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丁對多方國征讨

作者:風歌大叔

對夷、巴、龍、下危諸方之戰

武丁對多方國征讨

武丁像

平定周邊小國後,為進一步擴大商王朝的版圖和鞏固統治,武丁又向距離較遠的方國發動了進擊。繼修武湯之功的武丁,也繼承了這位名祖“推亡固存”的為國之道,選擇攻伐對象十分慎重, 往往同時考慮若幹方國,進行反複占蔔、篩選,以确定最适宜的攻伐對象、戰機及選派的将領。由此,他也留下不少成套蔔辭,即在同一時間,為同一事件,由同一貞人在若幹塊蔔骨(或蔔甲)的相同部位連續占蔔,形成一套同文蔔辭,有時還由二位貞人同時進行這種連續占蔔,留下兩套同文蔔辭。這類遺存多屬于武丁時的征伐蔔辭,可見當時武丁對多方用兵的慎重。

對夷方、巴方、龍方、髳方、下危的征伐是很典型的例子。在一塊完整的龜腹甲上,曾留下14條蔔辭,是同一位貞人在六日内, 三次連續占蔔的遺存,由于每條蔔辭後面都契刻着兆序“四",說明每一次占蔔都至少在四版龜甲上用同樣程式,逐一進行一遍,其中三日内的兩次占蔔,涉及了對三個方國的征伐:

乙卯蔔,殼,貞王比望乘伐下危,受有佑。 乙卯蔔,殼,貞王勿比望乘伐下危,受有佑。 貞王比望乘。 貞王勿比望乘。 貞王惠沚戛比伐[巴] 貞王勿比沚戛伐巳。 丁巳蔔,殼,貞王學衆伐于髳方受有佑。 丁巳蔔,殻,貞王勿學衆髳方弗其受有佑。

在丁巳日蔔問是否由王親自教練衆人伐髳方後四日,又進行一系列占蔔,在一版龜甲上留下辛酉日貞人争參與蔔問的二十條蔔 辭,涉及了對四個方國的征伐事宜。第一,問王是否要協同望乘伐下危,正反各灼蔔四次,留下八條蔔辭;第二,問王是否要協同沚戛大軍伐巴方,正反各灼蔔六次;第三,問王是否要出征夷方;第四,問王是否要伐龍方。均正反各灼蔔一次。以上蔔辭後均刻有兆序“一”,說明屬于成套蔔辭的第一版。從以上蔔辭可知,武丁在乙卯至辛酉七天内,初選五個方國為征伐對象,還考慮了 選将、部署兵力等問題。這五個方國的地望尚未能确定,一般認為龍方在殷之西,近陝甘;巴方在殷之西南;髳,即《書•牧誓》所載參與武王伐纣的庸、蜀、羌、髳的髳,為西夷;下危,在 殷之東南;夷,或說在晉地。可見這時殷的國力已強大到可以四方用兵了。

确定征伐對象後,開始選将。是王親征,還是王同将領一道出征或令臣屬出征,往往經過反複慎重的考慮,進行多次占蔔。如伐夷方,曾有“今載王其步伐夷”“王惠婦好令征夷”、“〔令〕侯告征夷"、“王惠侯告比征夷”、“王令婦好比侯告伐夷”等五個方案。伐下危有“王比望乘伐下危”、“令多【纟尹】比望乘伐下危”、“王比興方伐下危”三個方案。伐髳方有“王伐髳方”、“王學衆伐髳方"、“王比蒙侯虎伐繁方”三個方案。伐巴方有“王比沚戛伐巴方”、“王比奚伐巴方”、“令婦好比沚戛伐巴方”三個方案。伐龍方有王親伐、乎婦井伐,令【追去掉辶】般和臿出征等三個方案。選擇出征不同方國的将領往往蔔于同一版上,說明這時商王朝不僅主動出擊,而且對于出征将領的選用任命有全盤考慮。在這五個方國中, 伐夷、髳、龍方的蔔辭比較少,反映戰争規模不大,武丁不一定參與親征,如伐龍方蔔辭中有“令般取龍”、“臿往追龍,比【上止下木】西及”,可能實際上隻派臣屬率軍前往,龍方敗退,由大将臿追擊。 從蔔辭可知,後龍方臣服于殷,并進獻羌人奴隸及用為人祭的犧牲等。

武丁對多方國征讨

婦好像

規模較大的戰争發生于伐巴方和下危的過程中。經反複占蔔, 選擇了商王與婦好一起随同沚戛伐巴的方案。這可能與形勢的變化有關,蔔辭有“戛爯冊……乎比[伐]巴”,如前所述,爯冊是諸侯或邊将有關敵方動态的軍事情報上呈商王,是以該蔔辭意味着巴方前線告急,沚戛請求王師盡快增援。因為蔔辭有“沚戛啟巴,王勿惟之比",可知伐巴方已標明沚戛為先鋒前導,而與之同版的還有商王是否要親自伐夷方的反複占蔔,可能王師并未随即出發,尚在籌劃伐夷方之事。得到沚戛爯冊後,加緊了伐巴方的出征行動,蔔辭有“我登人伐巴方”、“庚辰蔔,争,貞爰南單。辛巳蔔,争,貞燎。貞王惠沚戛比伐巴方,帝授我佑.王勿惟沚戛比伐巴方,帝不我授佑”,一方面征集兵員,一方面舉行宗教活動,先一日登南單之台,然後舉行燒柴祭天的儀式,蔔問天帝是否助王出征巴方。并進行廟算,制定軍事計劃,即婦好也 随同壯戛投入伐巴方的戰場,布陣設下埋伏,商王領兵從東邊作騷擾性進攻,使敵人陷入婦好的埋伏中。此外,還見“巴其敗、 巴方不其敗”的反複占蔔,可能伐巴方的戰争進行得比較艱難。

伐下危同樣是一場大戰,也經過選将、聚衆,曾見“〔登人〕三千伐下危受有佑”的蔔辭,還進行了系列宗教活動,如曾用七牛三南(小豬)等為犧燎祭王亥,“告其比望乘伐下危”, 以求得祖先的佑護。伐下危與伐巴方是先後進行的,武丁也率軍參加了伐下危之役。這場戰争的謀劃,至少經過數月考慮,如蔔 “登人”和“令多【纟尹】比望乘伐下危”在二月,而王是否協同“望乘 伐下危”的蔔辭有的在三月,還有的在十一月,可見提出了對某方用兵的計劃并不一定立即付諸實施,往往經過長時間的、充分的準備。武丁伐下危當以後者的降服而告終,因為同期蔔辭中還有危方是否有禍的占蔔,祖庚、祖甲時,危更成了商王田獵之地。至廩辛時危方再聯合盟軍起兵犯商,小臣牆從王出征,平定了叛亂,擒獲的敵酋有危方美等方伯四人,獻祭大乙、大丁、祖 乙、祖丁。還俘獲武器、戰車若幹。武乙時又有危進獻奴隸、牲畜的記載,帝乙征人方也曾途經駐紮危地,可知危又從屬于商 了。

武丁時小規模用兵征伐的方國還有很多,如有北羌、馬方、方、 祭方、用方等等。

武丁對多方國征讨

拓疆南土

武丁為了重振霸業,多次用兵南土,将商王朝的勢力伸展到長江流域。長江流域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尤其當商代青銅文明的發展步步臨近巅峰,需要大量的銅鑄造禮器和兵器,黃河流域銅礦資源少,而長江流域已發現數處始于商代開采的古銅礦冶遺址。商代前期已在長江邊,即今湖北黃陂築有盤龍城,作為鎮守南土的據點,其後對南土的控制随國力下降一度削弱。武丁時,随着複興殷道,統治者對于各種物質财富,尤其是銅及用于占蔔的巨大的靈龜和牛胛骨的需求量成倍增加,促使武丁更大力拓疆南土。 就甲骨蔔辭中所記載的主要有克雩方、伐歸敦禦、征虎方和【口加刂】方。

武丁蔔辭中有兩版牛胛骨涉及“南土”、“南邦方”,如:

□□蔔,貞弜雀噩在南土,骨(果)告事。 戊千蔔,弜克貝(敗)【隹+泉】南邦方。 己未蔔,惟雩方其克貝(敗),弓弓在南。 己未[蔔],貞多【爪+目】亡禍在南土。 己未蔔,貞多【爪+目】亡禍,骨(果)告事。 [庚]申蔔,貞雀亡禍,骨(果)告事。 庚申蔔,貞雀亡禍南土,骨(果)告事。 辛酉蔔,貞雀亡禍南土,骨(果)告事。 壬戌蔔,貞多【爪+目】亡禍南土,骨(果)告事。 癸亥蔔,王曰惠餘自征。不征。 [甲]子蔔,千授王佑。 乙醜蔔,示授王佑。 ……千其棄雩方。 庚午蔔,貞土(多)【爪+目】亡禍在南土。

這是從戊午至庚午十三日内連續進行的一系列占蔔的部分内容, 反映南土發生戰事,商王朝派駐到那裡的将領和軍隊雀、多【爪+目】等安全受到威脅,因而武丁十分關心南土傳來的戰報。起兵反商的南邦方大約以雩方為首,是以商王準備親征雩方,并且蔔問親征是否能得到祖先的庇佑,上天是否已捐棄雩方而保佑商王朝,同期甲骨文中與這兩版同文的殘辭比較多,可見這在當時是一件大 事。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版牛胛骨背面都有蔔骨來源的記事刻辭,記載貢納者為“【爫加束】",“在氒(厥)” 研究者指出“【爫加束】”是甲骨文 “舉"字的省體,舉在今漢東舉水流域,“厥"可能就是春秋時楚國的“屈”,其地也在湖北境内。這說明在武丁早期已開始經營南土,不僅派出軍隊和将領,而且在長江中遊地區和一些小國建立聯系,争取與國。

武丁開始有計劃對多方用兵時,在南土首先是伐歸、敦【彳用】。歸, 多認為“當即蜀鄂交界處之夔國”,其故地即今湖北秭歸,【彳用】也距其不遠。如前所述,中原王朝從夏代開始就曾沿長江上溯,經秭歸西進,開拓通向富庶的成都平原的通道,武丁伐歸應與此相關。據今所見,蔔辭中沒有歸、【彳用】起兵犯商的迹象,隻有伐歸敦【彳用】是否能受到祖先和上帝庇佑的反複占蔔。如蔔辭有:

丁酉蔔,令生十月敦【彳用】受又。 己亥[蔔],侯□啟,王伐歸若。 庚子蔔,伐歸受又。八月。 ......勿禦【彳用】。

伐歸之戰發生于八月,以侯某為先導,王親自出征,可能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武乙、文丁時再次發生了和歸方的戰争。武丁時敦【彳用】的蔔辭較多,從占蔔日期看,曾見一月、二月、十月、十二月, 如:

辛未蔔,王一月敦【彳用】受佑。 乙亥蔔,生月王敦【彳用】受佑。 丙子蔔,王二月敦【彳用】受佑。

在辛未至丙子六日内三次占蔔,反複斟酌出兵的恰當日期。同期 辭還有“王執【彳用】”,可知商王朝終于取得了戰争的勝利,擒獲其首領,而且還考慮“禦【彳用】”,深入其地清剿殘餘的頑抗勢力,擴大戰果。前述關于“禦【彳用】”的蔔辭同版有武丁告祭王亥,拟“比望乘伐下危”的占蔔,是以知道伐歸敦【彳用】與伐下危時間相近。

伐歸,使商王朝的勢力在長江邊建立了一個據點,為經營南土奠下基礎。蔔辭有:

貞令望乘眔輿途虎方

是遣将伐取虎方的占蔔。關于虎方地望,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 年)在今湖北安陸發現的一組西周銅器——“安州六器”記述了周初也曾伐過虎方。其路線為“從今随縣北面的唐國出發,經過随縣、京山間的曾,出使長江中遊大小邦國,沿江而上,直抵秭歸的夔”在那裡設定周王的行帳。武丁征伐虎方,治事南土“和西周初伐虎方的地理背景基本相同”,這一事實不僅反映伐歸對武丁拓疆南土的意義,也證明三代時中原王朝一貫重視對江漢地區的統治。上述伐虎方的将領是曾伐下危的主将望乘和輿,後者 是“舉”字古體,其地應在今漢東舉水流域。今在舉水下遊發現有商周遺址,并有帶銘文的青銅器出土,甲骨金文可互相印證。

武丁拓疆南土所依靠的力量除舉外,還有曾,如蔔辭有“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舉,左比曾”,意思是治事南土是否以王師的右、中、左三軍,配合我、舉、曾三諸侯國武裝。曾,如上所述在湖北随縣、京山間,今已在湖北棗陽、随縣、京山至河南新野發現了不少周代曾國銅器,證明曾國在漢水之東,也就是後世文獻中的随國。

武丁還以曾為基地伐【口加刂】。如蔔辭有“次于曾廼乎【豕加史】【口加刂】”,表示國族名前的一字作以一種工具捕捉野豬的象形,本義指一種田獵方法,引申為表示一種戰術的動詞,是以它反映武丁用兵于伸時曾師次于曾。關于戰争的經過已不能詳考,據上辭僅可推斷【口加刂】方在更遠于曾地的殷之西南。考慮伐【口加刂】的時間大約與伐髳方相近,因為在同一片甲骨上契刻有分别蔔問伐這兩個方國是否受佑的蔔辭, 還見“貞【口加刂】方其爯惟戎'',意思是問該方有沒有舉兵。有關蔔辭還反映商王武丁準備親率大軍出征,最後【口加刂】方歸順,商王曾前往巡視,這或許意味着該方懾于商王朝強大的武力,不戰而降。

武丁通過對南邦方的征伐,迫使一批小國歸順,加強了商王朝勢力對長江中遊地區的滲透和控制,而且在南土“立三大史”右中左,以配合我、舉、曾三個與國,開通和保衛通向長江中遊的南北逋道,即沿長江支流鄖水、澴水、滠水上溯,再改道陸路,通過“義陽三關”,北上直達殷都。它保證了長江流域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珍貴的銅——能以較近便的路線,安全快捷地供應商王朝,促進了生産的發展,維持了強盛的國力,而且促進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溝通與交流。正因為如此,“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成為武丁最重要的、受到世代贊頌的功業之一。

武丁對多方國征讨

商代各方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