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作者:雲天成Quentin

1914年——世界上最後一隻旅行鴿死去,旅行鴿滅絕。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旅鴿(學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體長35-41厘米,體重約250-340克;形似斑鸠,頭部和上體主要為藍灰色,尾羽較長,2枚尾羽灰褐色,其餘尾羽白色。翅膀灰褐色,帶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腹部至尾部為棕灰色。胸部暗紅,有大白斑點。喉部白色,下體肉桂紅色,虹膜紅色,喙黑色,腿、腳紅色。雌雄差別:雌性,胸脯绯紅色,頭灰綠色,翅膀紅褐色,眼睛紅色;雄性,翅膀灰綠色。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顧名思義,是一種特别喜歡旅行的鴿子。鴿形目鸠鴿科鸠鴿亞科的一種。又稱漂泊鸠,為近代絕滅鳥類中最為著名的代表。原分布于北美洲的東北部,秋季向美國佛羅裡達、路易斯安那州和墨西哥的東南方遷徙。是典型的群居社會性物種,每群可達1億隻以上。當一群旅鴿飛過時,有6公裡長,1.6公裡多寬,遮天蔽日。主要食用漿果、堅果、種子和無脊椎動物。1900年最後一隻野生旅鴿被殺死。1914年9月1日下午,最後一隻人工飼養的叫“瑪莎”的雌性旅鴿在美國中部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動物園中死掉,代表着旅鴿從此在地球上銷聲匿迹了。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旅鴿是一種中型鴿類。體長32-41厘米,翼展65厘米,體重約250-340克。體型比哀鴿大二到三倍,形似斑鸠。旅鴿的身體呈長橢圓形,由一條長長的羽毛尾巴作引導,并由設定良好的翅膀推動,其肌肉強健有力,對于該物種的體型而言非常強大。當它在天空中掠過時,人們的眼睛幾乎難以捕捉它的飛行軌迹徒,當徒勞地尋找時,這種鳥兒早已消失不見了。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1813年一個尋常的午後,天空中傳來一陣巨大而雜亂的鳴叫聲,美國著名的畫家、博物學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先生擡起頭來,他看到龐大的鳥群,慢慢地遮蓋了北美的上空,陽光不見了,大地一片昏暗。16公裡寬的鴿群,在奧杜邦先生的頭頂。飛了3天。這位當時有名的鳥類學家預言:“旅鴿,是絕不會被人類消滅的。”

因為旅鴿終年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北美大陸上,每到遷徙的季節,它們成千上萬遮天蔽日。當歐洲人剛踏上北美大陸時,這裡有50多億隻旅鴿。

有人估計,當歐洲人剛到北美的時候,這裡有30-50億隻旅鴿。當年美國拓荒者在荒野裡趕着大馬車走呀走,頭頂上突然有一群旅鴿飛過,遮住了太陽。就這麼一直遮着,他們又走了幾個小時,旅鴿群才過去。“旅鴿”的名字就由此而來,它英文名中的“passenger”就是“從身邊經過的人”的意思,誰想到,它最終真的成了自然曆史的匆匆過客。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旅鴿滅絕的最主要(甚至可以說惟一的)原因就是擁有先進技術的人類占據了美洲。有人認為,北美的拓荒者砍伐森林造成旅鴿失去栖息地是旅鴿滅絕的主要原因,但更加直覺的原因是旅鴿被大量獵殺。在1800年到1870年間,旅鴿的數量以比較緩慢的速度下降,但當旅鴿的肉被大衆廣泛接受之後,大規模的商業捕殺開始了。1870年到1890年之間,旅鴿的數量直線下降。

歐洲人來到北美大陸之後,由于旅鴿肉味鮮美,開始遭到他們大規模的圍獵。從此,旅鴿也就一步步走向了滅絕。當時鴿肉在市場上輕易買到,美國密執安州一個季節裡就捕獲了750萬隻旅鴿。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旅鴿從幾十億猛減到瀕臨滅絕。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為了獵殺旅鴿,捕獵者們想出了很多辦法。有一種方法是縫上一隻旅鴿的眼皮,讓它不能看見東西。然後把它的雙腳栓在一根長杆的頂端,獵手把長杆升到一兩米的高度,然後甩下去,于是旅鴿做出降落的動作撲打翅膀。這個動作吸引了鳥群中的其他旅鴿。它們可能以為地上有什麼吃的東西,于是很多旅鴿降下來,掉進羅網。他們甚至為那隻不幸的旅鴿單獨創造了一個名詞——“媒鴿”(stool pigeon)。 注明:“媒鴿”就是“告密者”最初的稱呼。

另一種方式是用槍射擊。鳥類畫家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如此描寫在一個旅鴿栖息地發生的大規模槍殺:“大獵殺之後,這裡已經看不到什麼活的旅鴿了。很多人騎着馬,趕着大車,帶着槍支彈藥,在周圍安營紮寨。兩個從羅斯威爾走了幾百英裡趕來的農夫,驅趕他們的幾百頭豬來吃這些被獵殺的旅鴿。四處都是給死旅鴿拔毛的人,拔完毛就把旅鴿肉用鹽腌起來。”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人們焚燒草地,或者在草根下焚燒硫磺,讓飛過上空的鴿子窒息而死。人們甚至坐着火車去追趕鴿群。槍擊、炮轟、放毒、網捕、火藥炸......。他們采用豐富想象力所能想出的一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捕殺鴿子不僅用來食用,還用來喂豬,甚至僅僅為了取樂。曾經,一個俱樂部一周就殺了5萬隻旅鴿,有人一天便殺了500隻。他們把這些罪惡一一記錄下來——那是他們比賽的成績。

旅鴿肉被用火車運到美國東部。在1805年的紐約,一對旅鴿隻賣兩美分。18世紀和19世紀美國的窮人往往除了旅鴿見不到其他的肉食。1850年之後,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旅鴿的數量在減少,但是美國内戰之後鐵路和電報的發展讓勞動人口大量增加,更推動了旅鴿的需求。再加上森林被加速砍伐,這種鳥類的噩運就像翻滾過山車一樣越走越快,無法阻止了。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1914年9月1日,一隻名叫“瑪莎”的旅鴿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動物園去世。“瑪莎”的名字來自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的妻子瑪莎·華盛頓。後來,瑪莎的屍體被送給擁有140家博物館的史密森學會。在那裡,它被制作成一具剝制标本。這具标本仍然保留在史密森學會,但不做公開展示。為了紀念這種曾經遮天蔽日的鳥兒,也為了提醒公衆注意動物保護問題。後來有人在威斯康星州的雅路星國家公園裡的密西西比河邊,立起了一尊“瑪莎”的銅像。人們再也看不到旅鴿像滿天紅霞一樣飛起,隻能看到青銅做的鳥兒,講述着生命多麼值得人們去珍惜它的死引起了一些騷動。原因很簡單,多年以前人們就已經知道,這是世界上最後一隻旅鴿。在形單影隻地走完“鳥生”的最後歲月之後,瑪莎把一個曾經擁有龐大種群的物種刻上了滅絕動物墓地的碑石。晚年的它仿佛隻是為了等待攝影術發展起來,以便留下它最後的倩影,好讓人們永遠銘記那個關于旅鴿的故事。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像其他旅鴿一樣,“瑪莎”有着挺拔修長的身材,長長的尾巴。作為鴿形目、鸠鴿科的一員,它們比人們熟知的家鴿更加秀美。可惜,黑白照片不能表現“瑪莎”身上美麗的色彩。作為雌性,“瑪莎”有着绯紅的胸脯、灰綠色的頭,紅褐色的翅膀和紅紅的眼睛,而雄性的翅膀則是灰綠色的,更添一分絢麗。

“瑪莎”的同胞都是美麗的鳥兒,但它們并非生而珍稀。旅鴿曾經是北美最常見的鳥類。那時旅鴿組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的動物群,排名第一的是洛基山脈的蝗蟲。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開始保護為時已晚,1857年,一個保護旅鴿的法律草案被送出到俄亥俄州議會。議會選派的委員會為此寫了一個報告,其中寫道:“旅鴿不需要保護。它們很能繁殖……考慮到它們寵大的繁殖數量,沒有什麼平常的方法能損害它們。”1878年,在密歇根州的派托斯基(Petoskey),每天都有5萬隻旅鴿被殺死,這種情況持續了5個月。剛剛逃過一劫的成鳥準備重新築巢,就會被獵手定位了。它們根本沒有機會繁殖後代。在1896年,一群大約25萬隻旅鴿被獵殺,這是人們所知的最後一個大旅鴿群。

動物保護主義者們在19世紀末開始呼籲保護旅鴿,在密歇根州通過立法,在旅鴿築巢地兩英裡範圍内不許使用捕鳥網,但這項法律沒有被嚴格執行。19世紀90年代中期,旅鴿已經非常少見了。1897年,密歇根州終于立法,在10年的時間裡禁獵旅鴿。可惜為時已晚,此時其實已經無鴿可獵了。正式記錄中,人類最後一次在野外看到旅鴿是在1900年3月22日,雖然到1930年還有人聲稱看到旅鴿。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生态學家認為,龐大的種群是旅鴿的一種生存政策,靠數量來“淹沒”捕食者。在旅鴿經過的地區,捕食它們的食肉動物會因為很快吃飽而放棄捕食,進而使更多旅鴿得以生存,而被吃掉的數量也可以通過繁殖很快得到補充。這就好比高山上的巨大冰川可以挺過整個夏天,而在冬天通過積雪補充失去的體積。不過,在人類面前,這樣的生存政策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旅鴿的叢集習性讓它們成為獵殺的絕佳目标,而旅鴿“用數量求生存”的政策又進一步刺激了人類從中攫取肉食的欲望。當旅鴿的數量減少到一個臨界點以下時,這種原本看起來很有效的政策也失效了,不善于躲避敵害的旅鴿被分批消滅,就像小冰塊很快在太陽底下消失。

曆史上的今天——最後一隻旅鴿死亡 物種滅絕

每年旅鴿被殺戮者數以百萬計,還用火車運到城市銷售。從1870年起旅鴿數量驟然下降,當1914年9月1日旅鴿被正式定為絕滅種類。1900年2月,最後一隻野生旅鴿被貪婪的獵人打死了。美國政府曾登出這樣一個特殊懸賞:誰要是找到一隻旅鴿便可得到1500美元的獎勵。可是沒有一個人得到獎賞。

美國威斯康辛州賴茨維爾州立公園(Wyalusing State Park)立有一塊旅鴿紀念碑,上書︰“該物種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而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