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說“我的姐姐”:成為多孩家庭中的女孩意味着什麼?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 杜海燕 王亞賽

據貓眼實時資料,截至4月13日下午7時整,電影《我的姐姐》上映12天,票房突破6.82億,成為清明檔的黑馬。

這部影片将鏡頭落在了“姐姐”身上,透過安然與姑媽兩代姐姐的不同遭遇與抉擇,來呈現這個龐大卻被長期忽視的群體。

抽樣調研:每10個農村女孩當中有4個是姐姐

早在1979年我國就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1982年後計劃生育更是被定為基本國策。城市裡面基本還保持着一對父母隻生一胎,農村則相對寬松。1984年,國家修訂了計劃生育政策,部分農村開始實行彈性計劃生育政策,允許在第一胎為女孩的情況下相隔幾年後生育第二胎。

從資料看,農村的多子女現象還普遍存在,且以姐姐居多。

數說“我的姐姐”:成為多孩家庭中的女孩意味着什麼?

華中科技大學張克中教授等人調研了約18900戶農村家庭孩子,發現農村女孩有弟弟的比例達到了41.4%,也就是說樣本中平均每10個農村女孩當中就有4個是有弟弟的。

資料也表明,相對有姐姐而言,樣本中的男性有哥哥弟弟妹妹的比例較少。

那成為家庭中的女孩意味着什麼呢?

兄弟姐妹中誰能獲得資源?誰能向上流動?

錢鐘書在《圍城》中提到,“葡萄牙人有句諺語說:‘運氣好的人生孩子,第一胎準是女的。’ 因為女孩子長大了,可以打雜,看護弟弟妹妹,在未嫁之前,她父母省得下一個女傭人的工錢。”

東北财經大學碩士李麗華借助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得出的結果,印證了家庭資源具有一定的偏好。

這份大型抽樣資料研究是由北京大學啟動。項目收集了個體、家庭、社群三個層次的資料,有利于我們觀察中國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

下圖展示了按兄弟姐妹數量劃分的個體受教育年數的情況。可以看出同胞數量對于家庭教育資源有擠壓作用。随着同胞數量的增加,家庭教育資源的擠壓越明顯,個體受教育水準越低。這一現狀在女性群體當中尤為嚴重。

從性别來看,女生普遍比男性擁有更低的受教育水準。同時,相較于姐妹數量的增加,兄弟數量增加時,女性的受教育水準下降更厲害。

數說“我的姐姐”:成為多孩家庭中的女孩意味着什麼?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姐妹數量增加,對男性的受教育年數影響并沒有很大。有不少于4個姐妹的男孩受教育年數,甚至還略高于有3個姐妹的男孩。研究者指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可能是在農村的多女孩家庭中,父母會選擇讓女孩放棄學業,以便為家裡的男孩争取更多的教育資源。

“我什麼都優先我兒子來,你就不要想了",“女孩子不用讀那麼多書”,電影中直白的台詞刺痛了大家,卻恰恰真實反映了現實生活中部分父母的想法。

目前教育在決定個人生活機遇上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兄弟姐妹中“誰能向上流動”的問題,實質上是“誰能獲得教育”的問題,葉華學者在研究性别教育的議題時提到。

數說“我的姐姐”:成為多孩家庭中的女孩意味着什麼?

同樣源于上述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0基線調查的統計分析得出,就個體性别而言,女性的平均收入低于男性,同胞數量對女性收入的影響也更為突出。

從家庭性别結構來看,兄弟越多,個體的收入就越低。兄弟數量每增加一個,個體收入水準平均下降4246.9元,而姐妹數量每增加一個,個體平均收入減少3151.0元。

當然,影響收入的因素很多,除了随同胞情況而變化的教育機會,也可能還有樣本的年齡段、戶籍狀況等。但是,在這篇研究論文中,研究者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就同胞數量、同胞結構對個體收入的影響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發現相對女孩而言,家庭中男孩實作代際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950年至今基礎教育中的性别偏差逐漸打破

《社會科學》曾在2011年釋出一篇中國不同時期性别教育不平等的調研文章。1950年至今人們的受教育機會随着時間增加,年輕一代比年長一代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男女性别間的受教育年數也在逐漸拉近,受教育年數的性别差距在縮小。

數說“我的姐姐”:成為多孩家庭中的女孩意味着什麼?

可以預料到,伴随着經濟的發展,在計劃生育與義務教育的加持下,女性的學識與閱曆在增長,機遇在增加,地位也在提升。

2016年,中國又一次調整了人口政策,“全面二孩”正式施行。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該如何處理與對待,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從放棄妥協的姑媽到不甘掙紮的安然,姐姐依然還會出現,但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裡頭。

責任編輯:呂妍

校對:丁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