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丹尼爾·克雷格出演新一部007”還要引人關注的,恐怕隻有“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一次飾演007”了。
007這個角色作為一個符号,在過去的15年裡已經融入了他的身體之中,也融入了成長在新世紀的人們心中,此次的告别,可以說是一個時代印記的磨滅。
10月29日上映的《007:無暇赴死》,在所有的系列裡是第25部,也是丹尼爾版007的最後一部,他本人也曾說過:“當我停下腳步,回想在過去五部電影中的表現,我不禁熱淚盈眶。它貫穿了我15年的人生。”
007之前,無人知曉的敏感男孩
遙想2006年,丹尼爾正式接替皮爾斯·布魯斯南成為第六任007起,現在來看毫無疑問他讓邦德變得更加現代化,更加有血有肉。
相比于一些“古典”的特工,新版邦德的個人能力依然是一騎絕塵,但絕非完人。從結果上來看,他依然可以完美無缺地完成任務,但過程總是充滿曲折,反派的設立絕不是為了襯托他的強大,而是十分真切的給予他痛苦與成長。
他身上充斥着沖突的光與暗,廣大觀衆也能見證邦德的變化。盡管從一開始邦德就是滿分出道,但成為“007”的路上充滿荊棘。
邦德這頭獨狼最終還是學會了分享自己的内心。愛過,失去過,優雅的西裝下,所有人都明白其實他已經傷痕累累。
一個特殊時代的角色,在跨越了幾十年的巨變之後,給丹尼爾帶來了巨大的名聲和财富,然而從演員的角度來說,從“最不适合演邦德”變成“沒有比他更适合演邦德的人”未嘗是一件好事。
更何況007的世界本就是一場落魄帝國的夢境,若是最後夢境破碎,007的價值又能展現在哪?
1968年出生在英國英格蘭柴郡切斯的丹尼爾,身上并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和當時的許多英國國民一樣,5歲的他被父親拉着一起,去電影院看了羅傑·摩爾主演的007——《生死關頭》,若是說這次經曆給他心裡種下日後演007的種子,那确實是有些牽強。
不過在演藝道路上丹尼爾的确是一步一個腳印,從6歲開始就在學校劇中露面;16歲進入倫敦國家青年劇院受訓。1991年從倫敦市政廳音樂戲劇學院畢業後,丹尼爾和許多英國演員一樣,進入影視圈謀求進一步的發展。
無論哪個行業,除了極少數不世出的天才外,沒有深厚的基礎,常年的努力,是很難取得成功的,藝術行業更是如此,作為傳統戲劇大國,出身英國的演員基本都在戲劇舞台磨練多年,其專業能力無可挑剔。
即便是和丹尼爾同年代的人裡,加裡·奧德曼、丹尼爾·戴-劉易斯等人都是英國男演員的高峰,他們成功打入好萊塢,借助好萊塢強大的電影工業,将他們獨特的魅力帶到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雖說事在人為,但好萊塢向來是“隻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萊昂納多這種一炮成名大帥哥頂多給好萊塢增添一點傳奇色彩。
再加上家庭的離異使得他的性格敏感和低調,母親倒是十分注重他品格的培養,也不斷鼓勵他磨砺精神,可他隻是英國一名普通的男演員,等待着演藝生涯的希望,或者是毀滅。
年少輕狂的歲月悄然流逝,都說三十而立,但現實總是殘酷而又無情,電影行業本就如此,大器晚成是不存在的,有些人一輩子都無法出人頭地,哪怕是昙花一現都沒有。
當年已經33歲的丹尼爾每天面對冷清的舞台時,究竟在想些什麼,我們無從得知,可以肯定的是他心中的那團火還未熄滅,這個男人越挫越勇,終于在33歲時迎來了事業的轉折點。
假如你是先看了丹尼爾的007,然後再回看《古墓麗影》,你估計會覺得原來“邦德”也有青澀的時候,但當時的人們隻會為性感女神安吉麗娜·朱莉而癡迷,似乎無論是戲裡戲外,這個女人都是那麼的狂野不羁,魅惑難擋,至于一路随行,幫助勞拉的亞曆克斯,隻是可有可無的背景罷了。
這就是奠定了丹尼爾演藝事業的關鍵角色,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和不久之後的007相比,這樣的角色有種強烈的落差感,尤其是21世紀,女性主義逐漸崛起。丹尼爾·克雷格在片中雖然有機會大秀肌肉,可還隻是“錦上添花”,就仿佛007系列裡的女性角色一般。
有了《古墓麗影》裡積累的業界名聲,人們才得以發現他的某種特質,那既是英國男人獨有的風度,又有他本人藍色眼眸下流露出的堅毅力量。他的驚鴻一瞥,令人過目不忘。
另類的邦德,遺世獨立的平民英雄
據說在知道自己被選為第六任邦德時,丹尼爾正在悠閑地逛着超市,接到電話後他整個人激動到顫抖。
盡管已經在戲劇界摸爬滾打了數十年,但在出演《007:大戰皇家賭場》時,丹尼爾即便在英國本土都是沒什麼知名度的人,甚至他一頭天生的金發都被當成了原罪,被譏諷為“洋芋頭先生”。
全世界影迷對于這個頂着一頭金發的邦德充滿了質疑,這也一度令丹尼爾失眠多日,但丹尼爾“盡人事,知天命”,最終依靠自己強大的内心和出色的演繹,迅速走出了陰霾。
2007年,在北京的《007:大戰皇家賭場》首映式上,面對無數中外記者,他用藍色的眼睛炯炯有神的環顧四周,自信的說到:“人們質疑我,是因為不了解我,我已經習慣在人們的質疑聲中取得成功,我會用表現去消滅懷疑。”
至于一些記者尖銳地問他是否覺得自己不夠帥時,丹尼爾則表示:“我生來就長成這樣,死後還會是這張臉。”
《007:大戰皇家賭場》上映之後,一夜之間人們開始認為這部影片是一部颠覆之作,而正是丹尼爾讓007系列重煥生機,仿佛新任邦德非丹尼爾莫屬。
自《007:大戰皇家賭場》後,丹尼爾塑造得有血有肉的邦德引領了007乃至特工類型影片的全新風潮。對于丹尼爾來說,他與邦德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了,也可以說這十幾年是“兩人”的共同成長的時光。
把丹尼爾的007推向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的,是英國女王的邀請,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他和女王乘着飛機穿越倫敦,最後他如邦德般一躍而下,緩緩落到倫敦碗,很難想象下一任“007”該如何表現,才能像這樣吸引到全世界的目光。
沒有這個角色,他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之後他索性直言不諱道:“我希望能夠主演有影響力的電影,同時也可以賺到很多錢,演007讓我一箭雙雕。我知道講錢很俗氣,但我不介意告訴大家,演這部片我的片酬很高,同時也讓我很有滿足感。”
古巴出身的安娜·德·阿瑪斯在《007:無暇赴死》中僅出場了十幾分鐘,在160分鐘的電影裡占比不多,但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會對其念念不忘。
她曾是《利刃出鞘》的女主角,和丹尼爾有着相當多的對手戲,也正是丹尼爾向制片人推薦了安娜。
撕開007的标簽,丹尼爾還剩什麼?
除了早早入行成為一名演員外,丹尼爾如今還同時擁有許多身份,丈夫,父親,戲裡戲外都充斥着雄性力量的全民偶像。
007令丹尼爾在好萊塢站穩腳跟,之後他收到無數大制作的劇本邀請,在《007:無暇赴死》之前,他還出演過大導演大衛·芬奇的《龍紋身的女孩》、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神偷聯盟》,這兩部電影極具特色,為人所熟知,然而如《牛仔與外星人》、《夢宅詭影》等片卻不叫好又不叫座。
演員一直都很被動,迎來事業巅峰前的丹尼爾無法選擇心儀的劇本,但走紅全球後,他似乎更加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角色。
他十分從容地看待自己後續的工作計劃:“我剛拍完了《利刃出鞘2》,電影剛殺青,目前正在剪輯,會在明年上映。明年我還會去百老彙演出《麥克白》,是以我還挺忙的。”
007的卸任,也許是人生新篇章的開始,這意味着我們可以在未來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丹尼爾,他将在大銀幕上盡情釋放自己的魅力,相信我們很快便能忘記那個永遠拿槍擺姿勢的英國特工。
在出演的5部007裡,每一部都有一位極具特色的“邦女郎”,但你從來沒有聽過丹尼爾和她們傳出過绯聞。
直到這時我們才感到原來婚姻帶給他,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踏實,他的妻子蕾切爾·薇茲,亦是一位出色的女演員,兩人的結合就像前世的緣分,在現實裡也是互相成就。
在丹尼爾結婚後,他的性格越來越沉穩,本就沒有過多浮華的他,在50歲再度成為父親後,其責任感和魅力也與日俱增,這份改變連影迷都能看出來:丹尼爾變得更加溫柔了
一向灑脫的丹尼爾在藝術滋養的時光裡,學會了愛,找到了自由。若是你已經看過了《007:無暇赴死》,那麼我想你也許不會太過“意難平”,因為詹姆斯·邦德期盼的,無法實作的人生,已經由丹尼爾實作了,他可以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而勇敢地找尋自己的歸宿。
007還會在,丹尼爾也有離開的那一天,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是提前給世人帶來了一個驚喜:據外媒報道,丹尼爾表示并不打算把1.16億英鎊的财産全部留給子女們。
不過這份驚喜早有預兆,他曾經說過:孩子們需要自己掙錢,即使父母是億萬富翁
他的兩個孩子,一個是和前妻菲奧娜·勞登所生,29歲的艾拉,另一個則是3歲的女兒,由第二任妻子蕾切爾·薇茲所生。
從影多年,賺得了财富,留下了名聲,他卻依舊潇灑地認為:在走之前,要麼都擺脫,要麼都送人。
丹尼爾的意圖很明顯,他不希望孩子們過于依賴輕易得到的錢。
這種思想也許是來自丹尼爾的早年經曆,他的父親隻是威勒爾号商船的海軍軍官候補生,他的童年缺少完整的家庭關愛,生活上隻能說是勉強過得去。
不過丹尼爾也不會過度磨練孩子,他還是留下了少部分财富,其數字對于普通人來說已經相當高了。
他留給孩子真正的财富,也許就是言傳身教——無論是誰總會有栖身之所,心靈總會有安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