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作者:芭莎藝術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夢境圖》,紙本水墨,180×83cm,2016年

2018年3月26日,藝術家肖旭個展——“潺沄”将于香港方由美術(Galerie Ora-Ora)開幕。本次展覽将展出藝術家2017年的新作品,帶領觀衆發現當代水墨的更多可能性。

從現代的角度回望傳統藝術

“水墨”這一藝術形式根植于我國悠久的曆史文化,但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西方藝術逐漸在年輕一代中盛行。然而值得慶幸的是,還有一些優秀的青年藝術家願意追根溯源,選擇繼承并發揚傳統中國畫的精髓,而肖旭就是其中之一。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藝術家肖旭

生性穩重沉靜的肖旭,在四川美術學院研習了七年傳統國畫技巧。他認為國畫是一門需要終身學習的課程,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門繪畫藝術,更飽含着上百年演變的文化内涵。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竹林中》,紙本水墨,2010年

在前人的奠基下,肖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将對當今社會的認識和思考融入水墨這種傳統繪畫形式。他的作品色調幽暗,營造出了一種神秘幽靜的氛圍;同時又會有一束微光照射進畫面,帶領觀者一探幻境。他在繼承了水墨畫的同時,慢慢地颠覆人們對于傳統國畫的既有印象。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踏霧而來》,紙本水墨,80×180cm,2012年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小中現大》,紙本水墨,40×60cm,2013年

正所謂“慢工出細活”,肖旭繪制每幅作品平均要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這種耐心在當今快節奏的時代卻格格不入。他認為,中國傳統藝術是一種“慢”的藝術,它需要時間去沉澱,更需要時間在工作中實踐。“所謂‘工筆’,是要經過在宣紙或絹本上反複暈染,才能呈現出這種透明的、薄薄的、有呼吸的質感。這是一種關于時間的創作。”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世界的盡頭》,紙本水墨,180×85cm,2014年

“水墨對于我來說是唯一的”

芭莎:水墨這種藝術形式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肖旭:水墨這種形式是具有獨特性的,跟我們的生活有關,繼承起來自然、舒服,在運用它的過程中也會有很多新的認識和感受。水墨對我來講,在傳達我想法的媒介中是唯一的。

芭莎:你擅長将対當世的思考融入傳統的藝術形式中,你是如何在傳統和現代藝術之間找到平衡的?

肖旭: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是有很多沖突的地方,但我們畢竟生活在當下,我覺得在現在這個社會狀态下,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時間觀,進而擁有自己的價值觀,這樣這個社會才趨于不同。

芭莎:你的作品普遍色調幽暗,你是如何在這種基礎上控制畫面的層次和空間感的?

肖旭:我2014年以前的作品很注意物象的位置經營,以舞台化的處理和聚焦的方式來組織,畫面層次由近及遠,由重到輕。之後的作品回歸傳統方法,重點放在處理畫面的結構上來,減少聚焦的處理方式,畫面以節奏為主,随着視線的推移,在畫面上運用凹凸法和襯托法處理畫面的層次和空間感。

回歸繪畫的本質

在肖旭前期的作品中,“叙事性”是一個有趣而顯而易見的特征,他常常會在創作前構思好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與他的成長經曆和生活狀态息息相關。而近年來,他開始有意地消減“叙事性”的成分,逐漸回歸繪畫的本質。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驚蟄》,紙本水墨,60×40cm,2015年

“鐵網”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十分常見,這是一種概念性的、異域性的物象,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象征着沖突與阻礙——隔空相望卻難以觸及,仿佛是一種古老而又現實的寓言,在訴說着肖旭内心的疑慮和掙紮。這種掙紮來源于先前的學習經曆,早年受到的教育使他在了解傳統文化時産生了隔閡之感。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靈獸與網(2)》,紙本水墨,80×148cm,2009年

“鐵網”的運用對于他來說是一種階段性的實驗,在近期的作品中,這種略顯突兀的物象已經逐漸淡化。通過“網”這種有寓意的實驗,肖旭對于之後的創作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認識,開始探尋物象的表面之下最根本的東西。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清明》,紙本水墨,60×40cm,2015年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傳統繪畫本身的特點是什麼,該怎麼做選擇,該留下些什麼。”肖旭在對芭莎藝術記者說道,“我認為這些嘗試對我來說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琅嬛》,紙本水墨,65×135cm,2016年

遁入“洞天福地”

芭莎:你近期的作品有什麼特點,展現了怎樣的心境?

肖旭:最近在學習現代主義時期的一些藝術和曆史,有了很多新的感受,作品在結構上呈現出變化,畫面顯得更整體。相比西方現代主義時期的發展曆史,我們的現代化程序更多是運用了西方的模式或結果,少了激烈的過程,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事件就可能存在差異。我們的地域很廣闊,社會結構複雜,各方面發展參差不齊,是以不同時間的事物碰撞在一起就有魔幻現實的感覺。

芭莎:你是否也遇到過創作的瓶頸,你是如何化解的?

肖旭:去年在台北辦展覽的時候就遇到過一些問題,當時就是在思考怎麼突破和提高自己。自己心裡面也有一些想法,但是有些東西很可能是不确定的。是以說去年有安排去歐洲看不一樣的藝術,在美術館看到歐洲宗教藝術的演變,再到畢加索、杜尚以及當代藝術,我覺得我們的傳統藝術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得很遠。

芭莎:徐累說你的近期作品很像是對“洞天福地”的探訪——“穿過深不可測的暗道,然後到達磅礴太虛的幻境。”你怎麼看待這種評價?

肖旭:徐老師可能是在肯定和鼓勵我現在的工作。他所指的“洞天福地”,我想應該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傳統并進行新的嘗試。不光是繪畫,其它的事情也皆是如此。

打破傳統畫的時間線

在近期的階段性創作中,肖旭偏愛冰川,而這一題材與傳統山水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藝術家仍然在轉換對于時間的安排。現實的時空中所見的山水、圖檔和影像中的冰川、古人筆下的山水形态,以及想象中的山石和冰川……肖旭将各種時空中的山水融合在一起,産生一種現實與虛幻并存的剝離感,造就了幻境一般的“洞天福地”。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殘夢》,紙本水墨,40×66cm,2016年

在去年的歐洲之旅中,肖旭很受西方各流派藝術的啟發,決定用山石、冰川作為創作的突破口。他認為,自己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要在如何激活傳統這一問題上下功夫。他說:“對于傳統要有新的感受和認識,就像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的那樣,想要有所突破,就要從咱們傳統、社會的内部提煉出一些新的概念,這也給了我一些啟發。”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冷山》,紙本水墨,180×97cm,2017年

“冰川”是另類的一次嘗試

芭莎:為何要将此次展覽命名為“潺沄”?

肖旭:這個時代的節奏特别快,很多重要的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存留的時間可能隻有一天或者是兩天。“潺沄”本來的意思是指緩慢的流水,希望大家在觀看這次展覽的時候能有一種“慢”的、安靜的、忘記時間的感覺。很多東西都是要經過時間的沉澱,你才能明白,這個東西到底好不好,這是需要自己慢慢去識别和判斷的。

芭莎:本次展覽中你的作品多以冰山為主體,為什麼要畫這些冰川呢?

肖旭:這次展覽中主要的大尺幅作品都是冰山,是想用這種形制比較堅硬的物象,加上偏冷的色調,來打破傳統山水給我們的既有感覺。這次的作品是在有意地試驗一些結構上、節奏上的變化,看能不能有所突破。直線條的運用會使畫面上呈現出各種對立和沖突的東西,在沖突與沖突的結構中處理問題,或許在視覺上就能給人新的感覺,這也算是我創作中另類的一次嘗試。

這一次,肖旭将在香港方由美術舉辦個展“潺沄”,屆時,他将用自己的新作引領觀衆進入多重時空交錯的神秘幻境。方由美術創辦人、香港畫廊協會會長徐錦熹女士也對本次展覽進行了獨到的評析。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肖旭《天外天》,紙本水墨,40×60cm,2017年

“肖旭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

芭莎:方由美術是一個怎樣的畫廊,有什麼樣的理念?

徐錦熹:方由是一個以研究為主的畫廊,專行當代藝術。從12年前一路走來,從歐洲現代藝術,再到2007年左右開始關注當代水墨,一直到現在都特别喜歡發掘年輕新銳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雖然年輕,但是又非常專業、非常強勢。方由畫廊的作用是為香港作視窗,為香港和香港以外的藏家帶來有才華的藝術家的作品。

芭莎:對于本次展覽有什麼期待?

徐錦熹:期待觀衆能夠關注到我們本土的、有氣質的藝術家,他們的可能性和潛力有多大。特别是第一次見到肖旭作品的觀衆應該會感到很詫異:中國年輕的新銳藝術家原來是這樣的。

芭莎:你認為肖旭是一位怎樣的藝術家?

徐錦熹:肖旭是一個非常誠懇、有個人特色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是坦誠的。作為一個藝術家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方向,而肖旭這樣一個執着、努力的藝術家,對自己的定位就很清晰,他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要去哪裡。

即将開幕

肖旭:栖于傳統而又颠覆傳統

展覽:肖旭個展“潺沄”

位址:方由美術(Galerie Ora-Ora)

精彩回顧:

艾軒:我已經準備好突然哪天就不能畫了!

他是世界三大平面設計師之一,為何被譽為平面設計界的教皇?

[策劃/齊超][編輯、采訪、文/王金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