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在海邊的如意部落餐廳,我和徐哥稍微多喝了幾杯酒;我們談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談到了他今年3月份去西藏路上的所見所聞;談到了我們都已經逝去的青春,談到了我們笃定的理想和堅持。

5月的海風依然有些冷洌,裹挾着路口昏暗的燈光,将我們的身影拉得很長。是的,徐哥就是龍媒書店的老闆徐智勇,是我非常欽佩的一個大哥。而且,龍媒書店也是我中專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
時間像離弦的箭一樣,龍媒書店從開業至今已經整20年了;徐哥就像一個虔誠的信徒一樣,20年來執着地經營着龍媒,不為所動;他的信念和堅守,讓讀者、朋友以及這座城市都能感受到一種神聖和莊嚴。而龍媒書店,現在俨然已經成為了秦皇島書店的名片和形象代言。
這20年,是徐哥為秦皇島的書店文化,為一批忠實的讀者和朋友堅持的20年;這20年,也讓徐哥從一個懵懂的青年成為了港城遠近聞名的文化傳播使者。
結識龍媒,認識徐智勇,是在2000年的春天,那會兒龍媒書店還在河北大街糧食局旁邊,約100多平米的店鋪隔出了書店和一間極小的辦公室,書店四周全是書櫃,數不清的各式書籍像刀割式的碼在了書架上,就連書櫃頂上也多是一些精裝書、成套書的包裝箱和展示,整個書店書小而不齊,多而不亂,雜中有序。而旁邊的辦公室因為采光問題略顯昏暗,堆砌了很多展架、新書推介闆。最靠裡面的是一張簡陋的辦公桌,桌子上擺着一台陳舊的電腦。我和徐哥就是在那個小屋裡完成了面試和達成合作的意向。
從那一天開始,我和徐哥就成為了朋友,近20年來,雖不經常聯系,但互相都在關注;有事一通電話,從來都是有求必應。
也從那一天開始,書成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夥伴,伴随着我在秦皇島的每一步成長。
20年來,龍媒書店始終堅持隻做“精品書”,是以類似 “三聯、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漓江出版社”此類的書,可能也隻有龍媒書店最全、最精。徐哥受圖書浸淫多年,不但煉就了能夠迅速準确地幫讀者挑書、選書的功力,難能可貴的是,他幾乎了解每一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喜好,經常能跟讀者一起*分*享書中的故事和*分*享感受。久而久之,談書,*分*享感受,以書會友竟成了龍媒一種獨特的企業文化。
而我,也從中受益匪淺,養成了多年看書、思考的習慣。
20年來,龍媒書店聚集了一群愛看書、有思想的讀者,大家經常聚在書店裡看書、喝茶、聊天。這些忠實的讀者有國中生,也有年近90的老者,有房地産從業者、教育從業者、IT從業者,也有政府機關的、經商或者打工的,這些讀者在龍媒,沒有行業和地位之分,也不論年齡大小,大家因為書走到一起,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20年來,從最初的河北大街到建設路國小附近,又從建設路國小搬到了太陽城,龍媒書店雖幾經易址,但讀者數量卻始終有增無減。無論多遠,無論多忙,大家都會抽時間到書店去選幾本新書,品茗徐哥免費的好茶。
20年了,雖然書店空間始終有限,但龍媒書店堅持做精品的理念,使它已經成為了很多港城人的精神家園。
20年了,雖然網際網路、自媒體閱讀大潮不斷洶湧,但徐哥卻将傳統書店和網際網路工具營運的很好,成為了港城書店業的一抹亮色。
20年了,雖然徐哥已不再年輕,但他對書店的熱愛,對文化的堅持,為我們這些讀者和朋友,在這個嘲雜喧嚣的世界中,保留了一方淨土。
20年,龍媒書店讓我們在工作迷茫時、煩惱時,有一種家的感覺;20年,龍媒書店讓我們對時間和空間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希望龍媒可以成為再經過10年20年也依舊在人們心中留下些什麼的店”。“以前秦皇島還有這麼一家書店呢”,隻要龍媒這樣留在人們的心裡,我就能夠找到堅持的意義了。這是徐哥龍媒20年的寄語,說給他自己,也說給我們。
流水帶走了20年的光陰,龍媒,也溫暖着每一個熱愛讀書的我們。
文 | 憂郁的神經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