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劇大師“蓋叫天”

作者:如是說說吧

陽春三月,去杭州遊覽,行走在楊公堤的綠蔭下,路過平劇大師蓋叫天墓。墓園在西湖邊楊公堤東側小山崗上,坐東朝西,真乃風水寶地。吾拾級而上,瞻仰了大師之墓,墓碑上隽刻着“藝人蓋叫天墓”。墓前有座“慕俠亭”,朝西的匾額上書“學到老”(黃賓虹書),是對大師活到老學到老的褒獎。花崗岩立柱上有對聯“江南活武松,燕北真好漢”和“英名蓋世三義口,傑作驚天十字坡”(吳湖帆書),都是對大師藝術生涯的總評!

平劇大師“蓋叫天”

慕才亭對聯

平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1888—1971年1月15日),名張英傑,号燕南,河北高陽人,平劇演員。原幼入天津隆慶利科班,習武生,後改習老生。倒嗓後仍演武生。長期在上海一帶演出。代表作《蓋叫天的舞台藝術》、《武松》等。

平劇大師“蓋叫天”

蓋叫天

關于蓋叫天名字的由來,還有故事呢。蓋叫天在他寫的《粉墨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話——本來我的藝名叫“金豆子”,是天津隆慶和科班的老齊先生起的。他瞅我長得精神抖擻,挺有鬥性,又演的是武戲,才給起的這個名字。這會兒我13歲,象個畫眉鳥似的,挺精神的。可是唱文戲用這個名兒便不怎麼合适,是以到了杭州大夥兒合計着給另外起了個藝名,那會兒譚鑫培叫“小叫天”,我說我就叫“小小叫天”吧。我的意思是借着他的名兒,弄點小米吃。不料在座的有一個人瞧不起我,在一旁冷笑說:“哼,你也配叫這名兒!”這一下把我說火了,我年少氣盛,和他當場頂起嘴來。為什麼我不能用這名字呢?能把人看死了嗎?不光是繼承前輩的藝術,我還要自成一家,“蓋”過叫天,獨樹一幟。就這樣,我用上了蓋叫天這三個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