年捐贈。

至于佛經,吐魯番以外的樂器出土了經典,主要收入為《大觀》第12卷《戰國秦漢唐宋元墨》。其中有黃文軒的《吐魯番考古》中發表的《白雀新年服裝疏浚》、《選文》、《尚舒大月》、《毛氏簡》、《孝道》三章。

十一、中國國家圖書館

從清末的北京大師圖書館,到民國的北平圖書館,再到解放後的北京圖書館和中國國家圖書館,這裡是中國最大的敦煌文學收藏,除了收獲清代轉轉的敦煌洞的遺迹, 博物館還收集,收購和獲得了國家配置設定的許多書面卷,包括一些吐魯番文學。目前,《敦煌的遺産》全集已經出版,明确标明了以下六個數字供吐魯番參考。

BD13792(原編号為5177)《大智慧論》第51卷,書名:"六北涼書穿葉,數六十二行,宣通鑫海9月18日,成齋。"這是王淑軒送給于鼎(字維孫,一個字成齋)的禮物,有王某1911年寫給宇鼎的信和魏某1915年的冠軍跋涉。作者首次抄襲了吐魯番發現《安州古碑》的時代讨論。原名《中國國家圖書館》第112卷,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334-346頁;

BD13799(原編号71482)吐魯番出土文獻遺骸卷頁,标題"刻有蒙古字殘紙雜亂無章,玄彤孟秋、素文收藏",被稱為梁玉樹老收藏,字型和封面裝飾系統與景家堂收藏完全一緻。全書收錄吐魯番殘卷168件,約一半刻有中文版畫,一半是用彙文寫成的,一篇是永恩寫的。影印本見國家圖書館《敦煌傳承》第112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第379-384頁;

BD14741為書頁,裡面有12個片段,多于吐魯番儀器,還有第二次(1915年)三月羅振宇跋涉,說:"這本書是俞先生(方茹)藏起來的。數着《佛書》三篇紙,刻兩張紙,寫這五篇論文,怕我的文字兩篇,是高昌錯出的原因。據檢驗,殘卷内容分别為《佛書》第一卷、镌刻《神迹連書》第六卷、镌刻《金光奪王》第五卷、镌刻《大若楽》第261卷、《大涅槃》第35卷、《賢津》,草書,回文。原件影印在國家圖書館《敦煌傳承》第133卷第33-48頁;

BD14915(原編号新1115),有一幅佛卷,其中粘貼了《大涅槃》第23卷、《如牟如波羅米》第7卷、《大涅槃(北書)》第38卷,有王蜀分别寫在11月7日(1910年)和仲冬(1934年)兩處銘文中,其中提到:"其餘六朝,哪裡有歲月, 人們的名字,很多都落在了顧菊六、白建福的手裡。命運一時的貧困,生活艱難,切愛賣,也必定是不得已。這個紙的數量,也是北方酷殘卷,賈人會先也是最後一次分拆,零售經銷,而年份、名稱,那麼就不能測試了!"這是八十四歲老人的自我表達,藏匿的吐魯番書賣給顧偉(字巨人六)、白健(字建福)的東西,非常珍貴,這三段北酷寫的由王淑璇遺留下來的東西。宋玉人1914年的另一部題目《跋涉1》中,說這塊碎片是從好吐溝裡挖出來的。影印本載于國家圖書館《敦煌遺産》第135卷,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第174-178頁;

BD15158(原編号1358)《大若波羅米多》卷,卷出題詞"唐晶實卷,友人15号",有辛亥(1911年)龍舟王淑軒,被譽為早年(李鳳池)的藏身之處。又是梁宇書名跋涉,雲系辛亥董留木就走出了這個主題。影印本見國家圖書館敦煌文物館藏第140卷、46-48号。

BD15370《賢福》第一卷(原編号新1570),卷的背面是卷的,特别珍貴。卷軸外注:"唐人用殘餘卷寫,高昌出土,蘇文珍藏。第九點。"知道原件為梁玉樹的舊收藏,還有王淑軒,"已經總結說,後面的"這種怕我孩子的書也是"。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筆者在北京圖書館查敦煌遺物時,看到這卷卷冊裡有陳玉科寫給袁同力的一封信,對回文作了簡要的檢查。筆者後來告訴新疆博物館館長玉素福和女兒迪拉娜,她跟随耿世民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取得了非常令人滿意的成績。該卷現已收錄在國家圖書館的敦煌遺留書中,共143卷,155-165頁;

12.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還有三本《北方酷書》,與北京大學圖書館是同一套檔案,其中五本最初是由不同的人制作的。

Kotu三件是從"兩孟齋"購買的,據稱最初是從吐魯番聖金口買來的。它的照片和一些抄本由何長群先生于1958年首次出版,但由于沒有相關參考資料,是以被命名為"變位器",其曆史可以追溯到高昌末期至唐代初期。後來,池田文、餘敏一朱進一步考察,時代被置于高昌時期,名字沿赫斯說。直到1980年,朱磊先生結合北京大學圖書館的館藏,才正确确定了儀器的年代和性質。相關情況在上述北京大學圖書館部分已經看到,這一點不再贅述。

附:趙興元收藏

事實上,早在1928年7月11日,周兆祥的《易林》版不超過19期,就出版了《北方酷書》中的一些片段,原本粘在鞋底上的一些片段,隻有前闆,卻沒有背面的照片。20世紀90年代初,石淑清先生在天津古籍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易林書》,這是一套為學術界所熟知的器材。王素先生立即寫好并組織起來,确定這也是《北方酷書》,但與北京大學不同的是,科圖藏了另一本書。《易林書》中發表的文獻,是趙星遠藏起來的,但目前還不得而知。

到目前為止,我國一些博物館和圖書館還沒有出版敦煌吐魯番文獻,是否有松散的吐魯番文獻收藏尚不清楚,相信還有很多資訊有待查。

2016年2-23日,原著編委會,《敦煌吐魯番論文與中世紀史研究:朱磊先生八級生日祝福生日文集》,上海古代出版社,2016年5月,26-39頁

朱磊的《吐魯番出土北方酷書考試》,原載于《武漢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33-43頁;

吉田隆基,《吐魯番地球》北書,《東方史》,第3期,1982年,38-43頁;關大士朗《北方未指明的年份(5世紀中葉)《遺書基礎調查》(上圖),《西北出土文獻研究》2005年第2期,第42-56頁。

翟承國:"吐魯番新出北酷計劃,絲綢記載研究",《中國史叢書》2007年第4期,65-103頁;《秦建元《公民二十年的起源》,塗飛儀與《敦煌吐魯番出土的中國器器新研究》彙編》,東京:東洋圖書館,2009年,201-212頁。

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學圖書館敦煌文獻》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38-239頁,附錄30,彩色版12。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館藏,5,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560頁。

無題《唐開元家殘留物II》,《伊林》第55期,1929年7月1日,第1版。

無題《唐山縣家殘》,《伊林》1928年10月11日第29期,第4版。

榮新江,《西州市天山縣南屏鄉29年研究》,《西部研究》1995年第1期,33-43頁。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敦煌文獻》第2卷,226-227頁,附29頁,前靠前,前後,均按作者的檢查和附字。

楊文與《中國曆史博物館法學收藏大全》第11卷《金唐著作與金唐器器》主編,東京:上海教育出版社柳源書店,1999年,182,237頁。

山本 T. 等《關于社會經濟史的屯黃和吐魯番文獻》,增刊,東京:東洋文庫,2001年,(A),第35頁;(B),第39頁。

朱玉軒撰寫了全文《王樹南吐魯番論文刊》、《吐魯番研究》2012年第2期,共86頁,第21期。

《西方研究》,第2期,1995年,第42-45頁。

敦煌吐魯番研究,第6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53-358頁。

池田溫《欽州遺迹導論:《西部國家首都13年》,敦煌吐魯番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05-126頁。

陳國燦,《敦煌吐魯番研究》第3卷,1998年,126-128頁。

劉玉祥《吐魯番馮國瑞敦煌論文集》,《敦煌學報》2008年第3期,60-64頁;根據兩篇文章除了标題有字差外,内容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