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香山奇妙夜 探尋山地“小精靈”

作者:蝌蚪五線譜

6月20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資訊中心主辦、蝌蚪五線譜網站承辦,主題為“香山奇妙夜”的蝌蚪五線譜線上直播活動,在北京香山公園順利完成,共吸引觀衆20餘萬人次觀看。在一個多小時的直播時間裡,北京香山公園管理處經營管理科主任胡克鵬和自然博物講師何悅、自然科普講師武其一起“夜探”香山公園,為觀衆帶來了一場生動精彩的自然科普課。

走進香山奇妙夜 探尋山地“小精靈”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的香山公園,距今已經有900年的曆史,文物古迹衆多,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香山公園樹木繁多,森林覆寫率高達96%,僅古樹名木就有5800多株,占北京城區的1/4,是北京負氧離子最高的地區之一,具有獨特的“山川、名泉、古樹、紅葉”園林内涵,是避暑的勝地、天然的氧吧。

走進香山奇妙夜 探尋山地“小精靈”

晚上8點,随着夜幕降臨,直播活動從南門勤政殿正式開始,胡克鵬首先對香山公園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與北京市區相比,香山公園海拔較高,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元、明、清時,皇家就在香山營建離宮别院,尤其是清朝,每逢夏秋時節,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尤其是乾隆皇帝,對香山尤為喜愛,皇帝賜名靜宜園,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園”中,香山公園就占其中的一山(香山)、一園(靜宜園)。

沿山路行進,香山夜探活動正式開始,山間樹林當中,不時看到樹枝上懸挂的“白煙頭”,其實這是防治山林病蟲害的新手段;何悅表示,這些白筒裡放的是瓢蟲或管氏腫腿蜂,這些寄生蟲可以有效地防治天牛、夜甲等害蟲。“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用生物方法替代農藥,對自然生态是有好處的,這一點香山公園做得非常好。”

走進香山奇妙夜 探尋山地“小精靈”

在靜翠湖附近的山泉裡,中華大蟾蜍和東方鈴蟾同時出現在水中;武其介紹說,東方鈴蟾并不是北京的原生物種,它是中國兩栖動物泰鬥劉承钊院士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從青島引入北京的,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它們隻在北京香山還有栖息,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香山良好的生态環境。當然,為了适應北京的環境,經過幾十年的進化,與原栖息地相比,東方鈴蟾背部變黑,身體也發生了一些改變。

走進香山奇妙夜 探尋山地“小精靈”

俗稱“水牛”的蝸牛也引起了三位夜探者的注意,據介紹,這種在北京常見的蝸牛,其實是北京地區的特有物種,學名叫做北京條華蝸牛,分布範圍僅限于北京。何悅介紹說,童謠裡唱到的“水牛不吃燒羊肉”,并非藝術創作,而是有嚴謹的科學性的:每年氣溫升高、炎熱幹燥的月份,條華蝸牛就會吐出黏液,把殼口封死,進入“不吃不喝”的階段。

走進香山奇妙夜 探尋山地“小精靈”

“蟾蜍和青蛙的蝌蚪怎樣區分?”“蚰蜒到底是一種什麼動物?”“香山紅葉指的是什麼樹葉?”“馬陸有毒液嗎?”在整個夜探的過程中,三位老師邊走邊聊,還積極與觀衆進行互動交流,答疑解惑。線上觀衆在意猶未盡中結束了此次線上科普活動。

今年以來,蝌蚪五線譜“蝌·普”系列活動改為線上直播形式,香山公園的夜探活動,是第四場移動直播,同時也是蝌蚪五線譜首次嘗試夜間線上直播。未來,“蝌·普”系列活動将舉辦更多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線上活動,尋求傳統科普“單向發射”到“多向拓展”的轉變,既要在科學知識普及上深耕,也要在科學實踐上細作,最終實作科普理念與科普實踐的雙更新。

作者: 趙天宇

走進香山奇妙夜 探尋山地“小精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