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进香山奇妙夜 探寻山地“小精灵”

作者:蝌蚪五线谱

6月20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主办、蝌蚪五线谱网站承办,主题为“香山奇妙夜”的蝌蚪五线谱线上直播活动,在北京香山公园顺利完成,共吸引观众20余万人次观看。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时间里,北京香山公园管理处经营管理科主任胡克鹏和自然博物讲师何悦、自然科普讲师武其一起“夜探”香山公园,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的自然科普课。

走进香山奇妙夜 探寻山地“小精灵”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的香山公园,距今已经有900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香山公园树木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6%,仅古树名木就有5800多株,占北京城区的1/4,是北京负氧离子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山川、名泉、古树、红叶”园林内涵,是避暑的胜地、天然的氧吧。

走进香山奇妙夜 探寻山地“小精灵”

晚上8点,随着夜幕降临,直播活动从南门勤政殿正式开始,胡克鹏首先对香山公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北京市区相比,香山公园海拔较高,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元、明、清时,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尤其是清朝,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尤其是乾隆皇帝,对香山尤为喜爱,皇帝赐名静宜园,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中,香山公园就占其中的一山(香山)、一园(静宜园)。

沿山路行进,香山夜探活动正式开始,山间树林当中,不时看到树枝上悬挂的“白烟头”,其实这是防治山林病虫害的新手段;何悦表示,这些白筒里放的是瓢虫或管氏肿腿蜂,这些寄生虫可以有效地防治天牛、夜甲等害虫。“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用生物方法替代农药,对自然生态是有好处的,这一点香山公园做得非常好。”

走进香山奇妙夜 探寻山地“小精灵”

在静翠湖附近的山泉里,中华大蟾蜍和东方铃蟾同时出现在水中;武其介绍说,东方铃蟾并不是北京的原生物种,它是中国两栖动物泰斗刘承钊院士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从青岛引入北京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它们只在北京香山还有栖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香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当然,为了适应北京的环境,经过几十年的进化,与原栖息地相比,东方铃蟾背部变黑,身体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走进香山奇妙夜 探寻山地“小精灵”

俗称“水牛”的蜗牛也引起了三位夜探者的注意,据介绍,这种在北京常见的蜗牛,其实是北京地区的特有物种,学名叫做北京条华蜗牛,分布范围仅限于北京。何悦介绍说,童谣里唱到的“水牛不吃烧羊肉”,并非艺术创作,而是有严谨的科学性的:每年气温升高、炎热干燥的月份,条华蜗牛就会吐出黏液,把壳口封死,进入“不吃不喝”的阶段。

走进香山奇妙夜 探寻山地“小精灵”

“蟾蜍和青蛙的蝌蚪怎样区分?”“蚰蜒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香山红叶指的是什么树叶?”“马陆有毒液吗?”在整个夜探的过程中,三位老师边走边聊,还积极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线上观众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此次线上科普活动。

今年以来,蝌蚪五线谱“蝌·普”系列活动改为线上直播形式,香山公园的夜探活动,是第四场移动直播,同时也是蝌蚪五线谱首次尝试夜间线上直播。未来,“蝌·普”系列活动将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线上活动,寻求传统科普“单向发射”到“多向拓展”的转变,既要在科学知识普及上深耕,也要在科学实践上细作,最终实现科普理念与科普实践的双升级。

作者: 赵天宇

走进香山奇妙夜 探寻山地“小精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