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丹尼尔克雷格与007

比“丹尼尔·克雷格出演新一部007”还要引人关注的,恐怕只有“丹尼尔·克雷格最后一次饰演007”了。

007这个角色作为一个符号,在过去的15年里已经融入了他的身体之中,也融入了成长在新世纪的人们心中,此次的告别,可以说是一个时代印记的磨灭。

10月29日上映的《007:无暇赴死》,在所有的系列里是第25部,也是丹尼尔版007的最后一部,他本人也曾说过:“当我停下脚步,回想在过去五部电影中的表现,我不禁热泪盈眶。它贯穿了我15年的人生。”

007之前,无人知晓的敏感男孩

遥想2006年,丹尼尔正式接替皮尔斯·布鲁斯南成为第六任007起,现在来看毫无疑问他让邦德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有血有肉。

相比于一些“古典”的特工,新版邦德的个人能力依然是一骑绝尘,但绝非完人。从结果上来看,他依然可以完美无缺地完成任务,但过程总是充满曲折,反派的设立绝不是为了衬托他的强大,而是十分真切的给予他痛苦与成长。

他身上充斥着矛盾的光与暗,广大观众也能见证邦德的变化。尽管从一开始邦德就是满分出道,但成为“007”的路上充满荆棘。

邦德这头独狼最终还是学会了分享自己的内心。爱过,失去过,优雅的西装下,所有人都明白其实他已经伤痕累累。

一个特殊时代的角色,在跨越了几十年的巨变之后,给丹尼尔带来了巨大的名声和财富,然而从演员的角度来说,从“最不适合演邦德”变成“没有比他更适合演邦德的人”未尝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007的世界本就是一场落魄帝国的梦境,若是最后梦境破碎,007的价值又能体现在哪?

1968年出生在英国英格兰柴郡切斯的丹尼尔,身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和当时的许多英国国民一样,5岁的他被父亲拉着一起,去电影院看了罗杰·摩尔主演的007——《生死关头》,若是说这次经历给他心里种下日后演007的种子,那确实是有些牵强。

不过在演艺道路上丹尼尔的确是一步一个脚印,从6岁开始就在学校剧中露面;16岁进入伦敦国家青年剧院受训。1991年从伦敦市政厅音乐戏剧学院毕业后,丹尼尔和许多英国演员一样,进入影视圈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无论哪个行业,除了极少数不世出的天才外,没有深厚的基础,常年的努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艺术行业更是如此,作为传统戏剧大国,出身英国的演员基本都在戏剧舞台磨练多年,其专业能力无可挑剔。

即便是和丹尼尔同年代的人里,加里·奥德曼、丹尼尔·戴-刘易斯等人都是英国男演员的高峰,他们成功打入好莱坞,借助好莱坞强大的电影工业,将他们独特的魅力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虽说事在人为,但好莱坞向来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莱昂纳多这种一炮成名大帅哥顶多给好莱坞增添一点传奇色彩。

再加上家庭的离异使得他的性格敏感和低调,母亲倒是十分注重他品格的培养,也不断鼓励他磨砺精神,可他只是英国一名普通的男演员,等待着演艺生涯的希望,或者是毁灭。

年少轻狂的岁月悄然流逝,都说三十而立,但现实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电影行业本就如此,大器晚成是不存在的,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出人头地,哪怕是昙花一现都没有。

当年已经33岁的丹尼尔每天面对冷清的舞台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可以肯定的是他心中的那团火还未熄灭,这个男人越挫越勇,终于在33岁时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

假如你是先看了丹尼尔的007,然后再回看《古墓丽影》,你估计会觉得原来“邦德”也有青涩的时候,但当时的人们只会为性感女神安吉丽娜·朱莉而痴迷,似乎无论是戏里戏外,这个女人都是那么的狂野不羁,魅惑难挡,至于一路随行,帮助劳拉的亚历克斯,只是可有可无的背景罢了。

这就是奠定了丹尼尔演艺事业的关键角色,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和不久之后的007相比,这样的角色有种强烈的落差感,尤其是21世纪,女性主义逐渐崛起。丹尼尔·克雷格在片中虽然有机会大秀肌肉,可还只是“锦上添花”,就仿佛007系列里的女性角色一般。

有了《古墓丽影》里积累的业界名声,人们才得以发现他的某种特质,那既是英国男人独有的风度,又有他本人蓝色眼眸下流露出的坚毅力量。他的惊鸿一瞥,令人过目不忘。

另类的邦德,遗世独立的平民英雄

据说在知道自己被选为第六任邦德时,丹尼尔正在悠闲地逛着超市,接到电话后他整个人激动到颤抖。

尽管已经在戏剧界摸爬滚打了数十年,但在出演《007:大战皇家赌场》时,丹尼尔即便在英国本土都是没什么知名度的人,甚至他一头天生的金发都被当成了原罪,被讥讽为“土豆头先生”。

全世界影迷对于这个顶着一头金发的邦德充满了质疑,这也一度令丹尼尔失眠多日,但丹尼尔“尽人事,知天命”,最终依靠自己强大的内心和出色的演绎,迅速走出了阴霾。

2007年,在北京的《007:大战皇家赌场》首映式上,面对无数中外记者,他用蓝色的眼睛炯炯有神的环顾四周,自信的说到:“人们质疑我,是因为不了解我,我已经习惯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取得成功,我会用表现去消灭怀疑。”

至于一些记者尖锐地问他是否觉得自己不够帅时,丹尼尔则表示:“我生来就长成这样,死后还会是这张脸。”

《007:大战皇家赌场》上映之后,一夜之间人们开始认为这部影片是一部颠覆之作,而正是丹尼尔让007系列重焕生机,仿佛新任邦德非丹尼尔莫属。

自《007:大战皇家赌场》后,丹尼尔塑造得有血有肉的邦德引领了007乃至特工类型影片的全新风潮。对于丹尼尔来说,他与邦德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了,也可以说这十几年是“两人”的共同成长的时光。

把丹尼尔的007推向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的,是英国女王的邀请,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他和女王乘着飞机穿越伦敦,最后他如邦德般一跃而下,缓缓落到伦敦碗,很难想象下一任“007”该如何表现,才能像这样吸引到全世界的目光。

没有这个角色,他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之后他索性直言不讳道:“我希望能够主演有影响力的电影,同时也可以赚到很多钱,演007让我一箭双雕。我知道讲钱很俗气,但我不介意告诉大家,演这部片我的片酬很高,同时也让我很有满足感。”

古巴出身的安娜·德·阿玛斯在《007:无暇赴死》中仅出场了十几分钟,在160分钟的电影里占比不多,但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对其念念不忘。

她曾是《利刃出鞘》的女主角,和丹尼尔有着相当多的对手戏,也正是丹尼尔向制片人推荐了安娜。

撕开007的标签,丹尼尔还剩什么?

除了早早入行成为一名演员外,丹尼尔如今还同时拥有许多身份,丈夫,父亲,戏里戏外都充斥着雄性力量的全民偶像。

007令丹尼尔在好莱坞站稳脚跟,之后他收到无数大制作的剧本邀请,在《007:无暇赴死》之前,他还出演过大导演大卫·芬奇的《龙纹身的女孩》、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神偷联盟》,这两部电影极具特色,为人所熟知,然而如《牛仔与外星人》、《梦宅诡影》等片却不叫好又不叫座。

演员一直都很被动,迎来事业巅峰前的丹尼尔无法选择心仪的剧本,但走红全球后,他似乎更加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角色。

他十分从容地看待自己后续的工作计划:“我刚拍完了《利刃出鞘2》,电影刚杀青,目前正在剪辑,会在明年上映。明年我还会去百老汇演出《麦克白》,所以我还挺忙的。”

007的卸任,也许是人生新篇章的开始,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未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丹尼尔,他将在大银幕上尽情释放自己的魅力,相信我们很快便能忘记那个永远拿枪摆姿势的英国特工。

在出演的5部007里,每一部都有一位极具特色的“邦女郎”,但你从来没有听过丹尼尔和她们传出过绯闻。

直到这时我们才感到原来婚姻带给他,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踏实,他的妻子蕾切尔·薇兹,亦是一位出色的女演员,两人的结合就像前世的缘分,在现实里也是互相成就。

在丹尼尔结婚后,他的性格越来越沉稳,本就没有过多浮华的他,在50岁再度成为父亲后,其责任感和魅力也与日俱增,这份改变连影迷都能看出来:丹尼尔变得更加温柔了

一向洒脱的丹尼尔在艺术滋养的时光里,学会了爱,找到了自由。若是你已经看过了《007:无暇赴死》,那么我想你也许不会太过“意难平”,因为詹姆斯·邦德期盼的,无法实现的人生,已经由丹尼尔实现了,他可以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而勇敢地找寻自己的归宿。

007还会在,丹尼尔也有离开的那一天,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是提前给世人带来了一个惊喜:据外媒报道,丹尼尔表示并不打算把1.16亿英镑的财产全部留给子女们。

不过这份惊喜早有预兆,他曾经说过:孩子们需要自己挣钱,即使父母是亿万富翁

他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和前妻菲奥娜·劳登所生,29岁的艾拉,另一个则是3岁的女儿,由第二任妻子蕾切尔·薇兹所生。

从影多年,赚得了财富,留下了名声,他却依旧潇洒地认为:在走之前,要么都摆脱,要么都送人。

丹尼尔的意图很明显,他不希望孩子们过于依赖轻易得到的钱。

这种思想也许是来自丹尼尔的早年经历,他的父亲只是威勒尔号商船的海军军官候补生,他的童年缺少完整的家庭关爱,生活上只能说是勉强过得去。

不过丹尼尔也不会过度磨练孩子,他还是留下了少部分财富,其数字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相当高了。

他留给孩子真正的财富,也许就是言传身教——无论是谁总会有栖身之所,心灵总会有安放的地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