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在太行水鎮吃西瓜
周耀泉
又到了一年的暑熱季節,而西瓜是消暑的最好“良藥”,現在都喜歡說“治愈”。是以,也學着造句:切開吃,大快朵頤,是治愈暑熱最好的水果;打成汁,滿飲一杯,是治愈暑熱最好的飲品。
但吃西瓜最難忘的,是去年到河北保定易縣戀鄉·太行水鎮旅遊時。那是去年的7月2日,當地的高溫預報是40℃。
來到太行水鎮,如果去掉“太行”兩個字,一眼望去就是置身于江南水鄉。不僅街上到處可見池塘和水渠相連,拱型石橋和廊橋橫跨兩岸,而且店鋪傍水而建,垂柳依依,倒影重重,伴随一聲高一聲低的蟬鳴蟲叫,帶給遊客一種濃郁的水鄉生活氣息。
穿行在風情小吃街上,據說有100多種美食小吃,不僅有來自太行山區民間的特色小吃,還彙聚了陝西、雲南、四川等全國各地風味小吃,一店一品,原汁原味,如果遊客肚量有限,還可以向店家購買一小份品嘗,桌上放着各種調料,口味随食客任性搭配。店内面積都不大,是以店家都把餐桌放在街上,支起太陽傘遮陽。我們在一家賣蕃薯粉做臊子面的八仙桌上坐下,點了一小份,又從就近的幾家店家那裡點了黑豆做的豆腐腦和驢肉火燒和羊雜湯。看到我們吃得滿頭大汗,老闆娘特意把電風扇的方向調向了我們,頓時感到暢快多了。
飯後蹓到樹蔭下,一溜都是老頭老太太在出售核桃、大棗、山蘑、酸棗和桃子、甜瓜、西瓜的攤位,我嘗了嘗地瓜棗,味道不錯,韌勁和潤度也不錯,價格又不貴,就趕緊用微信支付購買了幾斤。好在旅遊車就在附近,随後将物品放上,掉頭又到鎮上轉悠去了。
一條大河波浪寬,一條上遊在易水湖的大河穿鎮而過,也許這就是之是以叫水鎮的原因吧。兩岸蘆葦青青随風蕩漾,時而會有幾隻小鳥在叽叽喳喳飛行其間。岸邊建有長長的木棧道,一座木橋飛架河上,旁邊是采用太行山石建造的戀鄉碼頭。碼頭上還建有一個大型牌坊,高大壯觀,古樸大氣,打破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可以想象以前這裡也肯定是十分繁華,南來北往的船隻、船工、船客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現在這裡是遊客廣場,也是遊客登船遊覽兩岸風光之處,看着系紅挂綠的遊船穿梭往來,聽着紅男綠女遊客的喜悅笑聲,不得不讓你感受到了好一派夢裡水鄉的景象。
我們上岸進入了一家奇石收藏館,出來後一條石路伸向小巷深處,沿途都是石巷、石牆、石闆房,似乎走進了太行山石的石文化旋渦之中。頭上有毒辣的日頭在炙烤,腳下有石闆吸收的熱量在散發,走不了多遠,就渾身大汗淋漓,不久就感到有些口幹難忍。正想着如何解渴時,忽然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傳來,循聲而去,前方有一位老者正在賣炸豆腐和香腸,但就是沒有飲用水銷售。
欣喜的是,老者旁邊有一條小小的水渠,剛才聽到的嘩嘩聲就是從這裡傳出的,其間還有一個方方的小井口,清涼的渠水在這裡回旋,随後又向前流動。一個放置在内的西瓜被流水不斷地沖洗着,讓我們兩眼放光,于是不問價格趕緊買了下來,剖開後迫不及待地吞吃了起來,味蕾告訴我這個西瓜不是自然養熟的。但那個爽甜、清涼,還是平時無法感受到的,仍然迅速透過喉嚨直達心田,那種痛快,那種滋潤,真有一種久旱逢甘霖,瞌睡有枕頭的感覺,讓口渴的感覺頓時一掃而光。
人過60,退休以後,的确是到了老年階段了,容易懷舊,何況正在奔向70的我呢!說起吃西瓜,也想起小時候的光景來了。
那時候,我也就是剛上國小。我家住在一個叫老埠頭的東街上,東街和西街是個L型,中間有一條灣,灣東是中心大隊,灣西叫紅旗大隊,與紅旗大隊北鄰的是新民大隊。
但我們習慣把新民大隊叫新廟延,因為這裡有一座叫靖海殿的新廟,在新廟的延伸地上,經常舉行義盛物資交流大會,是享譽整個蕭山的盛會,是以新廟延的名聲很大。
而新廟延有一家醫院,是政府沒收了地方家的院落後改建的,是以小時候生病時就會到此看病。記得一次打針出來,父親花一分錢,給我買了一塊西瓜,那時的西瓜都是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地出售,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切切地嘗到西瓜是如此的甘甜和解渴。
在大部分水果可以放開肚子自由享受的當下,西瓜已經是盛夏衆多水果中的一種而已,而且什麼海南瓜、昌樂瓜、新疆瓜,什麼沙地瓜、丘陵瓜、懸吊瓜,什麼地雷瓜、麒麟瓜、黑美人,不一而足,舉不勝舉,吃個西瓜,已經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了,但這兩次吃西瓜的往事,每每想起,還是會讓我難以釋懷。