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和國功勳人物|他們的名字,印刻在人類反貧困鬥争的豐碑上

作者:光明網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題:他們的名字,印刻在人類反貧困鬥争的豐碑上

新華社記者侯雪靜、王博、楊靜

今年的10月17日是第29個國際消除貧困日。2014年,我國将10月17日設立為國家扶貧日。從2012年底拉開新時代脫貧攻堅序幕,到2020年底,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現行标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鑄就了人類反貧困鬥争的豐碑。

在這塊豐碑上,印刻着這樣一群人的名字——張桂梅、黃文秀、李保國……這些“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号獲得者和“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号獲得者,為了廣大人民群衆的幸福生活,挺身而出、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将熱血和生命奉獻給了脫貧事業。

共和國功勳人物|他們的名字,印刻在人類反貧困鬥争的豐碑上

“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号獲得者張桂梅。新華社記者李賀攝

生命如炬,點亮夢想踐行使命

“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讓大山裡的女孩都能讀書。”看着一個個山區女孩因貧困失學,“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号獲得者張桂梅萌生夢想。

今年9月1日,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進階中學迎來13周歲生日。這座由張桂梅創辦的、全國首座全免費女子高中,已經讓1800餘名女孩圓了大學夢。

一直吞着藥片、傷病難行的張桂梅,激勵孩子們:“祖國哪個地方需要,就上哪個地方去!”

“一個受教育的女性,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改變三代人的命運。”工作數十年,張桂梅住在學生宿舍。

“讓學生們遠方有燈、腳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溝溝裡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來。”帶着這份信念,她抱着病軀點亮萬千大山女孩的夢想,照亮她們的前程。

共和國功勳人物|他們的名字,印刻在人類反貧困鬥争的豐碑上

“七一勳章”獲得者黃文秀。新華社發

“七一勳章”獲得者黃文秀,出身貧困家庭,在國家助學政策幫助下完成了學業。研究所學生畢業後,她主動放棄大城市工作機會,返鄉擔任廣西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

“百色是脫貧的主戰場,我有什麼理由不來呢?我們黨是切實為群衆謀發展謀幸福的黨,我是一名共産黨員,這就是我的使命。”面對很多人的疑問,她如是作答。

駐村兩個月,她走遍全村195戶貧困戶,用心繪制“民情地圖”;駐村滿一年,行車裡程約2.5萬公裡。她自豪地表示,這是她“心中的長征”。

2019年6月,因遭遇山洪,年僅30歲的黃文秀壯烈殉職。

“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黃文秀在入黨申請書裡這樣寫道。她用年輕的生命,诠釋了新時代共産黨人矢志不渝的職責和使命。

不為名利,隻為群衆謀幸福

共和國功勳人物|他們的名字,印刻在人類反貧困鬥争的豐碑上

“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号獲得者李保國。新華社發

李保國,生前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35年來,他一直奮戰在脫貧攻堅和科技創新一線,志在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廣大農民擺脫貧困,被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我是農村長大的,過去家裡很窮,我見不得老百姓窮。我是國家恢複聯考後培養的第一屆大學生,學的農林專業,該用學到的知識為農民做點兒什麼。”他堅守這個信念,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隻有不為名來、不為利去,一個心眼兒為百姓,農民才信你,才聽你。”他永遠牢記自己是共産黨員,是農民的兒子,每年深入果園田間200多天,讓140萬畝荒山披綠,讓10萬農民實作脫貧緻富。

共和國功勳人物|他們的名字,印刻在人類反貧困鬥争的豐碑上

“七一勳章”獲得者廷·巴特爾。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1974年,内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當淳樸的牧民把自家舍不得吃的面條端給自己時,19歲的下鄉知青廷·巴特爾既感動,又心痛。

“鄉親們不該這麼苦!”廷·巴特爾的父親廷懋是新中國開國少将,從父親身上,這個蒙古族青年、共産黨員不僅繼承了勇猛無畏,還有責任擔當。

他紮根草原47年,把最好的年華投身于邊疆牧區建設。他成立扶貧公司,賠了算他的,賺了都分給牧民;他堅持草畜平衡、綠色發展理念,号召牧民圍欄輪牧,“減羊增牛”,讓草原漸漸恢複“元氣”,帶領牧民把“沙窩子”變成了“幸福窩”。

堅韌不拔,敢教日月換新天

共和國功勳人物|他們的名字,印刻在人類反貧困鬥争的豐碑上

“七一勳章”獲得者石光銀。新華社記者李賀攝

造綠鎖黃龍、絕壁開溝渠……他們向命運宣戰,與自然較勁,用雙手改變窮山惡水。

1984年,陝西定邊縣海子梁鄉南海子農場場長石光銀砸掉“鐵飯碗”,承包治理荒沙。為了戰沙,他變賣家産、負債累累、痛失愛子……數十年來,硬是帶領鄉親們築起一條百餘裡長的“綠色長城”。

“活一天,就得栽一天樹。”這位69歲的治沙英雄、“七一勳章”獲得者,依然守望着毛烏素沙漠。

共和國功勳人物|他們的名字,印刻在人類反貧困鬥争的豐碑上

“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号獲得者王有德。新華社記者李賀攝

王有德是甯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同樣以“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決心向風沙宣戰。

“多栽一棵樹,就是我的價值;多治理一片荒山,就是我的價值;讓當地老百姓找到緻富之路,就是我的價值!”他說。

多年奮戰,王有德和職工們硬是營造出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實作了人進沙退的偉大壯舉。

共和國功勳人物|他們的名字,印刻在人類反貧困鬥争的豐碑上

“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唯一的水源,在三重山外。

“一兩百号勞力,能鑿通三座山?”31年前,面對鄉親們的質疑,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撂下狠話:“水過不去,拿命來鋪。”

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一條9400米的“天外來渠”鑿成了!

水引來了,路修通了,貧困的帽子摘掉了!年逾八旬,“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至今仍奮戰在鄉村振興一線。老人說:“共産黨員就是要幹一輩子,不幹半輩子。”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神州大地,正因為這些堅韌不拔的奮鬥者,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都沒有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新征程上,無數個後來者将接續奮鬥,譜寫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

來源: 新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