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8年,毛主席派郭洪濤支援山東,支援出了一位“白菩薩”

作者:一覽衆河小

1986年6月13日,一位老人在上海即将走完他光輝的一生。臨終之前,他試圖親手寫下遺囑,但是手顫抖得厲害,寫出來的字無法辨認,最後無奈隻能口述遺囑:将自己的遺體捐獻給上海醫科大學做研究使用。這位可敬可歎的老人就是新中國衛生工作上司者之一,上海市紅十字會前會長、山東省衛生廳前廳長白備伍同志。

早在1982年的時候,長期從事臨床醫療和衛生上司工作的白備伍深知人體解剖在醫學、教學方面的重要意義,可是由于千百年來封建思想影響,國人對于死後捐獻遺體的事情多有抵觸。對此,白備伍同志聯合一些醫療衛生界的同志一起倡導捐獻遺體,并且第一個在倡議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他的倡議下,上海市建立了多個遺體接收站,在白備伍同志不幸去世前,已經有兩千多人志願登記捐獻遺體,接收站接收了兩百多具遺體,為醫療教育事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實際上,白備伍同志是一位老革命了。早在1938年,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趕到延安彙報工作,當時山東地區發動武裝起義,不僅對兵力有需求,部隊建設也十分重要。黎玉向毛澤東主席提出建議,需要派一些既能打仗,又懂得部隊建設的幹部去山東。毛主席當即答應,馬上派當時陝甘甯邊區的黨委書記郭洪濤組織人馬,火速支援山東,而郭洪濤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國小同學,同時是我軍軍醫的白備伍。

1938年,毛主席派郭洪濤支援山東,支援出了一位“白菩薩”

郭洪濤,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時任陝甘甯邊區黨委書記

戰争年代,其實戰争直接導緻的死亡是少部分,而因戰争産生的傷病、傳染病等才是人員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對軍隊還是當地老百姓來說,醫生都是十分稀少寶貴的資源。郭洪濤考慮到山東地區的情況,首先就想到帶白備伍過去。白備伍知道以後,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并且還帶上了同是醫生的妻子,一起加入了郭洪濤的幹部援助隊伍。

當時,我黨在山東的抗日武裝還處在初創時期,白備伍同志既要當醫生,又要組織上司根據地的醫療衛生建設,一直在山東長期工作。先後擔任過八路軍山東縱隊衛生部長、115師衛生部長,山東軍區衛生部長,山神衛生總局局長,華東軍區衛生部長等職務,為山東地區的革命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作為我黨卓越的醫療幹部,白備伍常年奔波在火線前沿,從1938年到1949年,大小戰役都少不了白備伍和他上司的醫療隊伍的身影,将無數傷病員從死亡線上拉回來。1942年,甲子山戰役打響,白備武常常是一連幾天都在給戰士們做手術。其中有一個小戰士胸部中彈,形成貫通傷,感染嚴重,并發敗血症。當時并沒有抗生素,其他醫療人員對這名小戰士的傷勢無能為力,已經要準備後事了。但是白備武并不放棄,他仔細檢查傷口後,決定開胸引流手術,清洗感染化膿的部位,最終小戰士奇迹般地康複了。作為衛生部門的上司幹部,白備武無論是醫術還是醫德都讓人欽佩。

1938年,毛主席派郭洪濤支援山東,支援出了一位“白菩薩”

八路軍第一縱隊指揮機關合并合影,第二排左五為白備武同志

淮海戰役作為三大戰役之一,無論是作戰規模還是傷亡數量在世界戰争史上都是屈指可數的,醫療保障工作十分重要。作為華東軍區前方衛生部長,白備武率領華東軍區的八個野戰醫院和四個醫療所,承擔起了北部戰線傷員的救治任務。為了縮短傷員送救時間,他指令各醫院盡可能接近前線,讓傷員盡可能快地接受手術治療,為此他還提出了“快收、快轉、快治”的“三快”要求,盡量多的救治傷員。

淮海戰役進入中後階段後,戰線南移,而當時的重傷醫院位于臨沂,這無疑加大了傷員的運送距離,為此,白備武很快采取措施,将重傷醫院遷移到徐州東部,并且立即啟用剛剛接管的國軍徐州陸軍總院救治我軍傷員。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後來做戰後統計,華東軍區前方各醫院一共救治傷員高達兩萬四千多人,這還不包括當時相當數量的被國軍遺棄的國民黨傷員。正是因為華東軍區前方醫院的卓越的衛生保障能力,白備武被稱為“衛勤戰略家。”

1938年,毛主席派郭洪濤支援山東,支援出了一位“白菩薩”

山東解放區的擔架隊救治國民黨遺棄的傷員

當然,作為一名我黨優秀的醫療幹部,除了為部隊提供完善的醫療保障之外,白備武也積極上司對當地群衆的醫治,特别是在針對傳染病方面,更是做出了巨大貢獻。

戰争期間,由于日僞軍的大肆屠殺,生産遭到極大破壞,更為嚴重的是,造成了連年的傳染病肆虐,在當時,瘧疾、黑熱病、霍亂等傳染病層出不窮,全省有幾十萬人因為傳染病而喪命。而白備伍一直上司我黨的醫療人員走在撲滅疫情、救治傳染病人的最前線。

當時魯中地區僞軍吳化文部比較猖獗,我軍魯中軍區的部隊發動了讨伐吳化文的戰鬥,當進駐臨朐縣的時候,發現當地瘟疫流行,有的已經整村被感染,很多死者的屍體都無人掩埋。當時時任山東軍區衛生部長的白備伍當即組織醫療小組前去治療。盡管當時條件有限,白備伍還是懈怠了顯微鏡和化驗裝置,因為瘟疫是一個統稱,趕緊确定傳染病的類型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才可以針對性的進行治療。

白備伍帶領醫療工作者徒步三天,這才抵達臨朐,一到那邊,白備伍來不及休息,找到負責人了解情況以後,馬上就開設診所,接受患者治療。通過分析診斷和化驗,白備伍很快确定了疫情是瘧疾和流行性腦炎,并展開了積極的治療。

不過由于當時抗戰地區條件十分有限,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藥物,想要用特效藥進行救治是不可能的。而白備伍在長期行醫作戰的過程中,早就研發了一套用中草藥治療傳染病的方案。他馬上召集當地的醫生,提供自己的藥方,全醫動員,盡可能多為當地群衆熬制中草藥,讓染病的群衆服用。

實際上,當時不僅藥物緊缺,糧食也是不夠吃的。病人的抵抗力本來就弱,又吃不飽,即便有了藥物治療也很難康複。白備伍雖然是衛生部長,但同時也是一名革命戰士,面對群衆吃不飽的現象,白備伍沒有坐視不管,而是積極找到魯中軍區的副司令員錢鈞,請他支援糧食。當時的錢鈞其實也沒有餘糧,不過面對白備伍和群衆的請求,錢鈞決定向日僞軍發動進攻,最終從日僞軍那繳獲了大量的糧食,解決了當地群衆的吃飯問題。有了醫療和糧食,當地的傳染病也就很快遏制住了。

1938年,毛主席派郭洪濤支援山東,支援出了一位“白菩薩”

民國傳染病爆發時候的情景

正是因為無論是在部隊前線還是群衆當中,白備武都是竭盡所能地搶救生命,是以被當地軍民敬為“菩薩”。這個稱謂在今天看來可能有點不合适,但是在當時卻表達了軍民最樸素最真摯的感情。

1945年,我黨在山東省的衛生總局正式成立,白備武任山東軍區衛生部長兼衛生總局局長。在擔任局長以後,白備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巡回醫療隊“,主要應對當地的傳染病盛行的情況。

作為一個地區的衛生部門上司,白備武深知我軍在醫療衛生條件方面的欠缺,為此,白備武不僅在本職工作方面盡職盡責,還積極拓展各方面的關系,為我黨争取更多的醫療資源。

抗戰勝利以後,國民黨為了争奪地盤,将遠征軍調回内戰。其中從緬甸等地回來的遠征軍來到山東,帶來了霍亂病菌,很快,疫情就在臨沂爆發。

1946年7月19日,山東衛生總局接到緊急報告,臨沂縣的朱陳鎮發生疫情,該鎮有4000多人,僅僅五天時間,就有200多人染病,20多人死亡。面對這種情況,白備武連夜組織醫療隊,第二天天一亮就來到了朱陳鎮,迅速聯系當地黨委政府,一邊搶救危重病人,一邊組織民兵封鎖街道,清掃衛生,阻斷霍亂病菌的傳播。不過由于條件有限,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死亡人數不斷增多,引發村民恐慌外套,疫情開始在周邊蔓延。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一種烈性腹瀉傳染病,具有發病快,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等特點。面對這種傳染病爆發的情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霍亂疫苗和抗生素。可是由于當時我黨條件有限,并沒有這些特效藥物。那麼當時國内有沒有管道獲得這些藥物呢,其實是有的。

抗戰勝利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成立,在中國也有援助機構。當時聯總派往山東管理醫藥資源的是美國醫生雷黛德女士,白備武在工作中與她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面對霍亂疫情嚴重的情況,白備武馬上想到了向雷黛德尋求援助。他首先邀請雷黛德到疫情地區進行考察,考察結束後,制定了治療方案,雷黛德馬上向聯總緊急申請了五萬支霍亂疫苗。最終,在白備武、雷黛德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曆時兩個多月,終于撲滅了霍亂疫情。

建國以後,白備武繼續從事衛生醫療上司工作,繼續為我國醫療事業做貢獻。抗美援朝期間,白備武上司山東衛生醫療部門,先後建立了11所康複醫院,共接收救治抗美援朝傷病員15998人,為抗美援朝提供了強有力的醫療後勤保障。

白備武雖然是一名醫療工作者,但是對我國的革命和解放事業依然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戰争年代,醫療工作者都是極其寶貴的資源,在和平年代,人民群衆的身體健康是頭等大事,依然少不了醫療工作者的保衛。白備武同志作為一名老軍醫,不僅在戰場上為戰士們提供強有力的醫療保障,對群衆的疾病也同樣十分關心,并且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與此同時,白備武同志思想十分開明,時刻不忘我國的醫療教育事業,臨終前依然想着要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學院做研究。這種高貴的品格和醫德,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後輩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