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建平:山奇水異,雲缥霧缈

作者:博戈聊得很開心
李建平:山奇水異,雲缥霧缈

何石紅:用山水撫慰人心,畫畫畫出了純粹,畫出了詩情,畫出了斑斓。這就是何石紅的山水。筆堅骨立,墨潤神清。給人一種清新、典雅、愉悅的感覺。借用陶淵明的一句詩,就是“一語天然萬古新”不矯揉造作,不狂态惑人,若其為人。

石紅的畫如仰觀滿天星鬥,精神四射。盛熙明《法書考》說:“每觀古人遺墨存世,點畫精妙,振動若生,蓋其功用有自來矣。”之是以能動人,因情在其間。石紅房前屋後,自有千岩萬壑,彙諸筆端,林泉之緻,怡然之情,自得之意,灌注锱毫,情溢為畫。

李建平:山奇水異,雲缥霧缈

石濤言簡公遊黃山最久,故能得黃山之真性情。即一木一石,皆黃山本色,豐骨冷然出。而石紅終歲處石門鎮黃西溝,萬山四合,遊憩偃卧,耳之所遇,目之所染,無非山也。山之性情狀貌,水之緩急脈絡,如指諸掌,是師實友,能撷其神采。

山水之妙,多專于才逸隐遁之流,名卿高蹈之士,悟空識性,明了濁物,得其趣者之所作也。“筆墨雖出于手,實根于心,鄙吝滿懷,安得超逸之緻?矜情未解,何來沖穆之神?”

李建平:山奇水異,雲缥霧缈

石紅隐于雲夢山之麓,不務稼穑,不事公幹,如陶潛,大癡之徒,或命巾車,或釣秋水,翛然塵外,故辄寫胸次清曠之緻,不規規師法古人,愈縱橫酣适,愈得真趣。其格不求高而高,品不求逸而逸。

石紅曾訪北京、桂林,太行;入骊山中心、中國美院、清華美院及得莊志深嫡傳,筆墨益邃,畫畫如王冕畫荷,從造化中采撷而來。如米芾寫字,從胸襟中一一流出。能去千人一面、陳陳相因的痼疾,與當下的山水畫天然地拉開一段距離。

李建平:山奇水異,雲缥霧缈

現代之人,處鋼筋水泥,人海人潮之間,或傾軋于人事,或糾纏于俗務,身如陀螺,心似漩渦。房貸車貸,如太行王屋之山,事業家庭,如周公吐哺之急,何曾有片刻之暇,見乎物候變換,花開木脫之趣,睹夫山奇水異,雲缥霧缈之妙。

石紅之畫,千岩萬壑,氣勢磅礴,其境幽,其氣清,近而察之,濃淡焦濕無不備,正反虛實無不到,縱橫散亂,皆成異境,其筆堅,其墨潤。使人目存心想,塵心頓消。

宋郭思言:“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斯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是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千載同心,亦道出人們喜歡石紅山水的緣由。

李建平:山奇水異,雲缥霧缈

用“坐地日行八萬裡”形容日新月盛,瞬息萬變的社會,毫不為過。人們不知命之所至,數之所系,茫茫然身無所依,昧昧然心無所主。彷徨如鴉,“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孤獨如月,“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惆怅“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嗟歎“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被時代的洪流挾裹,永遠不知道明天降臨的是什麼?

石紅山水,參以中國堪輿文化,以紅樹喻吉祥,以松柏寫長壽,以山比依靠,以石為聚财,以山曲水折指福壽綿長。一山一水,一木一石,蓋有深意在焉,筆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故以“風水畫”号其名。尤喜畫秋景,丹岩碧嶂,五色燦然。有春華秋實,春種秋收之意。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丹樹點點而思望,見扁舟瓦舍而思居,見岩扃泉石而思遊。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處。

挂畫于壁,玉堂生輝。佳氣氤氲一室,吉祥籠罩一身。彷徨者安,孤獨者靜,惆怅者有所企,嗟歎者有所據。命運得到護佑,心靈得到撫慰。石紅聲名益著,求畫者檻外履滿,片紙世以為寶,豈偶然哉!

李建平:山奇水異,雲缥霧缈

圖檔作者:何石紅,山水畫家,筆名紅石。陝西洛南人,中共黨員,清華美院(中國書畫名家高研班)畢業。師從莊志深導師,潛心研習中國山水畫30餘載,畫風高古,禅意幽遠,氣勢恢宏,深得宋元筆迹之精髓。《牧趣圖》、《柿子紅了》、《老嶺》等多幅作品入編《世博中國藝術精品》、《中國當代畫家精品集》及《德耀中華》等畫集,其中《黃龍人家》被陝西省藝術研究院刊印并入編洛南文脈。現任陝西美協會員,陝西書畫院畫家,陝西美協骊山創作中心學員,陝西漢唐文化學會會員,北京通州美協會員,河北澤韻書畫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傳統文化書畫工作委員會簽約畫家,商洛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長安書畫研究院商洛分院副秘書長,商山書院畫家,秦嶺畫派畫家。

李建平:山奇水異,雲缥霧缈
李建平:山奇水異,雲缥霧缈

作者簡介:李建平,陝西洛南人,進階教師,藝術評論家。

李建平:山奇水異,雲缥霧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